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晋书》等古代典籍的分析考证,可以看出陆机加入"二十四友"集团其实只是权宜之计.陆机与其核心人物贾谧的关系并不深厚,与集团其他成员如潘岳等人交往更少,甚至彼此互怀对抗之意.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友”事贾谧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西晋“二十四友”谄事贾谧之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西晋惠帝昏庸,致使贾后专权,贾谧权过人主。受当时政治环境、仕进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儒家、道教、玄学及“竹林七贤”生存方式、生活作风的影响,“二十四友”为了生存不得不谄事贾谧,贾谧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和扩大自己的声望,亦要笼络一批名士为己摇旗呐喊,这样彼此互相利用  相似文献   

3.
张珊 《殷都学刊》2009,30(4):31-35
"二十四友"是西晋时出现的与政治相关的文士组成的团体,而与之形式类似的以"×友"为名的称号在魏晋南北朝尤其多,它们都是由先秦时寄托了政治理想的贤辅演化而来.本文通过对这种称谓方式前后变化过程的考察,在魏晋为诸王设友官,尤其是愍怀太子东宫官属建立的背景下,再度审视"二十四友"的出现,即"二十四友"第一次将"×友"的称号由隶属王子扩大到了附会权臣,组成人员由属官扩大到了士人,性质从政治渐渐转向文学,并对整个六朝乃至其后的文士称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应把左思列入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左思是我国西晋时代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寒门,仕进不得意,对当时门阀森严的世族统治感到非常不满。在他的代表作《咏吏》八首中揭露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抒写了自己的怀抱,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但是在《晋书·贾充传孙谧附传》中却把左思列入权贵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中: “……谧好学,有才思。既为充嗣,继佐命之后,又贾后专恣,谧权过人主……负其骄宠,奢侈逾度室宇崇僭,器服珍丽,歌僮舞女,选极一时。开阁延宾,海内辐凑,贵游豪戚及浮竞之徒,莫不尽礼事之……渤海石崇欧阳建、荥阳潘岳、吴国陆机陆云、兰陵缪征、京兆杜斌挚虞、琅邪诸葛诠、弘农王粹、襄城杜育、南阳邹捷、齐国左思、清河崔基、沛国刘瑰、汝南和郁周恢、安平牵秀、颖川陈眕、太原郭彰、高阳许猛,彭城刘讷、中山刘舆刘琨皆傅会于谧,号曰二十四友,其余不得预焉。”强烈反对门阀制度,具有“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高旷襟怀的诗人左思难道真的曾经投入贾谧门下,傅会权贵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贤”与“汉魏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冲 《社会科学》2012,(6):164-170
十卷本《陶潜集·四八目》所载的魏文帝于汉魏禅代之际彰表"二十四贤"之事,可以认为源自确切的汉末魏晋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二十四贤"的人选构成来自于东汉后期的"清流"士人群体,既包括了积极参与反外戚、反宦官政治活动的官僚士人,也包括了以隐居不仕表达消极反抗之意的民间处士。曹丕在代汉建魏前夕彰表如是面貌的"二十四贤",显示了曹魏王朝君臣以汉末清流的继承者自居的政治立场,也是着眼于重构王朝秩序的"汉魏革命"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杜牧《寄扬州韩绰刺官》诗艳称海内,尾联色调尤浪漫,“二十四桥明月夜”致被誉为“千古丽句”而传诵众口。惜乎“二十四桥”一语,由来说者,歧舌纷纭,迄无的诂。有曰桥如其数,有曰数即桥名,《辞源》子集引沽·李斗《扬州画舫录》十五“冈西录”曰:“二十四桥”(原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以李代桃,诡更正文,俾歧之中又生歧焉。  相似文献   

7.
梁武帝和“竟陵八友”曹道衡"竟陵八友"是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在齐武帝永明年间招集的"文学之士"。《梁书·武帝纪》上云;"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王融、萧琛、范云、任、陆等并游焉,号曰八友。"其实这八个人年辈相差很大,进入萧子良府邸有所先...  相似文献   

8.
小引自1994年秋以来,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学术界展开了讨论。事情是这样开始的,1994年秋,在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上,陈尚君、汪涌豪H先生合作撰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节要)》,提出:《二十四诗品哟作者是明代嘉禾人怀悦。1995年3月16日,上海《文汇报》策8版,有篇报导,题为《二十四诗品作者是明代怀悦》,文中说:陈、汪二先生在们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件“指出:《二十四诗品刷真正作者应为明代景泰间嘉末人怀悦。”1995年9月,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会年会上,陈、汪二先生又提出他们的新论断,…  相似文献   

