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西王母神话的本土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迪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1):32-39
西王母神话来自西方,学界几无异词。西王母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古人因西王母见于《大荒经》世界的西方,遂认定西王母为西土之神,这完全是误解。因《大荒经》世界并非像古人想当然地相信的那样,涵括整个九州方域,它所描述的仅仅是东夷文化区内一个方圆百里的地理范围,完全与西域无关。因此,西王母完全是东方本土文化的产物,源于东方的神仙道教信仰。 相似文献
2.
王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5)
一物多名,在修辞学上产生过很大影响,丰富了我国的语言、文学。我国古代诗文常以颇具特色、富于变化的事物异名,描绘事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汉语中的事物异名,类型远不只一个,其中代名型的事物异名,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代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以部分代全体而形成的事物异名、拟人化的事物异名、以真实人名代物名、以传说故事中的人名代物名等等。在研究事物异名时,鄙视方言异名固然不对,但反过来重方言异名而轻视文言异名或雅言异名就更不对了。正确的做法是,我们既要看重方言异名,更要看重文言异名或雅言异名。 相似文献
3.
罗燚英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2)
从先秦到唐代,西王母信仰已随着人们崇奉她的方式而经历了多次转变,特别是六朝时期,在道教神学体系中,西王母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的重要转变,不仅是西王母信仰的重要发展,也是道教构建其女仙谱系的基础。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总结了六朝以来的西王母道教形象演变,对西王母信仰和道教神学体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25-27
柯素芝(Suzanne Cahill)《宗教超越与神圣激情——中国中古时代的西王母》一书总结了过去近百年来海外汉学界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神话学、考古学、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的成果.体现了对西王母研究的多元化方向。该书以晚唐道教仙传《墉城集仙录》和大约500首唐诗为讨论材料,对于同一主题的宗教文本与世俗文本进行对读,发现六朝。以来道教上清派道经对于西王母的改造,已渗透到了世俗文学之中,并使得唐诗中的西王母题材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激情。 相似文献
6.
曾祥旭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5):37-40
中国的神祇形象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中就显现出来,至佛教艺术传入西汉时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神祇观念。其中的重要标志就是西王母神像摆脱了"虎齿豹尾"的怪异特征而成为仙界女神,于是,原来西王母的所属"司天之厉及五残"功能转让于泰山神灵,泰山神灵逐渐成为地下神魔的代表,这样,天地人鬼的主神毕集,道教"三界"神祇及其相关的思想观念基本成型。 相似文献
7.
张可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45-49
太湖为吴中胜地,历来即有许多异名,或谓之震泽、具区,或谓之五湖、洞庭,也有三山湖、湖亭、姑蔑。太湖的异名记载着太湖的变迁、太湖的社会情况、自然环境,以及历史上人们的相关语言、认识等。太湖异名表现出形状定名、特征定名及吴越古族语言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西王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永红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4):64-70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论证西王母有三类 :一是历史上确曾存在过的人 ;二是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是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作为人的西王母应是西周初期活动在环青海湖地区的羌人母 (幕、膜、穆 )部落首领 ,不一定是女性。《山海经》中对西王母形象的描绘是笼罩在神之光环下傩文化现象的记录 ,现存同仁县年都乎村土族的“於菟”舞极可能是这种傩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9.
刘桂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1):89-92
西王母是商周时期活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羌族部落,曾被西周册封为诸侯国.西王母之邦的册封是我国西北民族发展史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0.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72-78
西王母与周穆王会见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至今西部仍有多个西王母宫。故事讲述了中国古代君王与西部君主的第一次正式来往,东方丝绸和西方玉石的第一次交换,后来越传越神,交往双方尤其是西王母竟成了神。该故事是如何产生,又如何演绎神化的,该文利用现存的原始文件,分析并还原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张朋兵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3)
西王母在先秦两汉时代可谓最重要的神话人物之一,但文字文献和图像资料记载的西王母形象却截然不同,不仅体现在其信仰的社会阶层属性上,更指向图文记述差异背后特殊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话语权力,这种差异以西汉哀帝时"行西王母诏筹"事件为标志,显示了政治事件对一般图文叙事传统的深度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杜文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4-67
西王母会君是早期西王母故事的主要故事类型之一,它的文学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至两汉,以史籍和诸子著作中粗陈概要的形式存在;汉末至唐五代,经由仙话小说得到文学化的敷衍,并且成为文人诗文中的常见题材,标志着西王母会君故事的文学化历程得以完成;宋代以后,则罕见于通俗文学作品,在诗词和类书中成为符号化的存在,文学中的西王母会君故事在经历了汉末至唐五代的繁盛期之后转而进入衰落期。 相似文献
13.
