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女神>创作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化背景,其艺术形式和风格形成得益于日本"泰戈尔热"和"惠特曼热",同时也深受日本"新体诗"和口语诗运动的影响.<女神>绝大部分诗篇创作于日本博多湾,博多湾给予了诗人丰富的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美"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3.
今论程颐<春秋>之学者所用材料向不出<二程集>之范围.考李明复<春秋集义>对程颐<春秋>说的征引极为详尽,多达300余条,绝大多数原文见于<二程集>,但其中有16条原文逸出<二程集>之外,当系程颐的<春秋>佚说.这16条佚说是研究程颐其学的新材料.其中有9条,在<二程集>有类似的说法,甚或文辞亦有相近者,这可能是因为同出程颐一源,而门人弟子各记所闻,所述互有异同.其他7条佚说,在<二程集>中都找不到类似的说法,这对程颐乃至宋代<春秋>学的研究而言,更可谓弥足珍贵,意义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诗·郑风>的艺术成就与其意象经营艺术分不开,<诗·郑风>意象生成既是先秦"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观念下的自然产物,也是郑地图腾和原始宗教的产物.它们或由意生象,或由象生意,具体而言,<诗·郑风>的作者或借助文化传统构建意象,或利用汉语谐音、多义而生成意象.<诗·郑风>意象艺术给后世对<诗·郑风>诗歌主旨解读及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诗的“奠基石”——《女神》,出版至今已将近六十年了。对于它的强烈的时代精神的评价,可以说在评论家中间已不存在什么分歧。早在一九二三年(即《女神》出版之后的第三年),闻一多先生就曾敏锐而中肯地指出:“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然而,对于《女神》在民族形式方面的评价,即它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是否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人们的意见却并不是一致的。当年闻一多先生在高度评价《女神》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他又严格地批评《女神》缺乏民族的色彩。他断言《女神》的“形式十分欧化”,  相似文献   

6.
将现代性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无疑使文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同时也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试图在"现代性"参考框架下,重读<女神>,揭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去年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位同志,来成都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他趁便捎来了牟决鸣同志的口信,嘱托我们查阅一下三十年代初在成都出版的《社会日报》,据说该报曾发表过何其芳的诗歌。不久,笔者从牟决鸣同志的来信中得知,提供在《社会日报》上可能有何其芳的佚诗这一情况的,是成都一位名叫宋大鲁的老人;牟决鸣同志在信中还提  相似文献   

8.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其代表作与成名作。《女神》甫一出版,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开一代诗风,被广大青年所争相阅读。这部诗集之所以如此受读者欢迎,除了思想上反映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和形式上主张"绝端自由"的诗体大解放而外,还由于《女神》蕴涵着丰富的审美范畴——崇高、优美、丑等。不同审美范畴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转换使得《女神》中的诗歌充满了艺术的跳跃性,这也是其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林庚先生香港佚诗一首袁良骏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楚辞唐诗专家林庚先生,青年时代曾热心从事新诗格律化运动,他的诗歌主张和实践颇引起30年代诗坛的重视。他诗作甚丰,诗集有《夜》,收诗43首;《春野与窗》,收诗57首,此两部诗集均收入“北平文学评论社丛书”...  相似文献   

10.
“五四”前后的中国,到处可以看到“动”和“力”的表现,“五四”是除旧布新的时代,破坏旧世界的“动”,创造新世界的“力”,交织成狂飙突进的时代进行曲。郭沫若是当时诗歌领域里除旧布新的一名骁将,《女神》跳动着“五四”新潮的时代脉搏,破坏与创造的精神在诗篇中得到高扬。当时,郭沫若由于受惠特曼飞扬蹈励的诗风的影响,创作了像火山爆喷的《女神》。他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风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调子所动荡了。《女神》体现了五四时期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力”的颤动。闻一多热情地赞扬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  相似文献   

11.
田丰 《东方论坛》2023,(6):135-145
臧克家发表于1939—1948年的四首诗作(《红白浆汁》《在轰炸中诞生》《那一天——有赠》《九行》)和两篇诗论(《生活的谣曲》《秋天,诗的季节》),未被《臧克家全集》以及其他臧克家作品集收录,也未被《臧克家年谱》《臧克家研究资料》等文献资料提及,当属佚作无疑。这些佚诗及诗论的发现,不仅有助于补全集之不足,也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臧克家此阶段的诗歌创作状况及其秉持的诗歌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上园派"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诗歌理论群落之一,是继"传统派"、"崛起派"之后形成的具有中间道路特征的诗学流派.它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和<诗刊>的诗歌观念、<诗刊>举行的一些诗歌活动、<诗刊>的有关编辑人员等有着密切关系,是文学期刊推动文学观念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诗刊>这个阵地将这些诗论家集中在一起,又通过这个阵地将他们的诗学主张推向读者.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历来关注原始思维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女神》中代表作"鼓舞调"与"回环调"两类诗体结构是在原始诗歌"反复体"与"叠句体"基础上的扩充互渗而成.《女神》中的两大基本意象大海与太阳,其内在结构也是互渗的,并且与诗歌形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互渗导致了郭沫若个性的极度扩张的同时,更导致了对个性的消融.  相似文献   

14.
<女神>是20世纪新诗散文化的典型代表.郭沫若对内节奏的强调与重视,使新诗的抒情本质得到了进一步凸现和强化.但同时,<女神>诗性建构方面的粗疏与随意也清晰地表明,第一次新诗革命留下的只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汉诗形态,这正是21世纪第二次新诗革命的起点和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和我们永别子!他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战斗道路,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一开始就是以战士和诗人的姿态投入战斗的。他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最初诗集就是《女神》。今天,我们重读《女神》,难免会有“风去台空”的惆怅,然而“五四”时代诗  相似文献   

16.
宋代学者任渊受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点铁成金"、"以俗为雅"等创作理论的影响很深,在<黄陈诗集注>中,他通过对黄庭坚、陈师道所用大量典故的分析,展示了黄、陈对上述理论的运用之法,在宋代诗歌注释中有较高声誉.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及大象出版社<全宋诗订补>二书,搜罗广泛,然因宋朝诗歌迄未编成全集,尚有遗珠.现录一二,求正通人.  相似文献   

18.
喻大翔所作的同济诗传<舟行记>体现了他对诗歌形式的重视.他注重诗歌的视觉形象,将图像参与到诗意的建构之中.他利用汉字的象形功能,结合西方具体诗的特点,创作了极具形式感的"象形诗".他还采用摹写的方式来抒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并带来了诗歌从形式到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领军人,郭沫若曾主张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脱离旧诗的约束,而诗集《女神》却在题材意象上大量地借鉴远古的神话资源.同时这一时期,郭沫若又创作了专篇论文《神话的世界》,从神话和诗歌创作的双重视角来考察古老的神话,形成了强烈而独特的神话意识.以往对于《女神之再生》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其对于女娲神话精神的重塑,强调其所蕴涵的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精神,而对于其中“颛顼与共工”的环节较为忽略.而结合郭沫若的神话意识和文学观念,我们可以在这饶有意味的改编环节中丰富对于《女神》诗歌意蕴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清初吴淇编选的<六朝<选>诗定论>是一部以<文选>所选古诗为评论对象的古诗选本.吴淇借此对<选>诗进行了重新阐释.他以"汉道"来规定<选>诗,将其界定为形式为五七言、内容精神上能够体现三百之性与楚骚之情的"六朝"诗,使得<选>诗范围被缩小,意义被绝对化,失去了原本的丰富性.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主张是不利于文学发展的.但这也是清初儒家诗学政教精神复兴大背景下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讲,<六朝<选>诗定论>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