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亚圣府”是孔孟“仁政”的标本孟轲兜售他的“仁政”的时候,曾经鼓吹过一个诀窍。他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治理国家并不难,只要不得罪大奴隶主贵族就行。他解释说:只要大奴隶主贵族支持你,全国的奴隶主阶级就会都支持你,全国的奴隶主阶级支持你,天下人就都服从你的统治了。孟轲的这个诀窍,很受后代反动统治者的赞赏。他们为了利用孔孟之道来维护反动统治,就竭力把孔孟的后代直系子孙扶植成为“巨室”,好让他们带头叫卖“仁义、道德、仁政、王道”等孔家店的黑货,以广招徠。孟轲的嫡系子孙心领神会,他们扬言,要坚决施行“仁政”,他家要是有人不行“仁义”,死了也不许葬入祖宗林地。叛徒、卖国贼林彪,  相似文献   

2.
反动统治阶级的“亚圣”孟柯,一辈子高唱“仁政”;大叛徒林彪也宣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之忠”。这都是骗人的鬼話。解放前,我婆家三代在“亚圣府”当奴仆,受尽了“孟府”的压迫和摧残。我们这些“孟府”的奴隶最懂得孟轲鼓吹的“仁政”是什么货色,我的亲身遭遇就是对孟轲“仁政”的有力批判。解放前,蔡庄是“孟府”的佃户村。俺娘家是“孟府”的佃户,过着穷困悲惨的生活。我三妹九岁当了童养媳,四妹五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术界对孟轲思想的研究,大都局限在社会政治学说方面,阐述其经济思想的论著尚少.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我们在研究某种社会政治思想时,不能离开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事实上,孟轲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学说,也并不是离开其经济思想孤立存在的,而有他比较系统的经济思想作依据.他的经济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体现,而其政治思想则是他经济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孟轲思想的两大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4.
孟轲有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唐甄则说,“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孟轲扩张孔丘仁学为系统的但政学说,唐甄发展孟轲仁政思想,为斥君富民之论,惊心动魄之言。所著《潜书》九十七篇,以《辨儒》、《尊孟》、《宗孟》诸篇始,以《有归》、《潜存》诸篇终,不论谈学术,道修养、论政治、说经济,到处渗透着孟轲的政治、经济、哲学观点,并与其探索总  相似文献   

5.
<正> 颜之推是“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他的代表作《颜氏家训》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告诫子弟要“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这是他的最大心愿,也是《颜氏家训》的核心思想。1 所谓“先王之道”,就是儒家倡导的、尧舜周孔一脉相承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家世之业”则是颜之推家族赖以安身立命的儒学事业。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实  相似文献   

6.
孔孟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涵两方面的意义。其一 ,指当政者的施政措施要体现“保民”、“爱民”、“富民”、“教民”等原则 ,反对暴政和恐怖。其二 ,也是最关键之处 ,是指当政者的德性决定国家的治乱之道。至于君王以法圣贤为名 ,立一道德标准 ,推行于民众 ,以达移风易俗之目的的“德治”是荀子之主张 ,已去孔孟远矣。故儒家的“德治”思想在先秦时就已开出岔路。换言之 ,孔孟“德治”学说表现为孟子的“仁政”说 ,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仁政”能否施行在于当权者本身能否定仁心。有了仁政 ,天下才能得治。这种“有德者执政”的德治思想起源于孔子 ,形成于孟子 ,而荀子则歧出。  相似文献   

7.
人民性是柳宗元官德思想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的“仁政”思想是他从事政治活动的出发点和他的政治理论的核心;他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国家统治者的义务和职责;在吏民关系上,他认为,人民是官吏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提出了崭新的民本理论,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富有人民性的思想家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这个“仁”,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品质,更重要地,它还是一种政治思想,即“仁政”,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首先是一个政治思想家。“仁政”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 孔子的政治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不仅有明确的政治理想,而且有实现这一理想的政治和组织路线。 下面让我们对孔子的政治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其经国治民的基本方针,其“仁政”思想中所蕴含的和谐治国的理念,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仁政”是孟子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仁政”思想非常丰富。“仁政”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孟子制止野蛮战争和暴政、追求安定社会的美好愿望;虽有空想成分,但其进步性也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11.
~~四方,罔不惟德之勤。”先王是德治的楷模,法先王就要像先王一样实行德治。“我时其惟殷先王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康诰》),就是这一思想的明白无误的表述。可见,法先王的德治思想是法先王的内涵之一。三、法先王的用贤思想《吕刑》具体描述了尧任用贤才———伯夷、禹和稷,“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因而“惟殷(指重大贡献)于民”。如果说这里还只是含蕴着法先王就是要法先王的用贤思想的话,那么,在《立政》就讲得十分明确、具体。《立政》是周公晚年告诫成…  相似文献   

