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几乎所有关于政府合作的理论都隐含着一个相同的假设,即:政府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已经不再重要.但是,政府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并非一个已经不需要加以考察的变量,有必要把部门间关系重新带回到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中去.政府要提高应对和解决复杂公共问题的能力,首先必须推进政府体系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变革部门之间关系的任务,依然是公共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这一任务还远未完成.  相似文献   

2.
在由多元主体共同构成的公共危机治理网络中,政府仍然是其中对资源和权力进行权威配置的核心主体.从战略高度调整公共危机治理网络中政府间关系的核心与前提则在于重构以政府为核心、各参与主体的权力-责任分配机制.实行平战结合、统分结合的权力分配体制,形成常态管理和危机预警、恢复阶段彼此间共享权力、分担风险与战时集中决策、统一指挥并存的权力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3.
条块关系:政府间关系的一种分析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振超 《齐鲁学刊》2006,5(3):144-147
如何协调好政府间关系,既是一个历史难题,又是改革中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条块关系是中国政府间关系模式的基础,也是地方政府体制中基本的结构性关系。“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政府机构庞大和中央决策的“中间梗阻”等诸多问题。为了给当前政府间关系重构的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很有必要对条块关系作一个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薛颖洁 《理论界》2010,(9):20-22
随着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横向政府间利益矛盾开始凸现,尤其是在跨区治理问题上。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竞争与合作,笔者将经济学上的外部性概念引入到处理政府间关系方面,试图分析太湖的治理问题,并从中得到启发。在处理政府间关系时遵从市场经济的原则,通过明确产权与责任来协调利益关系,从而寻找更有利于政府间竞争与合作的机制,促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该文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关键还是要界定管理体制改革的范围.首先以卫生、教育领域改革为例,指出要厘清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界限;认为对政府职能的评价是关键问题,并举出8个具体问题,探讨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中国都是一个各种灾变和危机频发的国家,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往往做出关键决策的主体都是政府,公共危机中政府扮演的是主要角色,而新闻媒体则是政府对外传递信息以及与公众进行沟通的重要平台,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当危机发生时,政府可以运用新闻媒体,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公众;媒体同时也可以向政府反馈大量宝贵的信息和建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新闻媒体可以说是政府和民众两者的共同"代言人"。这就要求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需要积极加强与新闻媒体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实现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政府合作的困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协调、合作解决的区域公共事务日益增加.在中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区域政府合作主要是在中央的纵向协调和推动下进行的.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区域政府合作存在着一系列的局限,如区域公共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地方政府忽视公共管理和服务效率的提升,更倾向于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等.未来中国区域政府合作可采用三阶式区域政府合作策略模式,该模式强调通过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区域政府自主合作的横向问责;突出中央政府的协调、支持作用;把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更为充实的地方自治资源和民间资源作为保障区域政府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德国实行三级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体制,通过税收体系的划分明确各级财政管理机构的管辖权.专享税与共享税并存并以共享税为主体的分税制以及横向、纵向相结合的财政平衡体系,使联邦政府在政府间财政关系中据有优势,同时保障了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独立地位.联邦政府财政计划委员会作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机制兼顾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保证了各级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有效维护了相互依存的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模式.如今德国政府所进行的财政平衡体系改革,将推动其政府间财政关系朝着更加协调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实现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平衡,既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重塑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关键切入点.在强调共同治理的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应当主要体现为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是平衡双方关系的最佳选择.政府和大学双方都要转变思路,努力从争权走向合作,走出控制与自治之争,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彼此的期望而紧密合作.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社会化中政府责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主导,把握责任,对提供社会福利的主体重新分配,对服务对象重新定位,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的健康运行机制,社会福利的投融资渠道更加宽阔.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是政府对其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政府对社会、市场关系的有力协调.只有协调好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其在各自领域的职能作用,才能解决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从分析公共政策的本质出发,提出必须坚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同时对何谓公共利益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分析了政府利益对公共利益的影响。最后认为要有效地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必须建立有效政府,正确处理各种利益间的关系,强化组织建设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当前,科学运用政府公共权力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政府的合法性、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进步等方面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把政府公共权力的运作置于公共行政价值、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三个维度所建构的三维框架中加以考虑,只有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才能使政府公共权力的运作真正走向科学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政策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政策问题构建日益成为政策分析的首要环节和政策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公众参与政策问题的构建是其实现价值诉求的必要途径,也是公共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合法化程度提升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这一环节中的公众参与却是不充分的,并表现出零散性、附属性、单一性和突进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以政策问题构建为核心,从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现状出发,完善公共决策政府议程的全面公开机制。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是新闻宣传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一对矛盾。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对于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弘扬正气,鞭挞歪风,唱响主旋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充分认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我们进行各项实践的根本指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正确分析和深刻领会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通过学习与探索,笔者认为,实行正确的舆论监督,其重要性则在于:1是…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公共财政下财政监督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财政监督即监督财政,是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是确保政府财政活动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制度安排.实施财政监督的原因在于财政活动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财政监督要达到应有的绩效,其制度安排要点应包括对政府预算的决策形成监督的制度安排、对预算执行过程监督的制度安排及对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监督的制度安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李覆野 《理论界》2014,(6):160-162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媒介环境的改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执行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本文详细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的重要现实意义,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视野下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天生的"公共性"和大众传媒本质的"公共性",使两者有了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在公共性视野下,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作为公共政策的新闻政策之与大众传媒的规范、大众传媒之于公共政策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公共选择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用经济的方法来分析政治问题,对公共领域的各种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试图借助于这一分析工具提出当今中国的公共领域治道变革进程中应当提倡多元化决策和开放性文化.  相似文献   

19.
金友渔 《人文杂志》2007,1(6):24-28
转型社会道德价值的普遍疏离,使社会面临着公共生活之"道德合理性"基础缺失的窘境:在一个充满不公、不义的社会里如何"为公"、"取义"?市场经济和尘世功利社会的自由、个性和竞争等铁的法则对人们美好生活梦境的全面主宰,使以集体主义、社会公正和公共精神为伦理文化支撑的社会本位的道德理想被边缘化了。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合理的公共生活样式的反思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就社会价值追求而言,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并不只表现在经济基础方面,它还包括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现代公共生活传统的国家,发育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提高全体民众的公民素养,不仅事关中国公民公共人格的形成,而且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树立的核心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20.
作为对现实中的社情民意的复制、重构与超越的网络舆情,作为由民生构成“主体”,民意与民主构成“两翼”的网络舆情,其瞬时到达、瞬间爆发的爆破力越来越触动着城市政府的公共安全神经,越来越幻化为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新症侯.城市政府必须超越治理它的认识危机、“他者”化和“硬引导”等问题域,走向科学化、理性化的方法论,即高度重视网络舆情,设置舆情“防火墙”,发挥“主场优势”,确保地方网络成为舆情引导的最短路径,建立“巧引导”范式,形成引导的“网上网下统一战线”,制度化标志性的长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