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悬殊”一词中,“悬”的意思是“(距离)远”、“(差别)大”,“殊”的意思是“不同”、“差异”。《现代汉语词典》释“悬殊”为“相差很远”,《辞源》释为“差别很大”,《辞海》释为“相差极大”。除了措辞上的变化外,三部权威工具书的释义可以说是相同的。根据这样的释义,“悬殊”的义项由3个义素(这里指对语义进行切分后的构成部分,义项与义素的关系相当于词语和语素的关系)组成:相差(或差别、差距之类) 很(或极、过分之类) 大(或远之类)。然而笔者经常看到“相差悬殊”、“差异悬殊”和“悬殊很大”、“过于悬殊”之类的表达,有时在同一…  相似文献   

2.
成语“一问三不知”,不见载于《辞海》(一九七九年九月版)、《辞源》(一九七九年版)及《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一九六四年版),惟于《辞源》及《辞海》增补本(语词部分)载有“三不知”的条目,其释意虽已溯及其源,然仍欠完备。“一问三不知”,是妇幼皆知的口头禅。然辞书无载,或是因其太俗,不堪登大雅之堂,或是编辑的疏漏?恕我见闻谫陋,爰在治学程中,缀辑旧闻,今愿借贵刊一角,试释其意,冀补辞书之遗,以飨读者。“一问三不知”——《红楼梦》五十五回:  相似文献   

3.
不论在书店还是在图书馆,我们所见到的工具书中,都有大量的《……词典》与《……辞典》,仔细考察,发现二者在使用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既有《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辞典》,又有《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词典》;既有《中国画家大辞典》,又有《中国革命史人物词典》;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又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既有《成语词典》,又有《成语辞典》。上述“词典”与“辞典”没有区别。不仅如此,一些有关工具书的专门著作,对“词典”与“辞典”的定义也极为混乱,不能加以明确的区别。詹德优先生的《中文工具书导论》分类目录和正文论…  相似文献   

4.
不知起于何时,也不知始于何人,一个被称之为“放宽政策”的提法成了极其时髦的东西风行于社会;经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传播,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而,这种提法是否科学呢?笔者认为是值得研究的。为了便于问题的讨论,有必要先弄清政策本身的科学含义。据《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政策是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任  相似文献   

5.
金陵生 《唐都学刊》2006,22(2):20-20
在目前学术刊物的审校过程中“唯”与“惟”的用法存在一些歧义,有些编辑将原作者文中的“唯一”“唯我独尊”等中的“唯”字改为“惟”,有些则拒绝用“惟”字。这些都失之偏颇。笔者翻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第五版,第1446-1447页),“唯”“惟”条目“唯独”注也作“惟独”,“唯恐”注也作“惟恐”,“唯利是图”也作“惟利是图”,“唯命是听”也作“惟命是听”等等。可见“唯”与“惟”在大多数场合是相通的,只有在“唯唯诺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惟妙惟肖”词条中两个字才有所区别。事实上,自古以来“唯”“惟…  相似文献   

6.
《老乞大》(以下简称《老》)、《朴通事》(以下简称《朴》)是元朝时候由朝鲜人写的汉语会话教材,明代有所修改,是为朝鲜人到中国经商办公事服务的,所据为当时北方官话。这两本书是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来源的宝贵资料。本文谈的是其中的四个虚词“但、只、就、便”。它们的用法同现代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将之放在一起讨论,或许对虚词发展史的研究有一点作用。下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7.
<正> 古汉语的词尾研究是很薄弱的一环。薄弱的主要方面就是词尾的全貌或数量不清。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年)“词尾”一节仅言“文言里却有明显的形容词词尾,就是‘然’、‘焉’、‘乎’、‘尔’‘如’等字”,未及其他。王力先生《中国语法理论》(1943年)主要论近代汉语,上册第三章第二十节“记号”,实际是分析词头词尾的,所言词尾有“儿”、“么”、“子”、“们”、“头”、“了”、“着”。王先生1980年出版的《汉语史稿》在古汉语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分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时候,始终把它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来对待。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不是别的,正是“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表现;反过来说,所谓“文化大革命”,也不是别  相似文献   

9.
“风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可能发生的危险”。在一些教科书中被解释为“某种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按照风险经济学的观点,“风险”被定义为“本金投入所得收益的不确定性”。依据这些界定,我们将信用卡风险定义为:信用卡发卡机构在信用卡经营或...  相似文献   

10.
马建忠是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他的名著《马氏文通》(下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专著。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位次”理论始见于《文通》。、《文通》已问世八十多年了,人们对它的“位次”理论的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本文从简谈“位次”理论本身的是非入手,着重对这种理论  相似文献   

11.
“著名”者多了起来,忍不住要去查手边的词典。“著名”在词典上说是“很有名”的意思(《四角号码新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被人冠以“著名”者(以下简称“被冠”)之“有名”需“报”到什么程度,词典上没有说,冠人以“著名”者(以下简称“冠者”)可以怎样开发“著名”一词的丰富含义,词典上也没有说。只能靠我们自己来解读。解读一,“著名”是“有名”、较“很”的意思。司马迁、鲁迅、爱因斯坦等“很有名”没什么可说,但如果某日突然撞见“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著名作家鲁迅”、“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肯定会以为“…  相似文献   

