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决策──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宝良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决策──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体会董宝良党中央和国务院於1993年2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全面总结了我国建国四十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是我国从本世纪九... 相似文献
2.
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培养——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是如此。新形势下,这一传统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因此,我国民族院校应当逐步建立以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日本外援重点转向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2 0 0 0年以来 ,日本在大幅削减对华政府援助的同时 ,逐步将外援重点由中国转向印度。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对外政策调整导致外援方针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大的影响 ,但将对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中国应对其中传递出的信息保持警觉 相似文献
4.
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并非被动、沉默、无力的他者,他们常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改革,甚至在行动上避让改革,这些日常形式的反抗通常包括:我行我素式的不合作、得过且过式的偷懒和阳奉阴违式的欺骗等。教育改革中教师阻力的产生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现象,教师阻力现象呈现了学校生活的丰富性,也印证了改革过程的复杂性。走进教师的世界,倾听来自教师的声音,有助于更加客观地看待教师阻力。 相似文献
5.
知识社会的建构主义教育——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革命对现代教育提出重大的冲击和挑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变革实践指明方向。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会计发展,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学,培养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实践中复杂的结构不良性问题的高级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6.
朱富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34-42
现代经济学的流行研究是方法导向的,其分析范式建立在理性选择思维之上,具有明显的功能主义和先验主义特性,因此,这种研究方法往往难以揭示事物真正的作用机理和因果关系,并且与现代科学的方法论明显背离。其实,无论是就学科性质还是从研究对象来看,经济学都与社会科学其他分支更为接近,从而应该走与社会科学其他分支相契合的发展道路。尤其是,作为一门致用之学,经济学研究根本上应该是问题导向的,这也就对经济学的范式转换提出了要求,即从方法导向转向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7.
由批判转向建设——论《资本论》研究思路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银兴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9,(4)
马克思《资本论》能否应用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键的问题是转变研究《资本论》的思路,一方面要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要由教条转向指南。我们学习和研究《资本论》,主要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依据《资本论》的逻辑和方法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依据《资本论》所阐述的一般市场经济理论,寻求指导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8.
冒天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本文讨论了1949—1979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得失利弊,阐述了1979—1999年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的确立,勾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笔者认为,从1949—1999年,我国虽然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深层却经历了由集权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换代”,对这一实践历程进行理论思考,对于重建中国经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知识管理不仅具有过程属性,而且具有能力内涵。通过对知识管理的能力内涵及构成要素分析,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知识管理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核心知识整合和流程化管理,培育和提升核心能力。知识管理能力要素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以此为基础,可以建立知识管理战略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知识管理战略导入过程分为战略导入、战略行动、战略成果三个部分,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分为整体效果评价法和单因素效果评价法方法,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组合,可以评价各因素对知识管理战略整体效果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改革30年:策略转向与路线生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渐进改革主张采取温和、稳健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实现改革,把改革理解为一个修正、充实、完善和提高的波浪式前进过程。首先,基础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决定了渐进改革的必要性;其次,渐进改革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本土化"进程。因此,30年基础教育的改革策略转向渐进,有其必然性。渐进改革的思想根基是"有限理性"。30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理论研究者、改革决策者和基层实践者等多方改革利益主体应通过对话形成均势,即"在互动中制衡"。 相似文献
11.
数字传播方式的诞生导致了人类交流方式的转变。科技力量推动了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也为数字多媒体广告设计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富于交互体验性的数字多媒体广告设计由独白转向了对话,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全新的感官世界,唤起了广告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互动,带来了详尽的、及时的、无限量的广告信息。个性定制的、灵活多维的交互体验广告设计正在掀起一场广告设计发展历程中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12.
13.
14.
对西安市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较其他省会或副省级城市而言,西安市的经济增长仍较多依赖于要素驱动。为进一步探究西安市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西安市研发及其成果转化两阶段的创新效率进行测算,构建模型并分析影响西安市创新效率的因素,发现政府资金支持、适度的企业规模、良好的金融服务水平能够整合创新资源,促进西安市创新研发阶段以及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人力资本仅在研发阶段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6):45-52
实用主义的真理学说发生了明显的从哲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向,这在罗蒂那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罗蒂那里,首先,真理并不是实在的精确再现,而是被我们制造出来的描述,因此真理涉及的乃是在语言中所产生的社会实践问题。其次,这样一来,真理就成为在自由和开放的遭遇过程中最终被相信的东西。罗蒂在救赎的意义上将这个过程考虑为寻求新奇之物,而不是逃向永恒之物。第三,这样的真理指向更美好的人类未来,这种浪漫主义意义上的未来所诉诸的是想象力。最后,罗蒂指出,随着关于国家的国民浪漫的失去,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未来的国家了。透过真理观的转向这一视角,不仅罗蒂的哲学贡献获得了一种新的梳理和把握,而且哲学在当前的任务获得了真理层面上的揭示。 相似文献
16.
荆建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2):1-5
基础教育在促进我国知识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打基础的任务.基础教育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在于深化教育内部的改革,因此,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手段与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基础教育都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熊群荣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1):95-103
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均有重要影响。在这场政治变革中,北洋军人作为从清末新政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亦新亦旧的力量,由战争走向共和,由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支柱转变为民国初年维护袁世凯政权的主要力量,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历史选择。作为“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是辛亥革命重要参与者,他的政治态度和军事行动对辛亥政局的演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根据有关史料重新检视北洋新军将领冯国璋在辛亥政局中思想和行动的变化,揭示其由忠君转向共和的心路历程,认为冯国璋的政治抉择不仅为实现辛亥和局贡献了一份力量,也为其在民国初期发挥更大政治作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按照对既有知识的态度,可以把所有的教育都分成传承教育和创造教育。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属于传承教育范畴,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面临着从理念到实践模式、管理体制向创造教育转化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9.
陆通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6)
近代哲学区别于古希腊哲学的关键之点在于对知识的探求由外在确定性向内在确定性的转向.笛卡尔以"我思"的无可怀疑性和自明性叩响了近代哲学之门.西方哲学自此开始了以主体的内在确定性建构知识的理路,洛克、休谟、康德、费希特都是徜徉在这条基于自我的知识确定之路上的,他们分别建构了自己的知识形而上学观,黑格尔则站在更高的基点上,以逻辑与历史相同一的气魄终结了近代的知识论. 相似文献
20.
康宇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1-21
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都曾以身体隐喻国家政治。在孟子的思维中,君主与臣民具有互为主体性关系,地位相对平等。而在荀子的思维中,突出强调一种单线的下对上的服从关系,尊君意味更为浓厚。究其原因,战国中期与战国后期的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亦发生改变。由于同出自儒家,孟子与荀子的身体观亦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即突显“以气养身”的工夫。不过,孟子执着于通过意志力的内化工夫,达成身体的“践形”;荀子则讲求外在力量的作用,其思想核心在于以“伪”的方式,促使人们过上礼义的生活,进而使身体脱离现实困境,获得充沛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