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壮族伦理思想中蕴藏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蕴和追求,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壮族伦理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现代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础;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秩序保障;有利于增强壮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彰显壮族伦理思想和谐意蕴的当代价值,为壮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符合我国当前基本的国情,也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从西部民族地区新建高校的特殊性出发,论述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是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和谐民族"政策.在西藏立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政治关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尊重藏族风俗习惯等,构建和谐文化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西藏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党的"和谐民族"政策在西藏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落实.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和繁荣.  相似文献   

5.
苍山、洱海是云南省的名山圣湖,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更是白族形成与发展的摇篮。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无序开发和生态保护意识淡漠,给苍山、洱海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这种情况如果延续下去,白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理白族自治州采用立法手段保护苍山洱海,为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和发展,不仅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引发的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也比较突出,只有正确认识和分析民族地区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一)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严重。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标志。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然而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  相似文献   

7.
新疆是一个民族问题相对复杂的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思想道德基础的内涵及其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探讨新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的区情诉求与内容,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和谐思想在建构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堆 《中国藏学》2012,(3):66-7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藏活佛教的十善法、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清规戒律及四摄六度等修行法门,众生平等的观念,都蕴含着和谐的思想,使藏传佛教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文化蕴含着极为深邃的和谐理念,这些和谐理念涉及宏观与微观、精神与物质各个领域,涵盖天、地、人各个层面.它以天道与人道的和谐为核心,以宗教与世俗的和谐为支点,以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经,以跨民族、跨宗教、跨文化的和谐为纬,以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为目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即使我们用21世纪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和谐理念,仍然觉得颇具普世价值.毋庸置疑,运用本体论的方法直接从伊斯兰的经典里挖掘和阐发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对促进中国的文化和谐、民族和谐,以及更好地"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绿色和谐理念是一种新的哲学观,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因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此视野下,人与人、人与自然及整个宇宙之间都处于一种现代生态学的观照之中.蒙古族的生态文化是从古代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运用绿色和谐理念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对蒙古族生态文化有一个更为全面、清新、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论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与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在全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中具有战略地位,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逐年恶化。因而,必须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生态环保法,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由于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是藏族,具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体精神的生态文化观,并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原则为集中体现。因而,在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中,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立法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为主要立法原则,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进行充分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化普遍地渗透在社会体制、调节机制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之中,常常表现为某种"隐形"的因素,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青海处于青藏高原文化圈中,这里多种文化同住共存,互相采借,求同存异,生动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相处原则.在新形势下以多元文化观作为青藏高原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营造多样化统一、生动活泼的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青海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激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功能,以民族和谐促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试论青海民族文化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思想是青海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我们应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吸取其积极成分,并与先进文化相融合,形成合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对少数民族国民教育和民族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教育和谐问题,以人为本,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民教育与宗教教育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成为民族教育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壮汉民族聚居的祖国南部边疆,族群构成复杂,经历了数千年的族群冲突与交融过程.当今壮汉民族和谐相处,是用血与火的代价换取而来的.南部边疆民族经历的族群融汇历程植根于壮汉民族文化的沃土,具有独特的历史时空背景,对理解和构建不同民族和谐相处之道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宗教文化的生态和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中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整体恶化趋势仍在延续的状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由近现代工业飞跃式发展而引起的孤立性问题,而是与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有着深刻联系的。在当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宗教文化能够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种宗教关于仁爱万物、泽被草木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描述等等,都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意识,促进着宗教活动的生态保护实践,并对树立和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壮族对"山、树、雷、蛙"等的自然崇拜,及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在实质上反映出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的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规范和精神追求,在当今推动"生态广西"构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西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圈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阐述构建西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圈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西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圈的基础和条件,探索了构建西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圈的思路:通过整合西部各地区宗教旅游资源,将西部宗教文化旅游圈打造为带给人类心灵宁静的神秘旅游圣地.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宗教旅游文化圈的实施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民族关系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