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这已是常识,似无需讨论。然而,几十年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正是在这个基本问题上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明确和探讨。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认识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反复过程。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理论问题上的突破,正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升华。本文结合深圳福田等地区的实践,谈谈劳动者与公有经济关系上的认识的深化。(一)众所周知,传统公有经济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一是由国家代表全民去成为所有者,理…  相似文献   

2.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有关人类认识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们历来受到各派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在改造旧哲学时,正是从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入手,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概念,从而为解开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之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有认识关系,也有实践关系,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认识为指导,从而使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显现出不同的层次。马克思指出:实践是联系主体——客体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本原地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体世界,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获得作为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实践中,认识论和实践观部分、真理与价值部分之间在逻辑上密切联系,其共同特征中主体性相当突出,为了便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理解,可以从主体这一抽象的共性出发,具体到个体——个人的路径来分析个体认识实践过程中真理价值关系,并建构一个合理的认识→实践过程中的真理价值模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同时实践以认识为指导,实践在先,可解释前者;认识在先,可解释后者。初看起来,像是一个二律背反,同时成立,又同时不成立。这就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命题蒙上了一层阴影——实践何以比认识具有先在性?既然先有实践而后有认识,那么在实践中得出认识之后何必又多此一举,重复检验呢?我认为在没有搞清这一问题之前,实践只能检验实践,而认识也只能指导认识。那么是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命题是一个假命题呢?不是的,实践能检验真理在于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同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提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关系,一是认识关系,一是价值关系。这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主客体关系所做的论断,具有可贵的研究价值。但是,人们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沿着问题本身所指示的方向深入地开拓视野。本文不揣浅陋,循此方向,探讨主客体的这三利关系之间的区别、联系和相互作用。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是主客体间的三种具体关系,或者说,是主客体关  相似文献   

6.
实践与价值具有一体两面三结合的关系。“一体”是指过程的复合体;“两面”是指实践与价值处于同一过程的内外相关、互为推动的两个方面;其中,实践是价值的内在根据,价值是实践功能的外在表现;“三结合”是指实践目的性表现了人的需要与物的效用的结合点,揭示了价值生风的内在机制。实践的能动性,表现了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结合点,揭示了价值的本质特征。实践的社会性,表现了哲学价值范畴与经济学价值范畴的结合点,揭示了价值系统的结构层次性。一、实践目的与价值生成的机制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  相似文献   

7.
对实践的讨论,理论界似乎是一个接近“老化”的问题,而价值则相反,可以说还是刚刚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认为价值的讨论,有助于赋予实践以新的内容,而对实践的理解,又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价值。可以说,实践与价值有着相当密切的“血缘”关系,价值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一、实践与价值及价值标准实践在黑格尔那里就已经得到了相当深刻的阐释。他把实践说成是“善的理念”。认为认识的理念有两种,即真的理念与善的理念。真的理念是要求获得对客体的认识,表现为理念(或主体)向外的冲动。而善的理念则不同,“善的理念有实现自身的冲力”,所以“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什么,目前哲学界仍见仁见智,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几种规定的质疑,考察哲学史上哲学与科学分化的历史行程,及与此相伴随的主客体观的确立和科学解决,认为以实践——认识为中介的主客体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主客体统一关系的认识方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目的、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而目的、计划的形成又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为前提,也就是说,改造事物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认识,以上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实践与认识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实证论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它属于"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主张要用价值中立的客观态度去理解外在世界活动;而以韦伯为代表的演绎社会研究虽认为在研究选题上有"价值相关性"式的价值介入,但仍然把研究过程看作是不含价值成分的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非是一种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它在实践中涉入了强烈的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判断,而社会工作者在实务社会工作中的实践,其实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郝立新  陶小白 《中州学刊》2023,(4):108-116+2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具有丰富内涵,有必要从多向度进行梳理把握。可以从实践维度、社会历史维度、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进行解读:马克思立足实践阐述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成与建构;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深刻把握人、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在科学视域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指导人们修复人与自然新陈代谢断裂;在价值场域中阐明人与自然间的价值关系,通过实践明确以人为主体的价值关系中自然对人的多重需要的满足。依据上述思想,对“工具价值论”和“自然内在价值论”进行辨析,可以澄明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避免价值错位,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事实”和“价值”的讨论,在西方哲学史和政治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哲学和政治哲学尤其是自从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以来有所谓“事实”(Fact)与“价值”(Value)之分。康德把认识分为知性和理性,并认为事实的认识属于知性范畴,而价值的认识则属于理性范畴。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进唯物主义体系,把社会实践提到认识的基础和真理的标准的地位,从而给这个课题以彻底唯物主义的解释。本文在论述事实与价值的联系的同时,着重表明何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包括关于评价的学说——讨论对社会事物的评价问题的学说)的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主体与客体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已经有了一个长足的进展.但是,这种研究仍然有必要继续深入,需要从多种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探讨.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主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因此,分别地对这三种关系进行细致地具体地研究,是引深主客体关系研究的一条途径.本文只围绕认识关系这一方面作一粗浅的试探,以期引出更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认识关系及其运动,就必须首先把握“认识关系”这个概念.由于认识关系只是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具体关系,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一个包含  相似文献   

