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民合作社是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主体作用的有效载体,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民合作社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依然还存在一些乱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切入,通过对江西省3家不同组建模式的合作社深入调研,分别从社会关系网络、信任、制度规范3个社会资本因素的维度,分析不同类型农民合作社社会资本的样态特征及其对合作行为和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社会关系网络是合作社汲取和传播信息资源的关键渠道;信任是合作行为产生和持续的基础;制度规范是引导和约束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要深入探究社会资本在合作社发展中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拓宽社会关系网络,健全制度规范,提高信任水平以促进农民全过程全要素参与合作、助推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家族资本对乡村资源配置影响的个案研究中,家族资本可归纳为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符号资本和文化资本四种类型。这四种家族资本对乡村公共资源和个人资源配置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家族资本可以扩大乡村资源的汲取范围,降低配置成本,对乡村经济发展、社区秩序、社会流动和劳务输出具有促进作用。这为从社会资本视角考察家族的存在价值和运行方式提供了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同时在乡村社会关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征。由于传统与现代因素的交织作用,社会关系在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之间存在着对抗与矛盾,任何一种取向的社会关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来透视目前乡村社会关系的现状,我们也看到了社会信任、社会资本以及社会秩序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在正确对待特殊主义社会关系的同时,有效地发展出一种普遍主义取向的社会关系,以实现乡村社会关系的和谐,从而重建乡村的信任关系、社会资本以及社会秩序,进而推动当前新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关注农村社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精英地位的扩张策略,分析经济精英在地位的扩张中所采用的策略、所依赖的资源以及与村庄权力结构变迁的关联。本文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就乡村经济精英基于社会关系的扩展策略、经济资本的转换策略,基于权力的转换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需要新的视角。将乡村作为旅游发展的局域社会生态系统,借鉴社会资本理论,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450名农户为例,探索社会资本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关系网覆盖面越广,旅游信息获取量越多,农户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意愿越强;农户规范化程度越高,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水平越高。农户合作对农户社会资本水平贡献率最高为4.03,农户合作程度越高,社会资本存量更丰厚。此外,民族属性、耕种类型、旅游经营产业类型等特征变量也会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以上结论意味着,良好的社区参与、良好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是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学研究中新兴的理论,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理论观点,为研究经济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大大拓展了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本文主要对社会资本最近研究中的五个命题:效率命题、地位命题、结构洞命题、强关系命题、弱关系命题等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对社会资本理论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促进社会资本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社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规范、信任、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对调适民族内部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有关少数民族社区传统文化与社会资本的研究欠缺状况,以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布朗山乡为例,通过分析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阐释了该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资本要素,提出了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布朗山乡社会资本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 要: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国家限度理论探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可以明显看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两个阶段两者关系的变化演进情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这是梁漱溟社会结构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开展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从文化的本体意义及其在历史领域中的显现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在前一个层面他高度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而在后一个层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系统深入地分析批判。他认为,社会关系伦理化将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两人之间的个人关系,这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时隔半个多世纪,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分析对我们透视中国当代社会种种现象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社区营造理论发源于东亚国家及相关地区的社区营造实践,中国理论界对于社区营造的理论也予以了多学科的关注。从中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乡村社区活力的激活和内生机制的建立将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社区营造是考察乡村社区活力提升的一个新研究视角。因此,中国乡村社区营造方略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基于对温泉小镇社区营造的实践观察,以社区营造理论为依托,以社区营造经验为参照,指出中国当下乡村社区营造的策略,即符号化与空间化。提出以符号的方式呈现乡村性、地方性、乡土美,并打造具有生活感的物理空间、具有社区感的社会空间、具有家园感的文化空间的理论构想。乡村社会关系的再造是中国乡村社区营造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该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一起农村纠纷个案的叙述和解析,说明了法律处于农村社会控制体系的边缘位置,非正式控制手段仍然在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法治秩序在农村的实现是一个必然趋势,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要发挥非正式控制手段在调节农村社会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中的积极作用。由此阐释了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村社会秩序及其社会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设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导向,从社会建设的和谐理念出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和掌握用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吸引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文化对社会人格的塑造研究入手,提出了社会情境、社会暗示、社会感染、社会模仿是社会文化对社会人格塑造的基础因素,并从社会文化孕育社会人格、社会文化确定社会认知,社会文化养成主体意识,社会文化决定社会心理四个方面阐述社会文化对社会人格的塑造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现状及社会人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社会法和社会治理分剐成为法学界和社会学界新的研究领域。然而,国内少有论者通过社会治理理论价值来考量、反思社会法研究的。尽管社会治理这一词汇被提出时间不长,但是其背后的理论探讨却与西方思想体系密不可分且其本身充满着众多学派的论争。这些论争背后的理论价值取向对于研究我国社会法本身具有重要反思性启迪。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再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 ,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 ,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 ,即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既遵循其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在从旧式现代性转向新型现代性的过程中凸显出来、迫切需要解决的时 代性课题。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体制改革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而社会结构的状况又直接体现了社会 关系的状况,构成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构 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和谐源于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协调和整合;另 一方面,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二者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非身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之一,非身份化具体表现为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户籍身份的非身份化正在经历从外围到核心、从操作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发展过程;编制身份的非身份化在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同时推进;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既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自身的变化,又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与个人关系的变化。非行政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又一特征,非行政化是指行政级别在阶层分化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的迹象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和正常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它确保机会公平 ,保证起点公平 ,维护过程公平 ,缩小结果的不公平。为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 ,有必要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理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其助人自助,维护人的尊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所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推进社会服务,有利于营造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关系.社会工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作用,维护了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具有科学化、人性化、柔性化的特征,有助于避免或化解许多社会矛盾,形成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人际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