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一切手段对我国展开意识形态攻势,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分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加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多维场域环境的挑战。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面临话语主体呈现“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参与”共生、话语载体呈现“再中心化”的多向互动、话语内容的大众化以及话语传播的自由开放等新变化。在当代语境中,要牢牢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为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提供有力支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引领群众、赢得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的作用,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通过制造现代神话,使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部分.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侵淫下,精英意识形态被迫不断变化其话语姿态,由此,精英意识形态与现代性语境遇合的一体化文学生态注定走向解体.在精英意识形态与后现代消费主义“祛魅”后遭遇的精英文学危机中,精英文学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生存形态、生存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生机盎然地上演着“异趣呈现”的多元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构成共和国政治思维的重要载体,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内容。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把“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为共产党赢得“文化领导权”制造强势话语。1940年代后期,共产党及其左翼作家有组织、有计划地批判、清除各种异己的文学流派和力量,试图把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统于“一”,即一个意志、一种权力话语。新中国成立后,在意识形态领域真正建立了“旨在整合全社会观念从而达到最大思想统一性的排他性的统治性思想”体系。“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参与了当时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塑造,承载着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蓝图的宏大叙事,但对此毛泽东并不满意而给予否定。“伤痕”“反思”文学对“苦难”的叙述是文学叙事和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共谋的产物。“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反腐败文学”等文学形态,是对改革意识形态的话语重申和对于改革的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史面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一特殊文学团体时,因习惯于社会政治学和纯文学两个极端的思维和认知,遮蔽了它许多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它身上鲜明而强烈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其特征也不是单纯的主流政治话语,它是一种整合的意识形态文化概念,是一种政治革命信仰体系依附文学精神主体幻象的特殊形态。本文旨在通过“左联”文学社群政治与文学胶合的意识形态信仰系统的构成分析,来贴近和认识“左联”这样一个繁杂群体真实的本体世界。  相似文献   

5.
融媒体在当下社会中的“本体论”意义赋予其对于社会文化生态、大众话语、交往关系及主体文化心理的建构性力量,且使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生机理与作用机制实现了“文化渗透”转向.对融媒体与意识形态运作同构性的忽视,导致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一系列现实困惑,如后现代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生存空间愈渐窄化、微观叙事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宏大叙事话语极易陷入“二元对立”的境遇、新型文化景观的隐性意识形态属性鲜获关注等.优化两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应当通过聚焦文化心理,在情感对接中形成意识形态的共情体验;赋能媒介话语,在微观编码中凸显意识形态的生活观照;依托仪式场景,在具象互动中实现意识形态的主体询唤等,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论”转向,有效提升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度和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主流意识形态“能见度”的提升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权力再生产和权力社会化的重要前提。算法推荐不仅带来了“国家—媒介—个人”信息权力关系的变迁与重组,而且重塑了社会信息能见度分配的底层逻辑。在算法推荐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能见度”在可见空间、议题设置、话语叙事和价值引领等方面面临着多重遮蔽。要在解蔽中实现视觉突围,既要做到技术“收编”和议题“破圈”,以高效的算法赋能和共情的议题设置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觉覆盖面和视觉冲击力,又要做到流量“扩容”和算法“向善”,以鲜活的话语议题和高势位的价值引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觉吸引力和视觉引领力。  相似文献   

7.
近代文学“国家”话语向现代文学“人”的话语的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影响密切相关。白桦派提出的关于个人与“人类”互动、统一的观点 ,强调了个人相对于“人类”的独立性与重要性。这种观点为五四作家所接受 ,促使他们自觉背离近代“国家”文学模式 ,将叙事重心与目的由“国家”话语转向“人”的话语。五四作家对日本白桦派的个人与“人类”关系原则的叙写 ,是从中国五四语境出发的一种创造性改写 ,这种改写赋予了五四文学较之于日本白桦派文学更为丰富、深刻的现代人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永娜 《学术论坛》2016,(4):125-129
“微文化”的“去中心化”、“即时互动性”和“碎片化”特性不仅改变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识结构,还冲击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模式,从而挤压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话语空间。这与技术对文化的侵入所导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以及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分离密不可分。为此,必须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和“生活化”,加速主流意识形态的“数字化”进程,转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 ,我国学术界长期以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 ,与此相适应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 ,以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序言》为开端 ,在文艺理论领域内 ,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地展开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 ,各种审美型文论话语开始确立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大量引入 ,在新的语境下 ,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一、全球化已不可避免,主流意识形态角力加剧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与灵魂.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疑占有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决定着中国话语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高强 《齐鲁学刊》2022,(3):153-160
在抗日战争语境下,妇女节与儿童节受到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妇女节和儿童节影像是抗战文学中的重要元素。战时中国历史语境中的妇女节和儿童节反映到文学之中,呈现为热烈的抗战动员景象。由此,战时中国文学的妇女节和儿童节书写,成为颂赞和制造为民族国家献身的“新妇女”和“新儿童”形象的重要一环,这时期的文学对妇女、儿童响应民族国家抗战的呼唤,是以忽略妇女儿童自身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因此,不少战时作家的妇女节和儿童节书写发出了“谁的妇女节”和“谁的儿童节”的疑问,一些作家由号召妇女、儿童参与抗战的“附和者”角色转向了“质疑者”立场,他们的创作从民族国家话语的笼罩中顽强地庇护着妇女和儿童的主体性价值。战时中国文学所呈现出来的妇女节和儿童节影像,一方面深刻勾连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脉络,另一方面又传达出作家文人对于妇女和儿童这两类人群的独特思考,为战时中国历史语境中妇女节和儿童节纪念留下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12.
杜霞 《齐鲁学刊》2007,3(2):97-99
大众话语是解放区文学的主流叙事方式,但解放区文学中大众话语的浮现并不代表着“大众”已经在文化上已经占据了主体位置。在革命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笼罩下,解放区文学中的“大众”仍然只是被言说的对象,因此,解放区文学的大众话语是一种话语想象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否认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美的物品,从文学的来源、构成直至鉴赏、接受,无不浸润在意识形态氛围之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自阿尔都塞以下,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阿尔都塞建立了他对“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解,这是他文论的中心,也是他对后来者产生影响的根本点。阿尔都塞提出了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之间“浸润”与“距离”的复合关系,规定批评的任务即揭露文学本文  相似文献   

