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腐败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自从剩余财产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关于腐败及其治理,各国政府和广大学者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运用社会网络理论,通过分析"腐败网络"的类型特征和形成机理,探求腐败的内在根源和构成要素,提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和分析腐败问题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行为 ,它具有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表征和社会效应。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现象 ,深入到社会内部探究腐败的本质及产生的根源 ,其目的和意义在于 ,认清腐败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 ,找到腐败的治本办法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要素分类,腐败存在以公共职位、市场和公共利益为中心的三类定义;以不同学科视角分类,腐败存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三类定义。腐败由主体、方式、目的、结果四方面要件构成。腐败主体具有"涉公性",方式表现为违反公职操守品德,目的具有"牟利性",结果具有"损害性"。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癌症是威胁人类肌体的难治之症,那么腐败则是侵蚀社会有机体的政治之癌。腐败问题早已超越国界、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得到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关注,并且由此引发了围绕腐败概念的种种争论。将任何一种已有的腐败概念的界定模式套用于我国,总会出现泛化或难以涵盖的适用困境。这就需要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寻适用于我国的腐败行为概念,即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个人或群体违反公认的社会规范,不恰当地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稀缺资源,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对腐败"零容忍",就是对任何腐败行为都不能容忍的态度。当前,纵容腐败的封建统治影响、对腐败认同的社会心理影响以及"倒金字塔"式的腐败影响,造成腐败现象日趋严重,反腐斗争面临困境,反腐败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对腐败"零容忍",实现政治清明的社会环境,就必须要构建科学的干部评价体系,以"零容忍"为基础构建廉政文化,抑制腐败认同心理,自上而下不折不扣加大廉政制度执行力。  相似文献   

6.
目前,因体制机制的制约和"腐败亚文化"的影响,我国高校腐败的形态既有与其他领域相同的一般形态腐败,如选人用人、基建工程和设备采购领域腐败等,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形态,如科研经费腐败、招生腐败和校办产业腐败等,呈现出涉腐范围广、贪腐数额大、"一把手"腐败突出和危害程度深等特点。因而,依据新的形势任务,适时转变传统反腐观念,准确把握高校反腐的着力点,在建立健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抓早、抓小,方能在扎紧制度笼子,尽力压缩权力寻租和腐败空间的同时,有效预防那些钻了制度空子的"漏网之鱼"形成大气候,造成大伤害。  相似文献   

