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学者山田信夫先生认为,回鹘文买卖文书收付款语中的“bir gsüksüz”(一个不少)沿袭自敦煌汉文文书中的“一无悬欠”。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不仅“bir gsüksüz”一个短语,而且它所在的整个句子的内容结构、语法与汉文同类文书中的有关句子都相似。它反映的是13—14世纪汉文买卖文书的格式和套语。汉文契约文书的格式、套语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悠久,曾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戈 《民族研究》2001,(2):78-85
日本学者山田信夫先生认为,回鹘文买卖文书收付款语中的"bir agsüksüz"(一个不少)沿袭自敦煌汉文文书中的"一无悬欠".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不仅"bir agsüksüz"一个短语,而且它所在的整个句子的内容结构、语法与汉文同类文书中的有关句子都相似.它反映的是13-14世纪汉文买卖文书的格式和套语.汉文契约文书的格式、套语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悠久,曾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回鹘文买卖文书纪年月日研究刘戈回鹘文契约文书的格式和套语与发现于新疆南部地区的卢文、发现于吐鲁番及乌兹别克斯坦穆格山的粟特文、发现于敦煌等地的吐蕃文、发现于吐鲁番及内地的汉文契约文书的格式、套语有些什么内在的联系,这是一个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戈 《民族研究》2004,(5):55-63
回鹘文契约是众多的回鹘文资料中的一种 ,其内容的结构、行文用语与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汉文契约中的格式与套语很相似 ,证人套语就是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5.
"蒙古民族"[m■ηg■lündüsüten]概念的出现和使用与近当代中国历史和民族政治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在近代蒙古地区,"民族"[ündüsüten]概念的流行和使用无疑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国内政治、汉人文化思想界和日本等东方国家的直接影响。蒙古民众和精英在传统的血统、部落、种族、宗教等概念的基础上逐渐接受了"民族"概念,并为传统的部落、部族赋予了新的意涵。本文通过系统考察蒙古地区近当代蒙古文文献与汉文文献记载,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出发,深入阐释了"民族"[ündüsüten]概念在近当代蒙古地区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叙述形式及其社会认同的多线性、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清水江文书是明末至民国期间贵州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创造并传承至今的民间文献遗产,具有多重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选择一块地名为"冉学诗"的家族公有林地为研究对象,依时间坐标梳理与之相关的契约文书,并从林地买卖、"佃山造林"与"青山"买卖三个视角来探讨苗侗民族林业生产投资之效益。  相似文献   

7.
论西夏法典中的文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书是国家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为处理各种事务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效用和格式的文字材料.中国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文书工作,西夏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利用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对西夏文书发文制度、收文制度、传递制度、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1959—1975年的十六年间,诸多学者通过不断的努力,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和哈拉合平两地共发掘清理了晋到唐的墓葬四百余座,在所获珍贵文物中,汉文文书就达2700多件。本文主要对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用字进行具体研究。主要对文书中的公文类文书、佛经抄本和古籍抄本、习字文书、随葬衣物疏以及往来私信文书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汉文、回鹘文契约文书说明,在3-14世纪的吐鲁番地区长期存在着无人身自由、可以被随意买卖的女奴,她们的命运很悲惨。在普通的乡村家庭中主妇是有一定地位的,社会认可她们的债务继承权,她们甚至独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0.
古代维吾尔语中的n源于汉字真,n bitig的汉文词义为真契,此乃不少中外学者的共识。本文发现,在元代的一些汉文买卖契约中有亲契一词,卖主要将土地的原买情况记录于新契之中,称亲自画押之契为亲契;回鹘文契约Mi21反映了与元代汉文契约类似的情景:在续租同一地主土地的契约中,存在着佃户对以往租佃情况的叙述,表现了当事人对与自己有关的契约及义务的确认,称新的亲自画押之契为n bitig。笔者在本文中论证了n的发音通中古汉语的真、亲、新,认为回鹘文契约中的n bitig的最佳汉译用字是亲契。不同语言的文书中存在着相似的现象,它反映了蒙元时代边疆与内地在经济、文化、乡规民约等方面密切的联系性。  相似文献   

11.
魏末晋初楼兰文书编年系联(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3月至4月间,新疆楼兰考古队在楼兰古城进行考古调查时,又在古遗地中发掘获得一批汉文文书.这样,自本世纪初第一次在楼兰遗地发现古代文书以来,先后已有五批文书出土,总数已有800件左右.前四次出土的文书,包括1901年斯文赫定发掘、1906年及1914年斯坦因两次发掘、1909年橘瑞超发掘共700余件,由林梅村同志将已发表过的录文按照出土地点编次辑为《楼兰尼雅出土文书》一书,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第五批出土文书,经侯灿同志整理已在1988年7期《文物》上公布.笔者与李均明同志合作撰成《198O年楼兰新出土文书校释》一文,对这批文书重作了清理考证.数年前,我在研读前四批出土文书时曾  相似文献   

12.
用粟特语文书写的手稿的主要部分可在四个地方看到,即:巴黎、伦敦、列宁格勒和柏林。一、在巴黎国立图书馆收藏的为伯希和从中国敦煌收集的原稿(MSS),大约包括有30件粟特文原稿和残件。其中大部分是从汉文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最长的文书共1805行、名为《Vessantara 本生故事》。目前,所有巴黎藏的文书都已刊布,这主要是由 E·本维尼斯特完成的。承哈密尔顿教授告诉我,他正在编辑的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收藏的突厥文手稿  相似文献   

