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张毕来的《中国新文学史纲》、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四部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新文学史著作.这四部新文学史著作的书写理念可以概括为总体性历史元叙事.总体性历史元叙事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理论范式,将文学存在视作政治元叙事的表述工具,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推广到文学史的阐释之中.这种文学史观念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四部新文学史著作的作者怀着真诚的政治热情,试图运用当时的主流文学观念去研究新文学史,但是理解未必很透彻、运用未必很圆熟,而且受流行的教条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政治规范的制约,因而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今天回顾这一段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现象,人们可以从得失成败中获得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独特的编写体例、分期方式及价值评判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新格局的形成。《中国新文学史》充满活力的写史语言、富于个性和激情的叙述方式时至今日仍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在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面临转向的关头,回顾与梳理这部史著意在正本清源、启示当前。  相似文献   

3.
建国后,《〈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第一次将中国新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确定下来,也是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学史学科相结合,为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史书写提供了一个范例。《大纲》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服从于新的意识形态,是毛泽东的政治、文艺思想在新文学研究领域的演绎。新文学史的“革命知识论”与阶级斗争话语模式也在《大纲》的指导下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撰写已经有86年的历史,史著已先后出版了150余部,对其研究的专著也出现了3部。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一部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左"派文学史,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鲜明的"冷战"背景,对王著进行了根本性的颠覆。范伯群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改善了王著的"左派"倾向,给了鸳蝴派作家作品的新的认识和评价,然提出的"两个翅膀论"却令人遗憾地矫枉过正了。  相似文献   

5.
肇始于抗战末期、延续至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前夕方告结束的关于“主观论”的论争,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公案”。在建国以来的诸多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对这场论争情况的介绍基本上都是片面的,对胡风等人文艺上的“主观论”观点也一律持批判的态度。近年来一些新出的文学史著作,如田仲济、孙昌熙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修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立以来,有代表性的教材型现代文学史编写的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显著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秉承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20世纪80年代钱理群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种启蒙现代性文学史观。进入21世纪,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体现了民国文学史观的初步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在30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回到《新民主主义论》、突破《新民主主义论》、“重写文学史”讨论、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这样四个回合.先是在现代文学内部不断增添作为“点”的新作家;然后构成“线”;然后把本来被认为不属于现代文学的成分添加到现代文学史中来,形成一种“面”的扩展;最后随着现代文学史编纂的版图逐渐扩大,形成了具有丰富性、立体感的“体”.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的《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长篇。一九二八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后,受到广泛的注意,并得到好评:茅盾赞为“扛鼎”之作;夏丐尊称做“是可以划一个时代的东西”。解放后,评论界仍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都有专题论述,如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认为:“《倪焕之》的出现,是当代文艺界的一  相似文献   

9.
自从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出版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已有50余年,其间编写的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计其数。有什么样的文学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史。文学史的书写历史与学科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重构的历史过程。华中师范大学王泽龙教授的著作《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综论》(以下简称《综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对近十年来现代文学研究中体现的文学史观作了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柳青的长篇小说《种谷记》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事?目前我见到的十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有四种说法,即“王家沟”说,“抗战时期解放区”说,“陕北王家沟”说,“清涧王家沟”说。“王家沟”说见于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陕北王家沟”说见于九院校编写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七省(区)十七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史》已经出过多种版本了。今年又出版了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以下简称为《简编》)。这不是唐弢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下简称为“三卷本”)简单的删改与浓缩,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年三月二日在上海成立的“左联”,是我国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在革命最艰苦的年代里,竖起的一面鲜艳夺目的红旗,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了更好地学习“左联”的战斗业绩,尽可能完整无误地记录它光辉的历史,现补正两点在它成立时的史实。关于“左联”成立大会上通过成立的研究会在一九三○年三月二日“左联”成立大会上,共通过了十七件提案。国内较有影响的王瑶同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同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同志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等,在谈及这十七件提案时、都说其中通过成立的研究会只有三个,即“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或陈衡哲的《一日》推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均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其实,《盛京时报》刊发的《幻想之妖》《红颜泪》《新教子》等长期被忽视的作品,正是具有现代小说明显特征的短篇白话小说。因此,虽不敢也无意妄断"第一篇"桂冠的归属,但却认为这些篇什的文学史意义理应得到符合文学革命实绩的确认。  相似文献   

14.
与后来的文学史以建构科学客观的知识学为目的不同,钱基博以传统子、史精神“撰著”《现代中国文学史》,将王阁运、章太炎、康有为、陈三立、严复、王国维、梁启超、胡适等并置一起,讨论他们如何以各自的理论见解和创作实践共同参与和见证“现代”这一“事件”。梁启超、胡适倡导“革命”,追求文学日新叉新的“现代”;章太炎则代表着第二种“现代”人物类型,身预追新求变的“现代”潮流,却自始即长虑却顾,意识到必将随新变而来的种种流弊;《现代中国文学史》着墨最多也是人数最多的是第三类人物,康有为、陈三立、严复、王国维、章士钊等人包括著者钱基博自己,他们始则舍旧谋新惟恐不力,晚则痛加追悔。一部《现代中国文学史》堪称三类“现代”文人之“忏悔录”。  相似文献   

15.
《雷雨》是三十年代出现的一部现实主义文学杰作,它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重大成就之一。 自从这部作品问世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考验,庶几已成为定评,是一部影响较大优秀的剧作。但对它的不足之处的批评,大都是指责作者过于强调了伦理道德,纠缠了血缘关系,削弱甚至掩盖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冲淡了主题思想云云:如王瑶所著《中国新文学史稿》批评作者说:“他以性爱与血缘的各种巧合的伦常纠葛来冲淡了这个悲剧的社会性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上册272页);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小组所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指出它的缺点是:“作者过分强调了  相似文献   

16.
黄修己独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和由钱理群、温儒敏等人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个人文学史和集体文学史著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做出了杰出贡献。在集体编写文学史的时代背景下,黄修己个人文学史的编写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朱德发、蒋心焕、陈振国教授主编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东地区省、市属师大协编教材)一书,以其逼近现代文学深层内蕴的严密体系、开阔全面而且裁剪得当的文学史论、新颖准确富于创见的文字描述而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书的引人注目之处,首先就在于编写体例上的大胆创新。它突破了原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基本上按照文学发展变化的原生状态和自然时序加以展开的模式,即将文学运动及其纷争、文学思潮及其流派、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笼统、简单地加在一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作品,也是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一块丰碑。几十年来,人们对它进行过广泛的研究;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评论家又提出了不少新的意见和看法。杨江柱同志在《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出的“鲁迅先生是我国创作意识流小说的第一个先驱者”,“《狂人日记》是中  相似文献   

19.
鲁迅杂文研究的新镜角新拓展──评《新文化先驱的文体选择──论鲁迅杂文文体精神》龙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杂文是一种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创新文体。鲁迅杂文研究和鲁迅的其它门类的研究相比又是一个薄弱环节,而且很难出现出类拔萃的新拓展和新突破。李德尧先生经多...  相似文献   

20.
张资平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曾经长期被现代文学界称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实,这并不合乎历史事实。沈阳出版的《盛京时报》前此就已发表了穆儒丐的白话长篇小说《女优》、《梅兰芳》、《香粉夜叉》,以及冬斋的白话长篇小说《糊突谈》等。这几部长期被人忽略的作品,其水平绝不在五四以后逐渐成熟的不少白话长篇小说之下。因此,我们虽不敢也无意断言它们才是最早问世的所谓"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但是,这顶"桂冠"也决不该归属于《冲积期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