7.
关于"体育腐败"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针对当前体育腐败的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探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滋生蔓延的环境,进而提出消除体育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反腐败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治理工程,根治腐败的主张众说纷纭,但是加强教育、强调主刑、高薪养廉都不足以根治腐败,只有加强监督才能根治腐败.中国当前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对公权力的监督,必须由单方位的"金字塔"式的监督转向多方位的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9.
论腐败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等综合性学科,从多角度、多视野来认识腐败产生的动因,通过对"腐败成本"深入的探讨,对腐败成本和腐败利润作了分析、揭示和总结,从利益比较中对我国腐败成因提出了新见解.针对目前我国腐败高发多发现象,文章指出,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反腐败利益机制,提高腐败成本,完善党纪国法,加大惩处力度,真正实现反腐败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0.
公众腐败存在的证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角度,对“腐败”一词的内涵进行了论述,指出“腐败”不仅指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还有社会公众的腐败行为,而后者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使我们的反腐斗争不能彻底进行。因此有必要对公众腐败现象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腐败民俗化倾向加重的原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们国家一些地区和行业,腐败的民俗化倾向有明显加重的表象.加重的主要原因从理论上讲是受"腐败有益论"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权主义、封建的道德观、官本位思想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不容易消除也是目前腐败民俗化倾向加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现代信息社会,腐败的社会传播效应所具有的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的特点是腐败民俗化倾向加重的关键原因.探析这些原因,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取得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社会学是在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背景下,在社会网络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兴起的。它的出现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经济学和社会学得以在微观的层面上"对话"。把社会网络引入到对经济社会现象的分析之中,对经济学的解释进行补充,为社会关系被结合进经济模型提供了可能性,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它的产生大大拓展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社会学和经济学在当代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腐败发生机制分析和反腐败的路径探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文献缺乏对腐败和反腐败的多重并发条件的有力解释.在PEST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地方政府治理实际,使用fs/QCA对31省份2016年相关数据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腐败是一个复杂的组态问题,需要多重并发条件影响作用;三种类型构成了地区高腐败程度的驱动路径,即"政府—市场平衡型""官员掠夺型"和"市场—社会平衡型";三种类型构成地区低腐败程度的驱动路径为"政府—社会协同型""政府主导型"和"政府—官员强化型";腐败治理需要"官场+市场+社会"多主体共同承担,并且不同地区的腐败治理路径具有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政治生态理论立足于转型时期政治生态环境的考察,拓展了腐败治理研究的新视域.在政治生态理论的视域中,腐败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权力约束与监督的政治问题,腐败还是权力所处的社会、经济、习俗文化等环境性状受到破坏污染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政治生态理论主张考察权力所处的环境生态同腐败的共生原理.重构政治生态,探索腐败治理的生态路径应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构建腐败治理的党内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体系建设,构建腐败治理的制度生态;推进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构建腐败治理的社会生态;培育廉政文化价值理念,构建腐败治理的文化生态.构筑腐败治理的生态机制,既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创新中国腐败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以<沧浪之水>为分析蓝本,认为"官场化"权力的日常运作酝酿了腐败.所谓"官场"乃权力运作的核心场域,是以权力运作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关系丛"--结构,"官场"还建构着人们的生存态度,并且作为结构的"官场"与其建构的生存态度的互动使"官场"能够不断地实现再生产.腐败的可怕在于"官场化"的逻辑和生存态度向社会各领域的弥散,公权力系统中的腐败向私人领域侵入,导致的将是公权力系统和私人生活的双重腐败,腐败在一种日常生活式的场景中不断地被再生产和强化.私人生活与公权力领域的双向恶性互动、建构形成了腐败的动力学机制,并且导致了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去道德化了.法律如何建构公正的体制以及控制和对待权力的日常运作,将关系到反腐败的成败.  相似文献   

16.
腐败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消除这一痼疾,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严厉打击行为,但是这些打击不仅没有取得原来预定的效果,反而腐败随着社会、经济等的发展,变的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腐败问题,特别是干部官员的腐败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道德败坏的所造成,而是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文章运用经济学,结合原湖北天门市市委书记张二江腐败案例对我国目前出现的腐败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目前出现腐败的部分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当前反腐败的法律机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 ,存在于一切有阶级的人类社会中。反腐败则国家兴 ,容腐败则国运败 ,这几乎成为所有政治家的共识。反对腐败 ,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当前 ,我国反腐败斗争也正向纵深开展 ,取得了相当的积极成果 ,然而腐败要真正得到遏制必须依靠法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把反腐败纳入法制化轨道。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腐败的严峻态势 ,并从法律社会学角度 ,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功能尚不完备,政府仍拥有较大垄断配置权.由于制度"缺席"与权力失约,政府干预失灵就会产生"非生产性租金",在"官本位"文化影响下,受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倾向驱动容易出现权力腐败现象.运用公共选择、委托-代理及寻租等理论对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腐败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个体因素四方面探究其多元形成机理,为真正从源头上预防与遏制腐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担当着监测社会环境的"守门人"功能,是民主化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倘若新闻媒体出现腐败变质,必然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客观、权威性.分析新闻媒体腐败现象种种,揭示新闻腐败的实质是新闻权的滥用,而造成新闻腐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缺乏对新闻媒体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对此,应在建立有效的媒体监督机构的同时,大力整顿媒体从业队伍,强化社会舆论对媒体的有效监督,并将之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构建强大的"反腐败"社会力量之下,实现媒体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新闻传播事业和社会风气的健康向上.  相似文献   

20.
"腐败"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敏感的社会问题,消除腐败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腐败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大,以致老百姓常常是"谈腐色变",本文拟在分析腐败形成的基础上,以"三个代表"为指引,从不同角度对腐败问题作一探讨,试图为解决目前腐败问题作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