袁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5):106-107
文章搜集了111个方言点关于"向日葵"的42个不同的说法,对其按词根和地域分布进行分类,并初步探讨了"向日葵"异名的构词理据,主要有三种构词理据,特征理据、类比理据和忌讳委婉构词理据。 相似文献
14.
李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4):64-66
作为中华文明的早期成果———神话,不仅大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源头。因而,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研究中国神话始终是学术界一个重要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5.
西王母是汉代绘画神仙题材中一个盛行的人物形象,有关西王母的课题一直吸引着许多的学者去寻根问底。这一题材的出现与汉代上层阶级的主观意志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汉代重女权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亦为西王母题材在汉画中盛行的原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俞方洁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4):122-128
西王母神话形象表现于汉代摇钱树的西王母图像艺术中,其发展经历了从“司天之厉及五残”到献天之祥瑞的演变。西王母崇拜在汉代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神仙和长寿思想奠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是西王母被外戚利用成为篡权者寻找政治合法性的依据。西王母在民间与官方的相互推崇中,逐渐成为全能的神灵。摇钱树枝叶和树座上刻绘的西王母图像,其隐喻意义是西王母可以给民间带来祥瑞,是带给人们长生、富贵、平安、子孙延绵等福祉的全能神。汉代对死后世界的憧憬和想象,折射出汉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7.
论西王母及其历史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王母是一位复合型的神话人物,一方面她是西方七宿白虎星象的化身,是凶神、恶神、刑神,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位吉神、善神与福神,能赐与人们的长寿、百福,乃至后嗣兴旺,鸿运长存。是一位慈善普渡众生的女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凶神的影响有所缩小,人兽合一的形象有所转变,而最终成为道教中的女仙领袖。 相似文献
18.
陈泳超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6-19
西王母献舜白玉琯,是两者之间最主要的交往传说。而白玉琯作为关键的祥瑞物品,其中蕴涵着对舜治理天下达到完美境界的褒奖,也与舜的家世祖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这个祥瑞之物是只有舜才能获得的。这一传说母题有两种变化途径:一是将西王母向舜献祥瑞的故事,模拟复制到同样伟大的黄帝头上,但祥瑞物不能是白玉琯,因为黄帝不具备这样的家族功勋;另一种是更加渲染祥瑞物白玉琯的神奇功能,甚至连西王母与舜帝有时也可以不出现,这主要出现在九嶷山一带的地方传说中。 相似文献
19.
西王母龙虎座是西南地区西王母图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的主要特征为西王母端坐在龙虎连体神兽座上,这与中国北方发现的类似造型的其他神兽座相似,有着共同的渊源.这种两神兽胁侍一女神的图像题材在青铜时代晚期及铁器时代早期已流行于西亚的伊朗和高加索地区,稍晚时期流行于中亚以及中国北方草原地区.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这些题材的内容及其传播的轨迹都与游牧民族密切相关;此外,西王母神兽座的造型与中国以西地区女神图像的一致性表明,这一造型可能与西方的女神崇拜有直接关系,或者说汉人至少在表现形式和神化手法上借用了西方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孙昕姣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83-85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仙境中有许多蟾蜍图像,它们成为汉代人企盼永生不死、羽化升仙的重要印证。在西王母仙境中,蟾蜍的构图方式以动态形式出现,与西王母的文静雍容成对比,使仙境图像更为丰富而具有张力。从神话思维、民俗学以及汉代的阴阳五行诸多方面揭示蟾蜍物象作为汉代艺术升仙符号的重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