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式是具有独立形式、意义与功能的结构体,其形成一般要经历漫长的演化.盛新华、魏春妮以合成词构式"一样"的形成为例,分析了词汇语法化的主要标准:语义融合、抽象化、不可替性、句法功能变化,并认为心理因素引导、跨范畴语义迁移、高频率运用是"一样"词汇语法化的语用理据.雷冬平则讨论了表达"极度"意义的构式"最/再+X+不过"的形成过程,认为源式"N1最/再+A+(也)+A+不过N2"通过成分移位、成分删除以及宾语话题化等推导形成,构式语义在三段式的推论中获得并进一步抽象为"极其"义.朱军从宏观上讨论了构式"独立性"的特征及其成因:在形式上主要经历固定化或格式化,在意义上经历虚化、主观化或喻化,在功能上经历篇章化、范畴化,并认为特定构式"独立性"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数种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构式是具有独立形式、意义与功能的结构体,其形成一般要经历漫长的演化.盛新华、魏春妮以合成词构式"一样"的形成为例,分析了词汇语法化的主要标准:语义融合、抽象化、不可替性、句法功能变化,并认为心理因素引导、跨范畴语义迁移、高频率运用是"一样"词汇语法化的语用理据.雷冬平则讨论了表达"极度"意义的构式"最/再+X+不过"的形成过程,认为源式"N1最/再+A+(也)+A+不过N2"通过成分移位、成分删除以及宾语话题化等推导形成,构式语义在三段式的推论中获得并进一步抽象为"极其"义.朱军从宏观上讨论了构式"独立性"的特征及其成因:在形式上主要经历固定化或格式化,在意义上经历虚化、主观化或喻化,在功能上经历篇章化、范畴化,并认为特定构式"独立性"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数种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谅+NP+VP"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分析"谅+NP+VP"构式的句法结构特点;从语义、语用视角考察其构式义、适用语境和话语功能;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探索该构式的成因理据,认为该结构的构式义是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现已不再仅从形式结构方面来研究语法化,而是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等方面,从一种综合的角度对语法化进行考察.但是这类研究中对语法化的认知过程及运作机制触及得十分有限,也不成系统.语法化和范畴化密不可分,从认知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重新范畴化的过程,是对词汇项等进行的重新范畴化.这种重新范畴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再经过突显、隐喻、概念整合等过程.在重新范畴化结束后,词汇项本身的意义经自动化形成了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构式语法化入手,可以探寻汉语"加以"类乏词义结构的历时嬗演过程及其形成的认知理据。"加以"的语法化域是表"转移"义的构式"S+加+N1+以+N2",其构式语法化的路径大抵为:S+加+N1+以+N2>S+加+之+以+N>S+加以+N>S+加以+V。研究发现,"加以"是构式语法化的产物,发生理据和经验理据共同促动了这类结构的浮现。  相似文献   

6.
"N+的+V"结构属于什么词性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断,相关结构中"V"的词性确定影响词类标注分歧处理。参考相关研究,认为应该区分"N+的+V"中"V"的动态与静态,区分语义化、语用化与语法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尝试从实际语料考查角度提供一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7.
Lakoff和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式作为形式-意义/功能的配对体是规约化的产物,具有抽象程度的差异。构式为词汇的组合提供框架语义,而具体词汇提供微观语义内容。构式和动词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动词适配说"来解释:动词进入构式是一个"再语境化"的过程,动词和构式的句法语义兼容即适配,冲突则需要压制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谁让Y.VP"表达式主要表示疑问、追因、归因三种意义,当其表归因时是一种典型的构式,该构式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谁让Y.VP"的构式所表达的无可奈何、埋怨、撒娇、斥责等复杂语用意义,正是其"主观性"的表现。隋唐时期"谁让"作为归因标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成为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用法,"谁让"从主谓短语语法化并词汇化为"谁让Y.VP"构式中表归因的一个独立的词,经历了一个因主观化而发生语义泛化的过程,语境的变化和汉语词汇复音化也是其构式化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很+NP"结构是一个典型的高程度性状义构式。构式的部分能产性基于范畴属性的归纳,其认知机制是非范畴化的。某个具体名词一旦进入"很+NP"构式,这个名词的意义就会遵循它所嵌入的构式的意义,条件是该名词具有可被激活的表示程度性状义的语义因子。构式指示语义类型、构式强制提供了词汇项产生语义类型转变的条件,以保证相应的语义因子获得合适的论元。进入"很+NP"构式的名词都含有该构式所在的具体语境的语义因子,整个过程是以认知语言学的凸显原则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1.
