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吴惠巧 《河北学刊》2012,32(5):54-59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塽降清之后,台湾即纳入清版图,隶属福建省。随即,清廷在台湾设儒学并开科取士。有清一代,清廷对台湾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的,并为他们创造了许多机会,提供了诸多便利。其中,专为台湾士子设置保障性中额便是最突出的体现。这也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台湾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钟兆云 《东南学术》2005,(4):107-117
抗战后期,中国国民政府在开始着手收复台湾时,台湾在大陆的几大重要抗日团体分头迁设福建,开展工作,宣传并营造复台的氛围.福建在大陆省份中率先唱响了光复台湾的舆论,并屡向最高当局提出复台主张和建议.陈仪担任台调会主任委员和就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后,多方面借重福建帮助打开局面.福建为光复后的台湾输送了重要干部和各方人员,在"国语教育"中尤其起到了他省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迎接台湾回归中,福建其实成了重要的后方基地.新时期福建应为祖国统一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道光六年(1826)至道光八年,广东新进生员2686人,其中有107人先后在广东乡试折桂,进学与中举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8.9岁(实年)、35.3岁(实年)。值得注意的是,统计生员考取举人的平均所需时间是以结果为导向,即计算士子在不同层级科考成功的平均递进时间,应该以中式考生而非全体考生为统计对象。这107人由生员成为举人的平均时间为12年。此外,清代士子报考科举时普遍存在减岁行为。具体而言,无论童试抑或乡试,清中期广东士子的官年比实年大致都会少2岁。  相似文献   

4.
闽、台两地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台湾建省之前隶属福建,称"福建台湾府"。本文探析了清代台湾建省以"'甘肃新疆'之制"为模式,在建省后称"福建台湾省",仍然在教育行政、财政、幕府制度等方面同福建保留了若干行政上的关系,认为官方的行政区划和行政设置加深和加重了台湾建省初期闽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广东东部、浙江南部和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海峡西岸是与东岸(台湾)相比较而言的.福建与台湾处于产业升级的不同阶段,因而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在为将来与台湾共同构建"海峡经济区"奠定基础.闽赣两省历史上就有密切的经济往来.江西是福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地.江西可以搭乘海峡西岸的班车与台湾对接,扩大对台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闽赣两省在经济建设中各有优势,互补性强,闽赣经济技术合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元代乡试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行省为单位的乡试,发轫于元代。自仁宗延祐元年,乡试约举行16次,分为保举投状、锁院应试、校文录取三步骤。考试官、同考试官负责命题和初步确定入榜范日,主试官、监试官及赞画官亲临核准并裁决名次先后。元代乡试全面吸收宋代糊名、誉录、锁院等科场规则,率先在诸省区推行朱熹《贡举私议》,又让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名额、出榜、场次、命题等方面享有不同待遇,从而为朝廷会试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在文化领域.乡试既反映了各地区儒学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又提供了不同区域间文化沟通的某种渠道。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份珍藏了144年的江南乡试朱卷,此卷系江南扬州府兴化县学廪膳生黄景,于清同治三年(1864)八月在江南贡院(南京夫子庙旁)参加甲子科并补行戊午科乡试试卷(见下图)。在"十年窗下苦"、"读书乐"、"衣锦还乡"的乐曲导  相似文献   

8.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关系密切.在一百多年前即台湾建省以前,福建省包括了台湾.从闽台考古文化研究比较中,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台湾的史前考古文化渊源于福建: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台南"左镇人"化石,据中外考古学者研究,是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由大陆经长途跋涉来到台湾的;台东发现一万五千年前的"长滨文化"主人,是由大陆渡海来到台东的,有的台湾考古学家指出:台北芝山岩发现的旧石器,就是这个文化由大陆传到台东中途遗留下来  相似文献   

9.
洪武三年五月,明廷为开科取士事颁诏天下,具体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相关事宜.然而诏令对当时全国12直省乡试录取名额的规定,在现存明清史籍中至少有5种说法,分歧主要集中在两广解额上.明初两广曾有合行乡试的经历,但这一事实并不广为人知,这或许正是引发洪武三年乡试解额出现诸多说法的原因.依据相关文献,大体可以推知:洪武三年开科诏计划在全国乡试中录取举人500名,其中应天府百人,河南、山东、山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陕西、北平9省各40人,广东、广西各20人.这与学界目前普遍采用的<明太祖实录>中的说法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晚清福建票盐改革时,盐务课厘总局及其附属机构在保障、提高盐课收入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治六年,台湾道吴大廷在台设立盐务总局,希冀改革台湾盐政,并为闽省财政筹集税源。台湾盐务总局的设立,长期以来被视为台湾盐专卖制度由商运商销转为官运官销的分水岭。事实上,该机构的设立并未改变台湾盐务的运销方式。对清季台湾盐务总局的评价,应当从缉私、抽厘等方面加以分析,并结合其与地方州县的博弈,从晚清财政转型和东南海疆防务构建的大历史背景中多元化地认识该机构的运作与局限。  相似文献   

