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需要和谐人格。要使大学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个体就成为高校教育的目标。"和谐人格"是指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能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心理、气质、行为习惯的特征的总和。具备"和谐人格"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微观基础。和谐人格教育目标,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人生中最重要的基本问题在于"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大学应通过科学与人文的"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使大学生的理想和情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和谐人格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与和谐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深入研究大学生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日常生活状况、信仰模式及价值取向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亚文化中有积极向上的方面,也有不和谐的因子.探究大学生亚文化之社会根源,深入开展大学生亚文化理论研究,加强对大学生亚文化的正向引导,发挥大学生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可对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成人"教育以及创建"和谐校园"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原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艺华 《理论界》2008,(6):183-184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状况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些年来,当代大学生中突出存在的人格发展上的问题不容乐观,因人格障碍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给大学生自身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现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4.
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时代的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非正式群体教育越来越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文章在充分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非正式群体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和谐校园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而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直接冲击着和谐校园的构建。教育者应转变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促进学生的自身和谐,优化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699名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调查,分析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特点,表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自我和谐有影响,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城镇户口等对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没有影响.在此基础上,可提出大学生教育与培养的分类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7.
关于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是指在影响大学生人格优化相关因素内在联系中所形成的互动整合、并具有特殊功效的有机结构状态,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社会实践、舆论导向、示范引领、制度建设等相互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形成合力的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系统.积极构建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对于培育大学生良好人格,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玲 《社会科学论坛》2007,(24):108-11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本着"和谐"理念,以"和谐教育"为手段,通过发展"和谐"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重庆地区在校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新的思路.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大学生进行测量、统计与分析.结果:(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刻板性有着显著负相关;(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我的灵活性有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与自我灵活性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4)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症状的变异量.结论:自我和谐程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顾晶 《理论界》2010,(6):176-177
本文从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内涵入手,认为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对大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人格的不和谐方面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心理状态失衡;知行不统一,缺乏诚信;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需要社会、学校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