14.
在情感需求、算法技术和资本逻辑的叠加驱动下,网络场域的圈层化已成为当前网络的基本样态。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交互区隔化、圈层内容同质化、圈层信息泛娱乐化等问题影响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话语主体的引导力被削弱、话语客体的凝聚力被离散、话语内容的说服力被消解的风险。应着眼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趣”“效”“序”“质”,嵌入“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拓宽主流价值“领地”,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升网民媒介素养,进而为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赋能。  相似文献   

15.
赫牧寰 《北方论丛》2006,2(4):42-45
“重写文学史”与“重读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史史学建设及文学作品批评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话语时尚的发生既是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大、作家的中心边缘化的结果,也是文学批评审美创新性的内在诉求的结果。这种话语表达,在文学观念的变化中,预示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下,当代知识分子对全新的意识形态的企盼和追求。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与逝去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相悖相异,“重读”或“重写”并未真正建立起学理化的、以深厚的哲学史观为基础的、具有客观历史内涵的文学史观念,不免陷入具体的问题之中,而缺少宏阔的视野与平等对话的胸怀。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载体多样化、话语内容复杂化的新特点,也面临着国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国际网络领域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渗透交锋不断、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对乏力等新挑战。要掌控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提高话语主体素养以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拓展话语载体多样性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坚持话语议题守正创新以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推进话语表达方式转换以实现中国话语标准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精神屏障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系统的灵魂,事关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的政治稳定。然而,“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为四大风险:话语权或“削弱”或“旁落”风险、价值认同“被消解”风险、传播阵地“被抢占”风险、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青少年”风险。应对“后真相”时代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需要从技术和社会两条路径入手,一方面加强对算法推荐的技术规训,遏制“算法利维坦”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重视民众的利益关切,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积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与创新,以此筑牢国家安全的精神屏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都是在文学现代化的另一个维度——市场文化和文学消费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文学生产与读者消费诉求的关系,作家作品在文化图书市场上的命运,文学的消费价值,成为全面而客观地考察和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视角.本文着重以最具有图书出版物特性、与大众读者文学消费最为密切的长篇小说为例,宏观考察各个历史阶段文学消费与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关系,试图敞开一直被意识形态或“纯文学”的文学史所遮蔽的20世纪处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现实关系中的“文学事实”,凸显时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传媒出版、大众读者、图书市场对于20世纪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以期建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的评价标准,即在确立文学作品的价值时,将社会的影响和读者的文学消费状况作为评判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9.
虚无主义从社会思潮逐渐走向潜在话语渗透,成为影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危险因素。在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中,虚无主义以生活世界意义消解为切入点,以“非马”理论置换“真马”理论,以“主观历史”替换“客观历史”,以资本价值抵消人本价值。其实质是意识形态的解构主义,真理认知上的修正主义,历史观上的主观主义,人本价值的取消主义。针对虚无主义的影响,要推进主流价值观的生活化传播,重塑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心性地位,夯实唯物主义历史观,增强网络人文精神灌注。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的空间转向与视觉文化的凸显共同推动着意识形态话语表征的"视觉景观式"发展,空间成为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隐性话语场所。借助于"符号能指"、"价值隐喻"、"记忆询唤"与"情感共通"等机制,意识形态空间化得以表达,意识形态功能得以实现。创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以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可从空间可意象性的提升、日常公共空间景观的制作、纪念性空间的叙事转向等层面建构意识形态空间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