13.
苏航 《中国藏学》2003,(2):43-52
本文把敦煌藏文文书Ch.73.xv.frag.12和P.T.2218中关于tshar的记录和有关唐朝军队中的基层组织"队"的记载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由于敦煌地区长期存在"队"的组织,作者进一步认为tshar实际即对应于唐朝的"队",是吐蕃统治敦煌以后对原来当地的组织方式的一种借鉴.考虑到汉文史籍对吐蕃军队中的"队"的记载,吐蕃亦有可能在统治敦煌以前即已在自己的军队中设立了类似唐朝的"队"的组织.  相似文献   

14.
刘戈 《民族研究》2002,(5):69-76
“当”组合为词。宋元时代契约中少见“承当” ,但有“成当” ,《会编》4 2 9《元至治二年 (1 3 2 2 )祁门县谢子英卖山地红契》载 :“其山未卖之先 ,即无家外人交易。如有家外占拦 ,并是出产人自行成 (承 )当 ,不干买主之事。”这个括号里的“承”也是注释者补的 ,其实 ,“承当”以及由“承”组合的“承值”、“承担”、“承管”等词多见于明清时代的契约中。在责任用字与句子结构方面 ,宋元契约与 9— 1 0世纪敦煌契约中的“知”套语的关系一脉相承 ,这一点自不待说 ,与敦煌出土的契约比较 ,宋元契约“知”套语中的条件从句的内容进一步增…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发现唐、回鹘交易关系汉文文书残片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序 英国图书馆所藏斯坦因收集的敦煌文献中,有一件可以推定为唐末(10世纪初)写成的有关唐朝与回鹘贸易关系的汉文会计文书断简(编号为Or.8210/No.8444=S.8444)。 这件文书在斯坦因发现时,就已经被用作彩色绢画的裱糊纸了,大概是在英国博物馆修补绢画时,无意地把这些断片从绢画上分离下来。当我调查该文书时,它已失去本来的样子而破裂成极不自然的碎片,总共有大小六块纸片放在一起。笔者在1980年因为害怕这些纸片分散开,希望管理当局把可能拼接的纸片赶快修补复原。因此,1986年,英国图书馆把它们接合成了三张纸片提供阅览。但是,现在还不知道绢画描绘的是什么,也不清楚这件绢画是保存在英国博物馆还是藏在新德里国立博物馆。 本文拟就现存文书残片的复原、其外形特征以及文书记载的内容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清代蒙古地区的"买卖城"及其商业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蒙古社会的变迁体现在各个方面,尤其是清廷在制度建设、宗教倡导、移民开发、交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蒙古地区的社会面貌.全面总结不同领域所发生的变化,是我们认识清代蒙古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清代蒙古社会的新生事物--蒙古城镇--这一"特定区域"为考察对象,选取这一"区域"中最具特色的商业区--"买卖城"--作为突破口,揭示清代蒙古地区城镇建设的状况和商贸活动的特点.文章由"买卖城"的特征与布局、"买卖城"的商业特点、"买卖城"的管理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对"买卖城"的概念、性质、规模、布局、市场特色、交易方式、商业群体、市镇管理、行业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探讨清代蒙古地区"买卖城"的形成及其商业特色和商业地位,以期能对深化清代蒙古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梁向明 《回族研究》2001,3(1):88-91
"以儒诠经"(或曰"以儒释经")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文化现象,其实质是刘智和他同时代的一些回族穆斯林学者受当时时空环境的特殊复杂因素所迫,为了宣教、护教的需要,"用儒文以传西学(伊斯兰教)","原儒语以明其义"的手法,以汉文为宣传工具而从事的伊斯兰教实践活动.刘智等人借以宣传伊斯兰教的思路和途径曾一度被认为是"反经异俗"、标新立异,认为这样做有悖于伊斯兰教教义,是对伊斯兰教的亵渎,但他"以儒诠经"的汉文译著问世后,却受到了教内人士和汉族士大夫的普遍赞赏和首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刘智等人的作法,适应了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尽管刘智"以儒诠经"的汉文译著活动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从文化交流的大前提审视,它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经过长期对立、碰撞、交流、融合后所结成的一个硕果,是中阿文化交流的一份历史遗产,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中阿人民传统友谊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锦屏林业契约、文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光 《民族研究》2007,3(6):95-102
贵州省锦屏一带,苗、侗民族在清朝时期签订了大量的山地买卖、租佃契约,现存部分成为研究中国经济史和法制史的重要要资料,但仅仅从契约,甚至是部分契约的内容来准确揭示锦屏林区家族林业管理方式和在林业经济的背景下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互动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诉讼文书、官府告示及口承资料与其进行互证.文章就一些学者在锦屏林业契约研究中提出的林区家族私有制、林业纠纷的民间处理等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在新疆策勒县老达玛沟的铁提克日木,新发现了一件于阗语文书,其内容反映九世纪当地人口买卖的情况。通过这件文书出土地点的澄清和时间的推测,特别与先前发现的佉卢文书、于阗语文书以及汉文资料作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公元3—10世纪塔里木盆地南端诸绿洲城国一些具体生动的社会情景。当然,由于发现的和我们接触到的文书有限,且不少至今含意不明,所以许多方面如浑沌的迷雾,今后仍需我们继续去探索、揭示。  相似文献   

20.
敦煌吐蕃藏文文献是指 190 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被发现的敦煌文书之一 ,它是吐蕃时期以古藏文形式书写的藏文类文献 ,因而它既为国际敦煌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藏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第一手重要资料之一。本文从历史学、宗教学、语言文学和医学历算四个方面论述了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 ,并认为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具有双重资料价值 ,既为藏学研究又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特别是敦煌吐蕃藏文文献不但印证和补充了藏汉文正史 ,而且在国际藏学界大大提升了藏族传世史书的可信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