12.
<正> “仁政”思想是孟子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开宗明义就是反对言利,提倡“仁义”:“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全书出现“仁”字达157次之多。仁义作为孟子学说的出发点,落实到具体政治上便是“仁政”。研究者多将仁政视作孟子社会政治思想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处北宋中期政治变革与儒学复兴的时代,他们对法度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他们对时代课题的不同思考。王安石的法度思想主要包括法先王之道、众建贤才和礼乐刑政三个基本方面,而司马光的法度思想则主要包括先王之法皆合于道、有治人无治法等方面。他们的法度思想中都体现了对孟荀思想的融合,不过是在不同层面的融合。王安石一方面继承孟子"法先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赋予"先王之道"以荀子式的"礼乐刑政"之内涵,并且认为"法先王之道"之所以可能乃在于"法其意",这又与荀子"法后王"的思想逻辑相一致。司马光则一方面继承孟子"率由旧章"的思想逻辑,而另一方面他也没有接受孟子的仁政思想,而是主张荀子之礼制。在治法与治人的关系问题上,王安石主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司马光则强调治人的首要性,治法不具有独立价值。从现代的角度看,王安石的思想更符合现实政治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14.
听说林彪鼓吹“孔孟之道”,宣扬“仁政”“王道”,我的肺都气炸了。孔丘、孟轲这伙反动阶级的代言人,讲什么“仁政”?他们对劳动人民只有迫害和镇压! 解放前,我家占用孟府的地皮盖房子居住,因为交不起宅基租银,被迫成为他们的房户。当了孟府的房户,就得跟他們听差服役,世世代代受剝削。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孟府有什么差使,要随叫随到,不准迟誤;稍有不如意,不是挨打就是受骂。我家祖孙三代给孟府出苦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和主义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中和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我提出过美是和谐说,并认为中国古代的美是古典的和谐美,是美的三大历史形态的第一个形态。和为美的思想可溯源于殷商,春秋时期曾有和、同之辩,“以他平他”的杂多或对立的统一是为“和”,单一的抽象统一是为“同”。五味相调之为美味,五色相杂之为文采,五声谐和之为音乐。所以“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美不是同,而是多种不同的因素之有机的谐和。孔子和儒家把这一思想引向伦理、政治。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16.
孟轲荀卿战国中晚期人,是继孔丘而起的儒家两大代表人物。综观两人的政治思想,实大同而小异,殊途而同归。古之人多扬孟抑荀,如韩愈就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韩昌黎集读·荀子》)今之人多扬荀抑孟,且不说“评法批儒”中那种把荀捧上天、孟压下地的荒谬做法,有些人囿于孟轲法先王,荀卿法后王的偏见,拘于荀卿批孟性善论的言论,而过分尊荀卑孟。显然,这两种看法都失之公允。孟、荀的政治思想,基本源于孔丘,而又各有所发展创新,各有特色。然而,就其主要的倾向来说,两人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并无质的差异。以下十证足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孟子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杰出继承者和发展者。其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思想为核心,以崇扬至大至刚的人格为特征。认为音乐的本体与本质是“与民同乐”,故他竭力反对暴政下“残贼”、“一夫”的“独乐”。因此,他主张作乐应体现仁、义之美德,推己及人,推恩于民,才能“乐以天下”,使民各得其所。此即孟子性善论和仁政思想基础上的音乐美学观,并对后世始终给以深远的影响,故对当代的音乐美学仍具有很大启发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31-38
身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梁启超,既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总结,又对它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关于儒家仁政思想的研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梁启超分别从仁政与权力、仁政与民这两种关系阐述儒家仁政非宪政的思想,开启了从仁政走向宪政的探索。但是,梁启超并没有指明,在这一道路上是以西学为主、中学为辅,还是反之,因而他在这一方面的思考存在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9.
<正>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他站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立场上,提出一整套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民的政治主张。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的文字,只注篇名)。这种“民贵君轻”思想,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最光辉的论点之一。一、“君为轻”  相似文献   

20.
<正> 孟轲曾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这个命题,曾广泛流传,被人认为是孟轲主观唯心主义最典型的说明。在报刊上、在讲堂上,大都把它说成同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一样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也是这样解释的,《评传》作者认为,孟轲“唯心主义的不断扩张、膨胀,终于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地步。在他看来客观世界的一切都在自己主观世界之中,只要老老实实地反求诸己,向内追求,就会得到一切,从而精神上会感到极大的幸福和快乐。”这是有代表性的通常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