11.
王玉超 《兰州学刊》2012,(11):71-74
乡试是科举选拔考试中的第一层级,明清小说作者参加过乡试的比较多,他们对乡试也最为熟悉。科举文献记载的乡试史料并未包括全部的规制细节,明清小说却对此有所表现,其中有关乡试考篮、进场前的仪式和封号之前的具体事宜等项,小说资料都起到了补充科举史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我国小说理论的近代化经过酝酿而正式开端的时候,在海外华侨中出现了一位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关系甚深的小说理论家,即新加坡华侨邱菽园。邱菽园(1874—1941),名德馨,号菽园居士,又号星洲寓公,曾用笔名有菽园、炜萲。啸虹、啸红生、观天演斋主等,福建海澄(今福建龙海)人。其父为新加坡著名华侨富商。幼时被其父接往新加坡从所聘家庭教师学习中国文化典籍,稍长又被其父送归国内继续学习。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赴京会试不第。时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他参加反对割让台湾给日本的上书而不获报,失望之余,绝意仕途,复往新加坡。其父去世后,他继承遗产,成为巨富。此后,他参加华侨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主张维新改良,并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独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从科举的角度来记取台湾近代文学的若干情况:作家的遭际、诗人的交往、文坛的风气、科举对文学的影响以及台湾士子在日人据台前后的爱国事迹,等等.虽仅一鳞一爪,或可以知其概也.  相似文献   

14.
元初重经济、义理而斥词章的学术取向和人才倾向,科举长期废而不行。士子文人失去传统的上进之路,对元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文人因此而疏离了政治和权力,淡出了治国和明道,唤醒了独立人格意识,以纯文人的心态和眼光读书和创作;元代中期,自元仁宗恢复科举制度后,吸引了各族文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兴起了一个全面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元代科举吸引各族士子文人参加,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依然有着无法言说的吸引力,尽显大国气象和盛世之感,促成了元代盛世的时代精神和"平、易、雅、正"盛世文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台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场在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其中以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为最重要.而台湾位于东南海上,也受到战争的波及.本文拟就战前英国侵略者对台湾的窥伺,以及战争期间台湾军民的筹防备战与抗英斗争作一简要论述.一英国侵略者对台湾的垂涎,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上半期.早在1631年前后,一个为荷兰人服务的苏格兰人威廉·康培尔(Willam Cambell),就建议英国东印度公司去占领台湾,与荷兰人竞相开展对华贸易.但因当时英国人实力不够雄厚,这一建议未被采纳.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始派两艘商船到台湾,与郑氏政权接触,谋求通商,并在那里设立了商馆.但由于郑氏政权生存的时间不长,加上当时的贸易额不大,英国人早期对台湾的窥伺没有取  相似文献   

16.
1902年,李叔同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李广平"的名义在杭州参加了乡试.此后,人们便开始将其祖籍视为浙江平湖.虽然如此,研究界对李叔同祖籍地的研究一直未停止过.就目前的情况看,否定"平湖说"的依据仍然值得重视;支持"平湖说"者依然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同时,随着资料的进一步被发现,李叔同母亲的籍贯为平湖的观点开始引起研究界的注意.本文即为此问题的专题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仓储是中国封建社会解决"民食"问题的重要制度.而福建"环山带海.西北多硗确,东南多斥卤,岁或不登,民食鲜饱"[1],对仓储之设尤为依赖,早在宋代,福建境内便普遍设立了常平仓和社仓.元明时,福建各地仓储名目更是繁多.进入清代后,福建的仓储制度日益完备,形成了一个以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仓储体系.本文试就这一个体系作简要的论述,以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仓储制度的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18.
明末福建官府已经管理台湾事务,同时,闽粤一带的海盗长驻台湾的北港,这都落实了明朝对台湾的主权.但因日本的商船开始出没于台湾,而且台湾的海盗屡降屡叛,在第二次澎湖危机中,福建官府将荷兰殖民者引向台湾的北港,其目的是北拒日本、南平海盗,并夺回澎湖,以便下一步对付荷兰殖民势力.明末荷兰人在台湾,类似葡萄牙人在澳门,他们只是在福建官员默许之下,租借中国的一块土地做生意.郑成功驱逐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确实是“复台”,而不是占领.明朝官府在台湾设置郡县的计划,最终在郑成功手里完成.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参加科考获取功名成为士子们的毕生追求。为了一朝高中,广大士子从蒙童时期就开始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学习方式枯燥,学习备考内容以儒家经典和时文坊刻为主。入闱考试是士子科举考试活动的关键时刻,不仅要经历赶考的行程之苦,入场还要经受搜身之辱,进入考场参加考试也会面临诸多艰辛。考试结束中式士子的欣喜与落第者的悲怆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科举考试对士子的摧残。  相似文献   

20.
清代福建共有解元106名,在附郭县、沿海县、驿站经过的县集结现象明显.清代福建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迭29.25%,是普通举人中进士比例的2.17倍.三举以内而中进士的解元占清代福建解元总数的74.19%,福建解元在仕途上并不显达.清代福建解元既有来自科举大族的士子,也有来自贫寒家庭的读书种子,其中不乏林旭、朱仕琇、郑孝胥、张腾蛟等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