12.
所谓“红条”即指目前十分畅销和流行的“请柬”、“请帖”。据《现代汉语词典》介绍:最早使用它的人大多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为目的。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红条”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花样越来越多,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含意,形成了一股大红大紫的“红条”热。“红条”众生相“红条”的广泛性。当今世界,由于人们已经将“红条”作为官职升迁的“阶梯”、发财致富的“敲门砖”和联络感情的信物,因而,公家遇大喜事必发“红条”,如工程发包、奠基、落成、建厂、建桥、建市、建校、建路,新产品、新技术研制运用…  相似文献   

13.
"legitimacy"在西方政治学中是个相当重要的概念,被视为政治统治的效力与稳定的基础."legitimacy"在国内政治学译文和有关工具书中往往被译成"合法",如《英汉国际政治经济词汇》中,legitimate government与legal government一样,均被译成"合法政府".其实,legitimacy的含义比中文"合法"要丰富得多.中文"合法"专指"符合法律"(《现代汉语词典》),英文legitimacy虽然  相似文献   

14.
我校中文系王宣武先生《〈汉语大词典〉拾补》一书 ,1 999年 9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词 360 0余条 ,58万字。分为释义拾补、书证拾补、收词拾补三部分。“书证拾补”又分为“首例时代偏晚”与“末例时代偏早”两部分。书前附有“音序检字表”,便于检索。《汉语大词典》是我国迄今最为完备的一部语文性辞书。但疏漏之处 ,在所难免 ,学者多有补证。《〈汉语大词典〉拾补》一书 ,对现在更好地利用《汉语大词典》以及《汉语大词典》来日的修订 ,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亦为中文系学生、汉语史研究者、词典编纂工作的重要工具书。该书由《…  相似文献   

15.
“三品说”是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丕森(Otto Jespersen)在其名著《语法哲学》(Thephilosophy of Grammar)一书中提出的学说。《语法哲学》是叶斯丕森全面系统地阐述语法理论和语法体系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在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著作。该书中的一些重要的语言学观点,不仅促进了英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且对汉语语法的研究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三品说”就曾成为30至40年代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学理论。本文试图就“三品说”的基本内容,创立的目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三品说”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的影响作一粗…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里“可”字约略出现1770余次。同早期和同时代的白话小说《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比较,《红》里“可”字出现的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就其来源看,较多的是属于当时通行的普通话,但也有历史汉语语言成分的残存,北京地区的方言土语在书中也有反映。这样,由于普通话和方言,共时与历时等问题都纠缠在一起,再加上汉语复合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致的,这就给我们考察“可”字的用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本文试图从词(词素与词素的组合)、词组(词与词的组合)、句子三个不同平面上来探讨“可”字的功能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许多语言工作者都在积极地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汉语中实词与虚词的划界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邓福南先生在其专著《汉语语法专题十讲》一书中,把历来各家给实词、虚词划界的标准归纳为三类:(一)根据意义的实在与否;(二)根据句法功能,又根据意义的实在与否;(三)根据语法功能。其中的(一)是意义划界说,(二)是句法功能与意义结合划界说;(三)是语法功能划界说。本文不想对这三种划界说进行全面评述。只想对其中的第三种即“语法功能划界说”(简称“功能划界说”),提出一点疑义,以此向专家、学者请教。  相似文献   

18.
将各种语法论述中早已反复涉及。似乎已成定论的趋向动词“来”、去”提出来 讨论,是基于笔者的看法;迄今为止的所有观点,都没有或没有完全揭示出问题的实质。且以《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的释义为例; 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去: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离开说话人所在地。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①它们表示有方向的动作;②方向是以说话人的位置为立足点。但这种传统观点所不能解释的,至少有两种情况。其一,在书面作品中的情节描述里,并没有说话人出现,这时“来、去”的方向立足于什么?其二,诸如“书从他手里掉下来…  相似文献   

19.
《药》是鲁迅在“五·四”前夜(1919年4月下旬)继《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之后创作的短篇力作。它以“表现深切”、震憾人心的巨大悲剧内涵和“格式特别”、独辟蹊径的明暗双线结构,矗起新文化运动又一文学丰碑。关于《药》的主题思想,似乎早已形成所谓定论了。传统的代表性观点认为此篇小说“集中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深刻悲剧”(西北大学等十四院校编写组《中国现代文学史》),“批判了辛亥革命不发动人民群众的弱点”(复旦大学、上海师大、上海师院《鲁迅年谱》),“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20.
也谈语素     
语素,一般认为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远东英汉大辞典》译作“词位”,赵元任先生称为“词素”。不管怎样称说,从语言结构角度看,morpheme应是小于wrd (词)而大于morph(有译作“形位”的)的一级语言单位,系指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结构单位。哈特曼等著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就解释为“语法的最小区别性单位,即最低一级语法单位”。现在,很少有人称为“词位”。但叫“词素”或叫“语素”的则大有人在。 吕叔湘先生在汉译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一书时,将morpheme译成“语素”。吕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曾作过解释:“词素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