在构式语法范式下,探索英语补语化构式的意义,补语化构式在分析型致使结构中的识解,交替句式的语义差异,以及英汉补语结构的名同实异。研究发现,to不定式隐含着一种概念距离,而-ing隐含着一种时间的概念重叠。英语补语化成分是形式与意义、功能的结合体,是一种事件结构构式,这种构式把两个事件通过时间性、有界性、象似性等认知原则联系起来。汉语补语是对述语语法和语义结构的补偿,在句法上并不都是必不可少的。英语补语是对主语和宾语的描写手段和结构手段,它们在句法上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2.
“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的再说可以分为动词性短语、动词、连词、助词四类,各有其句法特点和语义表达功能。再说经历了长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并仍处于这一进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程度跟分布环境及使用频率密切相关,语义经历了由行域向言域的转化,主观性增强,语义突显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13.
基于CCL语料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时考察古汉语表量构式“A空+N”和“N+A空”的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异同。研究发现,“A空+N”构式多表“确量”,① “N+A空”构式多表“约量”;② “A空+N”构式仅作谓语、定语、补语,而“N+A空”构式可充当主、谓、宾、定、状、补,且前者多作谓语,后者首作宾语,次作定语;所遵循表量准则差异导致表量语义差异,而表量语义差异催生了不同构式和句法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14.
动结式是汉语复杂补语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往关于汉语动结式的研究大都着重考察特定的动词在不同组合中的功能演变,对动结式的内部类别缺乏充分的关注。在构式化的理论背景下讨论动结式的内部类别,汉语中典型的动结式"V完"、"V却"、"V破"、"V醉"可以分为由语法化而来的动结式和由词汇化而来的动结式两种类型。由语法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表达结果的补语的词汇意义基本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表达完成意义的体标记的某些语法功能。由词汇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补语除了表达结果之外,其词汇意义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反义词一直被认为是语义范畴内的一种语义关系。通过在认知构式语法框架内从词汇的层面对直接反义词对进行了词汇层面的分析,经过对大量的直接反义词对的考察研究发现,它们不仅仅是语义关系,还有词汇层面的关系,直接反义词对是存在于我们心理词库中的一个特殊的词汇项。我们认为直接反义词对是一个特殊的构式—反义构式,由此,从语法的角度来解释反义词同现现象。  相似文献   

16.
语法和词汇关系的共时与历时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和词汇的关系体现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上。共时平面上主要表现为词的词汇意义对词的语法功能的影响,词汇意义中的语义特征制约词的句法搭配,词的价特征以词汇意义为基础,词汇意义对词的分类有重要影响。在历时平面上,主要表现为句法结构对于词义的影响和词义变化对于词语法功能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可能导致实词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7.
构式语法通常都是指的Goldberg的观点,认为影响语义意义的因素不仅有词汇,而且有更大的语言单位,即语法构式.一个句子不是一堆句子成分的堆砌,而是一个"完形"(陈香兰,认知语言学构式观,2009).在完形理论指导下,尝试将构式语法与翻译结合研究,对构式语法所界定的构式在英译汉过程中进行分析,在大胆尝试扩展构式语法研究的领域的同时,也期望能得到更高质量的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18.
语法和词汇的关系体现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上。共时平面上主要表现为词的词汇意义对词的语法功能的影响 ,词汇意义中的语义特征制约词的句法搭配 ,词的价特征以词汇意义为基础 ,词汇意义对词的分类有重要影响。在历时平面上 ,主要表现为句法结构对于词义的影响和词义变化对于词语法功能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结果可能导致实词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A+O"结构进行语法分析的基础上,以认知语法为视角,对该结构形成的认知理据进行了考察.作为隐喻式,"A+O"结构的形成在句法层面上表现为SA结构向VO结构的投射,在词汇层面上表现为形容词向动词范畴的投射;隐喻式的"A+O"结构的运用和扩张,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话语标记语“Imean”有多种语用功能意义。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试图把“Imean”作为一个构式来研究,分析其形式、意义、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Imean”的形成是一个语法化的结果这样一个假设,是从第一人称的动补构式[verb+complement]语法化为话语标记语构式[discoursemarker]。构式语法可以成功解释语法化的诱因。这样的分析可促进运用构式语法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同时也显示出构式语法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