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普遍中介。它在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中获得一定的意义,并被用来指称客体。在思维活动中,它是人们用以对思维内容进行信息处理的重要媒介,也是人们用以表达知识、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语言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它一经产生就必然会对人类的认识活动本身发生反作用,这种作用既有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普遍中介。为了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主体要运用语言来匹配和映射客体的性质和特征。在这里,我们将考察主体如何以语言映射和匹配外部世界,如何在思维活动中通过语言的操作揭示客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  相似文献   

3.
<正> 一本文所论意象,是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文艺创作过程中主体的某种特殊心理状态和心灵产生物的规定,我们称之为审美意象。对审美意象的认识,应从表象开始。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的,当时又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反映。这种反映在头脑中是具体可感的,但与知觉相比,它具有模糊性、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而它又是一个或几个同类事物主要表面特征的综合结果,具有概括性,因此是感性到思维的桥梁。对表象的进一步综合概括,形成一种抽象化的,以同类事物的共相为认识内容的概念,这就是观念。在一般的科学活动中,观念活动意味着对表象的舍弃,但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表象的感性内容从不曾被观念冲淡或淹没,而是其感性内容通过与观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造不同于其它艺术创造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的创造。语言不仅是文学创造的媒介、手段和工具,而且是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方式和价值符号载体,作家只能用语言媒体去把握主体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支配思维并决定认识的方式,引导人们建造意识的大厦”,当作家运用一种语言时,也就是运用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式去序化自身的审美心理内容,创造艺术幻象世界。因而,文学的创造过程,就是作家以个性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去感应现实生活,再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去外化审美心理内容的语符化过程,语言能力运载着语符感性化了的审美对象,经历了由隐至显的  相似文献   

5.
词义与意象     
意象在哲学上是指一种表象 ,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这就是说 ,表象分两部分 :一是由直接印象形成的、通过人的形象思维留驻在认知领域的表象 ;一是在前者基础上加主观想象、经抽象思维过滤而形成的表象。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目睹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 ,这些现象进入人的思维 ,成为人们主观认识的一部分 ,即种种意象。意象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投影 ,人们最初正是通过意象的积累逐渐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 ,世界也正是由此进入人的主观意识。人们用形象思维进行认知形成的是形象意象 ,或者叫作感性意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于汉语审美价值认识的新启示,指出这一转向实质上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一次变革,语言走出了语言的逻格斯中心和唯理性主义,语言不只是载体、工具,更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构成因素,语言观念的革新使人们能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功能与诗意价值,更能诠释汉语的文化蕴涵与感性魅力。  相似文献   

7.
艺术语言:“生命的形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是发话主体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的形式,它是“生命的形式”表现,它往往是发话主体内在生命体通过特殊的言语形式为载体的感性显现,是发话主体情感表现的自然化。艺术语言对客体的描写,不在外在的感性现实化,而是浸染着发话主体情感内在心象的物态化。它和发话主体生命的形式相对应,它通过虚无的意象,表现发话主体的情和神。  相似文献   

8.
披文入情─—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接受论丁云亮诗歌,作为语言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是繁富驳杂的生命世界的感性描述,也是人类情感意绪、精神风貌的直观形态。由于古汉语音义结构、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使得以它为载体的诗歌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意味。不同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装饰是一种精神创造 ,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是由活跃而丰富的想象力所生成的 ,以表达情感为主的审美活动。西方三大构成的引进以及与民族装饰艺术传统的结合 ,进一步丰富了装饰的内涵 ,由此而形成独特的装饰艺术语言。它的语言特征有别于写实性艺术的“科学的再现” ,是在多元时空的观念下 ,以意象造型观表现世界 ,以创造性的想象为其思维方法的特征 ,以多种材料技术相吻合的表现手段来表达或披露心灵对世界的感应  相似文献   

10.
骆小所 《学术探索》2002,(5):124-126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 ,发话主体感知世界与认识世界不同 :认识世界所依据的是事物的本质 ,所以 ,它的对象往往只能是处在固定关系的联系中的客体 ;在感知世界中 ,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却是流动的 ,变化的。这样 ,形成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区别。就艺术语言的言语表述来看 ,它反映的虽然不完全是客体 ,但它是客体信息对主体情感的激活。它有的指称相同 ,但语义却不同 ,有的无指称 ,但却有内容。这样 ,增强了人们对艺术语言描写对象的感知度 ,淡化了对描写客体的抽象度。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对语言的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语言不再是进行哲学研究的一种训练和准备,而是被当作一种描述手段进行哲学反思,语言上升到了本体的位置:语言不仅是我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段,更主要的是我们用来完成行动的方式,是存在的一部分。语言研究不仅是语言学的任务,它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行动、语言与世界等重大哲学问题,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我们才对语言有了真正的认知。从哲学层面来思考语言必将会使语言分析更为深入,见解更为升华,运思更为锐利。  相似文献   