14.
价值是人类认识中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一种概括.因此,认识论的深入研究,就不能不探讨价值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价值是认识的目的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都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这是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因此只有满足需要,才是认识的目的.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不是彻底的.认识的目的是满足实践的需要,那么什么是实践的需要呢?人们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价值问题,答案应该是人的需要(价值性)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说过,人总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  相似文献   

15.
对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审美教育本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对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整体结构特性的认识为基础,论述了当代审美教育观念和审美教育结构形态。认为,知识经济是特定意义上的教育经济,它促进了“经济——知识——教育”的关系向“教育——知识——经济”的关系的转化;素质教育是以主体教育为本位的教育,其本质是主体性素质与相关性素质、科学精神品质与人文精神品质、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和谐一致;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在变量,以其工具性价值与未来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与人主体性价值相统一的本质特性,渗透于文、理科课堂教学之中,科学美是美育实施的重要因素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实践要素与认识要素的关系,以拓深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研究。一研究实践要素与认识要素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实践与认识发生关系的具体要素。实践是一个多要素的系统,与认识要素发生关系的要素是:实践过程、实践需要、实践方式、实践规模、实践目标、实践成败、实践效率。  相似文献   

17.
艺术表达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在此过程中,艺术表达主体与艺术表达客体之间构成一种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既是一种认识关系,也是一种价值关系,更是建立在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基础上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是反映与建构的辨证统一,审美反映侧重于阐释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奠定了艺术表达的研究基石;审美建构侧重于分析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也就是实践—精神的交互运动,分析艺术表达与认识活动、价值评价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浅论体育哲学的范畴——对身心关系的认识●牛亚莉身心关系不仅与体育的关系至为密切,而且也是与哲学、宗教、艺术等有关的一对范畴。身心关系在西方曾以“灵肉关系”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古代则被称之为“形神关系”。身心关系中的“身”,是指相对于精神而言的人的感性肉...  相似文献   

19.
价值——实践论──价值系统论稿之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论,并不仅仅属于认识论,更应当属于价值论;同样,价值论,也不应当仅仅从属或平列于认识论,而更应当属于实践论;实际上,价值关系与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之间存在着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联系,完整的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都应当是“认识-价值-实践”统一论。这也是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所共同面临的理论建设任务。鉴于人类价值关系与实践关系本身又有着复杂的性质差异①,这一理论建设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本文只是笔者在文化实践范畴中,从文化价值两重性内涵出发,将认识论与“价值-实践论”兼容的理论尝试。上篇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哲学界展开了什么是认识的源泉的讨论。综合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第二种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第三种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命题。我们认为,其实,客体才是认识的真正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