9.
再评宫体诗     
沈元林 《天府新论》2000,(3):73-75,,82,
本文对宫体诗作了客观的认识和重新评价,指出宫体虽格调不高,但也拓展了诗歌的描写领域,并对乐府民歌有所师承,不宜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10.
试论“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特点———“竟陵八友”论之二●聂大受在魏晋南北朝诸多文学集团中,“竟陵八友”是一个真正的文人群体。概括起来,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规模大、时间长。“竟陵八友”文学集团时跨齐梁两代。早在齐初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相聚时,...  相似文献   

11.
多友鼎铭发表以来,诸家讨论文章对“京自”考释颇有歧异,见于《人文杂志》的就有京自即京堆,其地在今山西省太原以南之洪洞、襄汾一带说;京自是京师,即公刘所居之幽说。本文试略作考释,以表己见。 多友鼎铭中“京”凡六见。铭文劈头就写出(犭严)狁之所伐及武公奉王命派多友率公车追击  相似文献   

12.
对“资本”范畴的再认识──兼评“社会主义资本”说马德 进入90年代后.尤其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规划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非常活跃,大家努力探索改革和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其中对"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再认识又被...  相似文献   

13.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07,28(4):29-30
因为《云梦学刊》的缘故,我对学术史研究动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正因为对当代学术史的这一点兴趣,我更加关注起《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学术动态。两年前我曾经就《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办刊特色写过一篇文章(《学术界》2005年第2期),觉得还有些话没说。这次承蒙《云梦学刊》编辑部的邀请,  相似文献   

14.
张军 《天府新论》1999,(5):17-21
从起源来看,“买方市场”属微观经济学范畴。它主要是用来描述某种商品市场上供求平衡或供给略大于需求,致使买方在交易活动中能够占据更大主动权以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的行为。据我国内贸部1998年统计资料表明,该年市场上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商品的总和已达100%,其中供过于求商品数约占28%,基本消除了供不应求现象。预计1999年商品零售价将比上年下降26%。既然所有商品都已进入“买方市场”,那我们就可赋予该微观经济学范畴以宏观经济学含义。当前对我国买方市场成因进行分析的文章很多,大致看来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15.
评“台运”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随着台湾稻作农业经济的发展,台米逐渐运销福建及东南沿海各地。此时,“闽省福、兴、漳地窄人稠,民食官储,内地则帧上游延、津、邵三府所余,外地则藉台米接济”,对台米依赖性越来越强。当时福建内地水陆官兵共五十三营,加上驻防旗兵,不下十万人,其中福州、福宁、泉州、漳州四府兵多米少。顺治、康熙、雍正年间,福建沿海兵米不敷状况相当严重。康熙六年,闽省所需兵米年约五十万石,其中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多元化”的论调是很时髦的,诸如“多元政治”、“多元经济”、“多元思想”,等等,确实有一定的迷惑力.那么,究竟什么是“多元化”呢?所谓“元”,本是一种古代哲学概念,指天地万物的本原.《春秋繁露·重政》篇曰:“故元者为万物之本”即为此意.所以说,“多元化”,乃是指有多个或多种本原,而不仅仅是一种本原.即多种本原的政治、经济、思想,以至其它云云.也许一些天真的人们会说:多种本原的政治、经济、思想互相比较,竞争发展,不是很好吗?可是“多元化”的宣扬者正是打着这样一种牌子行事的,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他们的“多元化”是什么货色.  相似文献   

17.
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在我国寂寞的文坛上,一方面,百花纷谢,万马齐喑,另一方面,八个“样板戏”被捧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现在,批判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对作家和作品的政策正在逐步落实,对一向神圣不可侵犯的“样板戏”,要不要作一点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把被“四人帮”划定的禁区打破呢? 在文艺创作上树“样板”,完全违反文艺发展的规律。文艺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没有独创就没有文艺。文艺创作没有也不会有什么“样板”。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常识,是人类几千年文  相似文献   

18.
“人权”问题,无论是在国际大舞台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搏斗的进程中,或者是在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四项基本原则抗衡的展开中,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西方资本主义的策士谋臣们,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大谈社会主义制度与人权原则的对立。在他们口中,社会主义应被否定的一个重要理由,便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不尊重人权,践踏人权。国内的某些人更是如此。这迫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重新  相似文献   

19.
一、五四以来我国思想文化界怎样看待个人本位主义伦理学上的个人本位主义即个人主义,主张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个人是最终价值实体,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个人本位主义的理论本质是确定的,但  相似文献   

20.
“全盘西化”一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就已经喧闹过一阵了。有人在今天又重提“全盘西化”,实际是再一次提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对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