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球飞船     
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如注。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胁我到云中去。我扔了雨衣,连滚带爬赶到了学校,看门的老人却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我.没有一个人来!  相似文献   

2.
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如注。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  相似文献   

3.
暴雨筛     
南方的女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学。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像牛仔的皮带一样宽,翻卷着抽打天地。老师还会不会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我曾去平顺西沟采访过申纪兰老人。对于申纪兰最初的印象是来自我的母亲。大约是二十几年前了,我去宾馆看望来参加省妇联会议的母亲。我一到那里,她便用兴奋的声调跟我说:"今天可算是见着申纪兰了。"当时,我的反应比较平淡,不能理解母亲的"兴奋"。直到几年前,因为要对申纪兰老人作一次专访,在去平顺之前,我便将她的全部资料调了出来,这一看,敬意油然而生: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半个世纪以来,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她参加过世界妇女大会,受到了  相似文献   

5.
《可乐》2006,(8)
那是一个忙碌的早晨,大约8点半钟,来了一位老人,年龄80岁靠上,他是来拆拇指上的伤口缝合线的。他急切地说,他9点钟有一个重要的约会,希望我能优先给他安排。我请老人坐下,看了看他的病例卡,按惯例,老人应该去找另外一位大夫给他拆线,但至少得等一个小时。出于对老人的尊重,而且正好我有一点空当,我便决定为老人拆线。治疗中,我和老人聊了几句,问他是否已经和为他拆线的大夫约定了时间,老人说没有,他知道那位大夫9点半以后才上班的。我好奇地问道,那你还来这么早干什么?老人不好意思地笑了,说他必须9点钟到康复室和妻子共进早餐。这一定是一对恩爱老夫妻,我心里猜想,话题便转到老人妻子的健康上。老人告诉我,她的妻子已经住在康复室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她患了老年痴呆症。我随口问道,如果你去迟了,她是否会生气。老人说,那倒不会,至少在5年前,她就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我非常惊讶,问道:"5年前就已经不认识你了?你还每天坚持来和她一起吃早餐,甚至还不愿意迟到一分钟?"  相似文献   

6.
今年春天的一个早 晨,我刚起床,就听见有人 敲门。开了一看,来人竟是 山西日报的郭春塘老师。 郭老师手拿着他新出版的 《对“通州对”记》,原来他 是来送书的。 “郭老师,您打个电 话,我去取就是了。何必这 么老远地……” “我每天早晨骑车到公园打网球,公园到你这儿不算太远,多骑一会儿就来了。” 他说的是那么轻松,这哪像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呢。 认识春塘老师,还在十年之前。不久以后《山西老年》和一家单位联搞杂文征文,我到山西日报去找他这位省  相似文献   

7.
吴雯 《社区》2013,(31):40-41
我到社区工作不久就遇上了一个“奇怪的老人”,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到社区办公室来一趟,来了也不说话,你招呼他,他也不理,就直奔报刊架而去,找到最新的地方报刊拿了转身就走。这样好几次后,我忍不住向身边的同事打听这位“奇怪的老人”。一打听才知道,这位老人是退休老干部,平时闲下来喜欢看书,写文章,他经常向地方报刊投稿,  相似文献   

8.
门前的桃花     
我家门前有一株桃树。春天,桃树还没发芽。桃树就开花了。粉红粉红的花儿挂满枝头。那花有的怒放,有的含苞,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淡淡的香气,让人闻到后舒畅极了。在我们村子里,桃树是很少的。所以在学校里,如果有谁带一枝桃花去的话,同学们都会很羡慕他。教我们语文的是个女老师,她也很喜欢桃花,若把桃花送给她的话,老师会很开心地朝你笑笑,而且还会亲昵地摸摸你的头。因此,我就经常地带花枝去学校,送给要好的同学,送给老师。有桃花的日子,我每天都能享受到羡慕的目光。我很开心。有一天,我又要去折桃花枝,妈妈说“:云儿,你尽摘桃花干嘛?摘…  相似文献   

9.
正早晨八点多,外面淅沥地下着小雨,一些老年人打着雨伞、披着雨衣陆续来到上海老年大学普陀分校门口,一边与其他老人打招呼,一边收拾雨具。在一楼大厅里,佩戴志愿者牌的老年工作人员,正把防滑地毯从大门口直铺到电梯口。大厅一角的茶吧,三三两两的老人已经入座,他们在那里有说有笑地畅谈着;一楼里侧的专用琴房,开始传出钢琴声;二楼由展览厅改建而成的活动室,二三十位老年人在那跟着老师学打太极  相似文献   

10.
一位同学在《我的老师》中写了一件事,大意是:一天,同学说语文老师让“我”去办公室一趟。正在做作业的“我”被一声喊吓了一跳:怎么啦?“我”什么地方惹了语文老师?“我”于是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语文老师却说要把“我”的作文推荐出去发表。“我”非常惊喜。接着小作者写道:我  相似文献   

11.
著名电影演员于洋老师,今年已年过八旬,说实话,我们是看着于洋老师的电影长大的一代人。通过电视台采访,我才知道,于洋老师竟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儿子年仅44岁离他而去,女儿移民美国。于洋老师对着观众说:“你们不知道,人老了,生活会多么艰难。但是,我要当英雄,不做狗熊!”话音刚落,掌声雷动。人们在感动之余,可曾考虑过,这话语的背后,隐含着多少不易啊。据报道,2012年2月24日,北京市西城区东经路居民楼内,一名七旬的独居老人被子女发现死于家中。急救人员赶到时,老人的尸体已出现腐败现象。网友呼吁“空巢老人”现象应受到更多关注。有数据显示,北京市老年人口已超过300万人,这其中约一半是空巢老人。  相似文献   