12.
一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是一种能作用于我们理智的工具,和人类使用的其它工具有重大区别;也因此,它甚至不能称作工具,它就是人类内在的能力。它渗透到我们的头脑,控制了我们的思维,并进而控制了我们的思想。语言亦可以说是一种障碍,它介于我们和世界本质之间,使世界的本质蒙蔽了,而代之以语言的假象。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语言提供给我们的,除了语言提供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各种解释或假定,我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问题在于,语言提供给我们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种种解释和假定,和真实的世界本象到底有多大的差距?语言是逻辑性…  相似文献   

13.
"全息认识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息认识论作为认识论领域的新兴学科,其定义大约为全方位、多视角地同时研究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的学说.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思维信息论、思维系统论、思维控制论三大论域;贯穿这三大论域的中心线索始终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双方之间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与价值关系.笔者认为,随着全息认识论研究的深入,其探讨重心将被置于思维控制论.然而,认识论重心的这种转移并不意味着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原则分道扬镳,它只是表明了,认识论研究的领域从过去的宏观认识论移向微观认识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斯特兰德是当代美国诗坛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魅力来自于他用精准的语言和超现实的意象刺激读者的理性以及他在诗歌中经常运用的激发读者兴趣的典故和隐喻;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怪异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等手法常常能够从感性世界迅速过渡到形而上的境界.斯特兰德的诗常常掺合着梦幻气息,带人进入潜意识,着重探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表面平易朴素的语言并不保证能把诗歌的意义直接呈现出来,相反却带领读者进入不可捉摸的幻觉世界,使人诗意地感受到人类所生活的世界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人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构思中伴随着意象思维的语言存在,认为在此思维发生之际语言就推动和制约它的发展,直到在语言和思维的往复运动中,思维用语言获得存在的物质形式,也越来越清晰.虽然他们没有再进一步讨论思维中语言的性质、特点等,但是其思想在今天思维和语言的讨论中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内部言语"的理论对文学创作思维中的语言性质以及与意象思维的关系做了补充,进一步论证了意象思维和内部言语没有隔阂,可以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服饰意象是宋词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它作为客观审美物象的感性载体,不仅显示出宋人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还因内涵、意蕴的扩展延伸而具有新颖别致的象征意义,从侧面反映出宋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观.对宋词服饰意象给予充分关注及全面研究,既有助于深入认识宋词产生的文化背景与呈现的文体特征,也有助于对全宋词作出科学、客观的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7.
语言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普遍中介,是人观念地掌握世界和实践地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人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体现意志的最理想手段。在当代,由于信息处理机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由于形式化、符号化、精确化的语言系统对深化人类认识的作用的加强,由于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语言的认识和实践功能更加突出。它极大地改变了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传统模式。显然,以人和世界相互关系问题为对象的哲学不可回避地要研究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普遍中介——语言。对于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联系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现代特点深入研究语言哲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和有意义的。然而,我们却不能不看到,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作为人际互动型职业,情感乃其内在构成。科技—理性范式对社会工作的主宰持续激荡起社会工作对情感的想象,并生产出关系—情感的反思性路径。在社会工作视野中,情感呈现出多元化的意象,隐喻多重感性的力量。作为治疗实践的关系底蕴,情感表征社会工作实践的“动力”;作为社会工作教育与学习过程的反思性载体,情感承载着行动者的专业能力;作为劳动过程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劳动者的主体策略,情感意味着制度性的“迫力”与主体性的“权力”。多重感性之“力”的意象背后融合了情感与专业、情感与主体、情感与体制之间的争论与辩证关系。西方社会工作视野中的情感想象打开了本土社会工作理论想象力的“情感”之窗,进一步拓展了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更丰富多元的面向。  相似文献   

19.
罗伯中 《学术研究》2006,42(3):39-43
感性确知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初始环节和发源地,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秘密的秘密。在对感性确知的阐释中,黑格尔阐发了感性与知识、存在与语言、存在与关系、对象与自我等关系,黑格尔的这些思想贯穿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始终。由于感性的认识形式的偶然性与“确知”的知识内容的必然性中存在着认识形式与认识内容的矛盾,感性最终转变为知性,并且这种矛盾也是整个哲学体系演进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采,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股反思传统文化的热潮。笔者认为,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传统思维方式更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 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主体相对稳定的“逻辑框架”,是人类思维赖以进行的样式或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类各个认识阶段认识成果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凝聚起来的。它是时代精神精华的理性升华和凝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