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指出了未来高校图书馆是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结合体 ,同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几来,高校突发事件受到了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由于应对机制的相对匮乏,信息公布不及时,往往导致突发事件的谣言伴随着网络超时空和地域无限传播,使高校陷入舆论的被动中。突发事件均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高校如何在网络时代提高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能力,是新形势下对高校执政能力与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考验。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究其干预路径,既是维护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也是推行高校政务公开、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高校校园网不良信息源头控制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网已深入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校园网络在我们的校园管理、日常教学等方面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互联网上信息的纷繁复杂,其所隐含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虚拟网络在开拓大学生视野,使他们在尽情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生活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等诸方面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因此,如何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控制校园网不良信息源头,提高大学生应对校园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及其网络道德修养,已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对高校舆情的规范化管理,将新媒体环境作为研究背景,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从即时性、速度性、广泛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网络传播特点。同时探讨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科学化机制,来创新舆情管理工作,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完善网络监控队伍,提高网络舆论管理的专业性与覆盖范围;增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卫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落实网络行为规范化教育;以正视问题的心态对舆情予以辟谣,及时纠正学生在网络中的错误性言行,加强校园舆情正向引导;搭建一个新颖、多元的互动交流平台,以积极的反应与真诚的沟通,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增强高校发布信息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圈层化"割裂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有效关联.如何应对网络"圈层化"挑战,揭示"圈层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逻辑生成、风险的问题构成、应对的策略形成,探索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要素、过程、结果的有效性,最终实现识圈、融圈、破圈、扩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近年来,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变的重要因素.它往往成为直接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间接推动高校群体性事件恶性化发展的"催化剂"和阻碍高校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解决的"绊脚石".为了应对这些影响,应当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建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网上、网下联动应急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的霸权性、异质性、虚拟性和娱乐性无疑会动摇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扭曲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冲击大学生的学业发展.从树立网络文化育人观念、确保网络文化舆论导向、建立网络文化育人阵地、体现网络文化高校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应对负面效应的消解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网络文化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网络文化给高校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价值观发生倾斜;人际关系出现障碍;非主流文化弱化了青年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自律能力减弱等。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造成了人类对它的依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基础上,就高校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社会心理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加强高校舆情的引导与应对处置,切实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文章分析了社会心理与网络舆情的关系,梳理了社会心理学视野下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因素,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的措施,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郭星宇  王玥 《社会科学家》2006,(Z1):282-283
本文将危机管理(Crsiss Management)运用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和建议,以增强高校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提升危机管理的能力,更好地应对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和压力,促高校更加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试通过对网络信息传播效应演化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进行分析,构建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加剧,一方面,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丰富了教学资源,创新了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网络文化又极易成为他国进行思想渗透的工具。部分高校学生不会合理利用网络文化,造成身心健康等问题。鉴于此,我们更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危机管理体系的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有效应对危机最为关键的是要构建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以实现整体社会资源的协同运作.在举世关注美国"9·11"事件所造成的冲击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危机管理体系在应对危机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结合"9·11"恐怖袭击事件,从运作机制、特别的机构设置、危机应对网络和社会危机应对能力等四个方面细致地剖析美国现有的危机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5.
“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信息时代,网络已渗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微时代”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几年来,学者们对“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进行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大家普遍认为,“微时代”产生了许多新元素,诸如微媒介、微语言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加快和易化了信息的传播,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为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与教师互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凸显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给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某些学者还分别从学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各种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救灾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特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性与网络相结合,网络对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进行围观,引起网络舆论质变,可能引发网络公共事件,造成社会风险,对政府灾害救助能力提出新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现代救灾能力不强、灾害信息发布机制存在缺陷、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落后、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失当等。防范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转化为网络公共事件,要厘清其转化机制,重点掌握其酝酿、发生、发展、高潮、平息五个阶段特征。实践中,应按照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着力加快政府现代救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增强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改进官媒灾难报道方式,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同时完善网络监管,倡导网络自律。  相似文献   

17.
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日益加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红色网站在主动构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上阵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同时,高校红色网站应该科学运用网络,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迅猛发展,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判断,也不可避免地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强烈的冲击。如何主动应对网络冲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校学生与网络的实际出发,分析了网络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对策,以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浅析博客在高校网络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迅速发展,博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侵入了高校的网络舆论阵地.该文从博客的兴起和特点,博客与传统传媒之间的关系,博客在网络舆论中的作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博客在高校网络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就如何发挥博客在校园网络舆论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几点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存在对其建设重视程度不高、高校网站内容和教师教育队伍有待加强、网络信息处理和监管需提升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采取重视网络舆情建设、丰富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高校网络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组建网络环保队加大网站监管力度等措施来构建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