12.
月考卷纸发下来了,老师让家长签字。回家后,这事让我给忘了。第二天老师检查卷纸签字,我一下子傻了眼,怎么办哪?我急中生智, 模仿妈妈的笔迹,写了一个“家长阅”,一看还挺像,心里暗暗高兴。这时老师走了过来,我一下子紧张起来,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没想到,老师扫了一眼就查看同桌的了。我以为就这么混过去了,可又被同学给揭穿了。老师鼻子都气歪了,“韩江雪,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在办公室,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告诉我做人一定要诚实。我真是又后悔又难过。我记住了老师的话:做人一定要诚实啊!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学校的厕所里安装了声控电灯。今天下午的自习课上,任老师突然把我和另外四位同学叫起来,说“:现在,你们轮流去厕所,用不同的方法把声控灯弄亮,回头再发挥想象说一段话,看谁说得好。”我第一个去,走进厕所,里面黑乎乎的,我双手一拍,灯亮了。回到教室,我把经过一说,老师问“:你想一下,如果声控电灯是个人,他会说什么?“”它要是个人,可能会说‘:你这个疯丫头,吓了我一大跳!’”我刚说完,教室里便响起一片笑声。接下来去厕所的是刘晓伟。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还未等老师问,就像竹筒里倒豆子似的说开了“:我去跺了一下脚,灯就亮了。它好…  相似文献   

14.
吉布生病了,是发烧,一整天没来上学。放学的时候,秀岩老师就打算去吉布家探望一下。小豌豆听说秀岩老师要去探望吉布,便也想要跟着去。秀岩老师同意了,为了避免小豌豆的爸爸、妈妈担心,秀岩老师还专门给小豌豆的家里打了电话,告诉大人们这个孩子会晚些回去。在去吉布家之前,秀岩老师还带着小豌豆去了一趟超级市场,买了牛肉干、巧克力和烤鱼片,还买了很大很大的一只水果篮。这些东西不要说吃了,就是看一眼,小豌豆也会流口水的。不过,这都是等一会儿要送给吉布的,小豌豆可不能吃。吉布家离学校很近,秀岩老师牵着小豌豆的手,走一会儿就到了。小…  相似文献   

15.
老不离伴     
大儿子、儿媳从国外来信,一定要我和老伴去探亲,而且怕一起去不放心这个家,建议我们轮流去。这可使我们老俩发了愁。不去吧,儿子、儿媳盼着,两人一块去吧,还真放心不下这个家。轮流去,每人半年,那就意味着两人要分开一年多,这对花甲老人来说简直太长了。 老伴说:“我出去,留你一人在家怎么办?”我说:“我把你的大照片放在写字台前,就像你还在我身边一个样。”老伴回敬说:“我是怕你得了‘空巢综合症’,等我半年回来,你又呆又傻的连我也认不出来  相似文献   

16.
修表的老人     
李代金 《老友》2012,(6):18-18
街角有个钟表店,店主是一位老人。老人卖钟表,还修钟表。老人修表已经有二三十年了,一直都在街角。多年前,我去老人那儿修过1次表。老人修表的技术好,那块表我用了好几年,直到不戴它也没有再出任何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记得大学毕业刚进公司的那一年,有一天我和胡哥到外单位去办事。事情办完以后,我们开车来到停车场的出口处,一个戴着红袖章的老人过来向我们收费。明明我们的车才停了半小时不到,老人却硬生生要收我们三十块钱。我不由得嘟囔了一句,你们的收费也实在太不合理了吧。  相似文献   

18.
张书旂老师是我的恩师,在中央大学艺术系读书期间,我曾接受过他的教导.当时,中央大学艺术系教学方面有个规定,即到二年级时教授才上课,两个星期一次,每次半天.刚进大学,我就希望得到张老师的指导,每当二年级上花鸟课时,我总要争取到二年级班上去看张老师作画,课余并借范画去自己临摹.好不容易盼到二年级,张老师来上课了,但自1940年上期到1941年春天,不到一学年时间,张老师即受命赴美,考察艺术教育并宣扬中国艺术去了.就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张老师对我们的教导、鼓励和关怀,使我终身难忘.今年八月十八日是张老师逝世三十周年祭日,现在回忆当年跟张老师学画时的二三事,以表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9.
金海燕 《新天地》2011,(12):248-249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既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又领略过荒芜的感受,还经常陷入迷惑的沼泽。这不,星期五又来了,我要去班级布置同学们写作文了。  相似文献   

20.
到了德国,朋友们大都选择有熟人的城市去读书,或者至少也是要有个把认识的人才敢去、才放心;而我却不同。我只身一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施瓦本哈,去读那里的歌德学院。我来这里的目标很明确----ZOPZENTRALEOBERSTUFEPRUEFUNG,歌德学院高级证书)。要知道,考到这个证书的人就可以免考DSH而直接上大学了。抢走我的德汉词典印象里的歌德学院是个挤破头都进不去的神圣地方。直到这样轻而易举地坐在歌院的教室里,才迟钝地感觉到惊讶。我们老师叫艾伦·巴特勒。刚开始我还感到奇怪,因为这可不是一个德国名字。后来才知道,她爸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