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苹果的分法     
感动 《快乐青春》2011,(7):43-44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小学教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  相似文献   

2.
大学“去行政化”论纲——论大学问题及其治理(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不怕得罪任何人,不管是个人、阶级,还是舆论、回忆,也不管他们多么令人敬畏。我这样做时往往带有歉意,但从不感到内疚。但愿那些由于我而感觉不快的人,考虑到我的正直无私的目的而饶恕我。  相似文献   

3.
父亲和我     
吴秋 《家庭科技》2014,(4):12-12
我的父亲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小时候,我和父亲坐火车,检票员从来不验我们的票。我和父亲去商店,不管柜台前挤了多少人,父亲只要静静站在后面抬起手,售货员就会先接父亲的钱,然后递回东西。  相似文献   

4.
曾经有个朋友,见过我的老公后,直截了当地对我发出感慨:“我想你的老公应该是个更优秀的人,或者至少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余下的话没说,那意思明显不过:那个身为我老公的男人,配不上我。朋友的话让我思忖许久。  相似文献   

5.
戴雨殊 《快乐青春》2014,(10):90-9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一生的良师益友;书,造就了那么多的伟人!我是一个爱书人,从小就与书很有缘分。听妈妈说,在我几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喜欢撕书,撕得一片一片的,然后我再把它们一股脑儿地扔向天空,感觉就像下雪一样好玩。不过,我撕了两三个月的书就厌倦了。在我六七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讲故事给我听,我一听就能听上半个小时,一点也不烦。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讨论“个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问题”,有必要先对“个人主体”和“道德价值”两个概念,作个大致的界定,以利于讨论顺利进行。主体,对这个概念国内学术界众说纷法。我认为主体可界定为:认识、改造世界和自身的人,主要特征为能动性和实践性。主体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不断改变世界以服务自身的同时,又不断增强主体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是一个双向的改变过程。个人指历史的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体。个人主体,可以说就是现实的个人。道德,是人的行为规范和…  相似文献   

7.
我周围不少人体检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有的甚至是“大三阳”。听说此病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很难治愈。为防感染,三个多月前我接种了乙肝疫苗,前不久复查,没有产生抗体。请问,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我们已深陷在集体无意识里,似乎没有多少人“顾及”一个叫顾准的人。2005年7月1日,是杰出的思想家顾准诞辰90周年。这一天,我翻遍了我家所订阅的十多份“主流”报纸,找不到顾准两个字。我心灵深处的声音在呼唤我:写点文字,纪念顾准;我已说过,我心获救。可是以我这样的千字文,称之为“顾准九十年祭”,该不是我的不幸吧?!  相似文献   

9.
李志坚 《快乐青春》2014,(12):46-46
有一天,法国著名画家纪雷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鞠了一躬,请求纪雷收他为徒。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疾人,便委婉拒绝了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臂,但我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却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  相似文献   

10.
我的人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的人学观韩庆祥我国哲学界对人的研究在走过人道主义研究、人的现代化研究、人的主体性研究之后,目前把以下三个问题突出出来:哲学与人学的关系;如何确定人学的对象;人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在这里我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提出“我的人学观”。一,哲学与...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报,才惊悉公木先生以88岁高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在震痛之余,也不免有些物伤其类,推人及己的感触与伤痛,因为我比他只小了4岁,也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东西或老人了。世界有些事情真像日本人所说的“不思议”,即“不可思议”。我与公木先生也算是个多少有些来往的同行朋友。大约是80年代中期,我一次应邀进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持的“八五”科研项目评审会议。到京后,被安排在国谊宾馆居住,我人室不久,又住进一位比我年事稍长,头发花白但身体健好的陌生人,彼此相见,我们互相自我介绍。他说他叫张松如,惯用“公木”…  相似文献   

12.
自述篇:怀“才”不遇的低血压 我叫低血压,在心血管疾病家族中,是没名气的一个。所有人都知道我那频频在媒体亮相的孪生兄弟——高血压,对我却鲜有耳闻。其实,我在人群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少,100个人中便有4个人身上有我的足迹.而在100个老年人中,有10个可见我的影子。  相似文献   

13.
张翔 《快乐青春》2009,(11):55-55
有个残疾人,天生只有一只左手,但他能用这只左手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还能用钢琴演奏动听的乐曲。这天,我去他家拜访。吃饭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他们一大家子人居然都用左手执筷。  相似文献   

14.
读者信箱     
《快乐青春》2014,(12):52-52
编辑老师您好:我仔细地阅读了小学版《经典阅读》1—10期,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一个个启发人、鼓舞人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刊物了。在此,我想提点建议:应增加一点阅读知识的内容,只安排一篇《阅读一对一》显然不够,应以三篇为宜,内容要多样化。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古诗学习,应增加一个“古诗欣赏”栏目,便于我们对古诗的学习和鉴赏。  相似文献   

15.
张兵 《家庭科技》2014,(8):20-20
儿子很喜欢画画,可我却没艺术细胞。面对儿子的爱好.我只能给他报个美术班。一天,我看到一本有关艺术教育的书,说家长要担负起艺术教育的责任。其实,每个人都有艺术天赋,即便毫无美术基础,也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  相似文献   

16.
婆婆是个具备中国传统美德的女性,与公公结婚四十多年,从未红过脸,很是让人称羡。可是她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有意无意在我面前灌输她的治家理念,而我却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7.
我和老婆成长的背景不同,所处的环境、受的教育和生活习惯都有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我们小摩擦不断,偶尔还会爆发一场家庭大战。吵架的直接后果,是两人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身心俱疲不说,还陡生对婚姻的怀疑。想想当初如此相爱的两个人有可能成为一对怨偶,甚至分道扬镳,我就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18.
驴友同游     
《中文信息》2004,(6):93-94
我还是喜欢西部地区的河,那里的小木船,那里的路,那里的树,那里的人,暂别了喧闹的城市,此时的心仿佛静了。虽然我的背包并不是专业的,但从我背上它的那一该起,我觉得我已经是个背包客了,虽然背包客的旅程不会很舒适,甚至是艰苦,但却拥有了自由。  相似文献   

19.
卢风 《社会科学论坛》2013,(10):164-172
友人提议,找几位朋友,不定期地聚聚,不光是吃饭,也神侃闲聊,每次选一个话题。不求人多,三五个人,七八个人均可。气氛自由轻松且言皆由衷为要。2013年2月3日,友人来电,说定于2月5日下午一聚,议题是我建议的:“在商业化社会,诗意的栖居何以可能?”2月5日下午,五六位学人如期而聚。  相似文献   

20.
义丐     
郭选 《快乐青春》2014,(7):16-18
中午,陈记烩面馆门前突然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吸引了很多人围观。 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站在烩面馆门前跺着脚大喊:“陈中和,你没良心!竞克扣我的午饭,想把我这个可怜的老头子置于死地,你做事太绝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