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公孙龙子》一书的真伪进行考辨,认为今本并不“全真”,也非“全伪”,而是“残真”,其完本应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十四篇。  相似文献   

2.
《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或《八仙出处东游记》,明人吴元泰著。 《东游记》是明代有名的神魔小说之一。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第16篇论及此书:“《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二卷五十六回,题‘兰江吴元泰著’。……书中文言俗语间出,事亦往往不相属,盖杂取民间传说作之。”鲁迅所见的是《四游记》合刊本,他说:“今有《四游记》行于世,其书凡四种,著者三人,不知何人编定,惟观刻本之状,当在明代耳”。按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说,现存最早的《四游记》刊本是嘉庆十六年坊刊《四游传》本,此外是道光十年的《四游全传》本和小蓬莱仙馆《四游合传》本。换句话说,现存的《四游记》本都是清刻本。孙楷第又说道光十年坊刊大型本“似覆明  相似文献   

3.
关于苏州怡园园址,有一种说法是此乃明代尚书吴宽“复园”旧址,据说其旁侧小巷名尚书里也缘于吴宽,因中如今翠竹环绕的“玉延亭”就是“复因”中的旧景。实际上,这一说法和关于“玉延亭”的解读都有讹误——吴宽在今怡园附近没有宅园;其“玉延亭”也不在苏州而是在北京;“玉延”所指也不是“翠竹”而是“山药”。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开场诗说的“西游释厄传”,实际上指《西游记》本身。把它视为《西游记》早期的某部版本,并以朱本和所谓大略堂本作为今所知、见的实例,既无确凿根据,亦不完全切合。正如孙楷第所说:今难质言,不足为据;若据以推断《西游记》版本问题,就更不可靠。  相似文献   

5.
一个有关牡丹亭传奇的话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湯显祖撰《牡丹亭》,前人多未詳其所本。近譚正璧先生在《传奇<牡丹亭>和話本<杜丽娘記>》一文中,會提出“《牡丹亭》也有蓝本,和其他三剧一样,它的本事內容也不是湯显祖的創作”的論点。并认为湯氏《牡丹亭题辞》中所謂的“传杜太守事者”,“乃是指另外有人写文章(也許是口头)传說杜太守的故事,决非湯氏自己在《牡丹亭》传奇中传杜太守的事,而且这传說必还产生在《牡丹亭》之先。……”譚先生在文中还提及孙楷第先生的《日本东京所見小說书目》。查孙先生《书目》卷六附录“通俗类书”中,曾著录:《燕居笔記》两种:一种是明季刊本(即何大掄本),在卷九下栏有《杜丽娘慕色还魂》一目;另一种是清  相似文献   

6.
“母猴”辨     
《辞书研究》1982年第3期所载冯英子同志《不要泥古》一文,在谈到“玃”字的释义时说: 按《辞源》的说法,是“大猴也”,按照《辞海>的说法,是“大母猴也”。究竟是“大猴”还是:“大母猴”?《吕氏春秋>说:“玃似母猴”,既然是“似”,可见并不是“是”。是否母猴,在疑似之间。查《唐宋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中说:“见大白  相似文献   

7.
《海潮音》传奇,明末清初“苏州派”重要戏曲家张大复所作,今有《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影印“程氏玉霜簃藏旧抄行本”行世。庄一拂先生《古典戏曲存目汇考》①中“《海潮音》条”云:“《今乐考证》著录。抄本,《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新传奇品》、《曲考》、《曲海目》、《曲录》并见著录。凡二卷二十八出。演观世音事。据《香山宝卷观音大士修道因缘》敷衍,与阙名《香山记》传奇,大略相同”。近日偶读  相似文献   

8.
一、名称和渊源“传奇”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戏剧体裁之一。“传”读作chuan,与“宣传”的“传”同音,而与“史传”、“传记”之“传”(读作zhuan)不同。其实“传奇”这个名称,在文学史上不一定都是指戏剧,如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就是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这一名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明清传奇”是指明清两代的长篇戏剧剧本。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简要地作了说明:“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所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言,此传奇之第一义也。至宋则以诸宫调为传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第600页“女仙外史”条载:“《女仙外史》清代长篇小说。作者吕兆,字文熊,号逸日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中作者“吕兆”应为“吕熊”;“字文熊”应为“字文兆”;“号逸日叟”应为“号逸田叟”。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女仙外史”条载,《女仙外史》为“清吕熊撰,署‘古稀逸田叟’,熊字文兆,《在园杂志》云吴人。”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1985年10月版第1387页“吕熊”条:“吕熊字  相似文献   

10.
在唐代传奇小说中,李公佐的《谢小娥传》算不得名篇。但就《二拍》的“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对《谢小娥传》的继承,说明它并非绝无历史影响。即便不是如此,作为一篇传世之作,也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谨以一得之愚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从郭店简本《老子》看“绝仁弃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发现的竹简《老子》甲本中 ,有“绝为弃作”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老子》原本的说法 ,今本《老子》的“绝仁弃义”是后来的改动。但本文认为这并不是今本的改动 ,而是简本《老子》对原本《老子》的重大改动  相似文献   

12.
一代巨擘陆九渊故里何处?有的说是青田桥(今桥上村),有的说是陆坊村,莫衷一是。1992年出版的《金溪县志》第45页载:“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是该乡青田(今陆访)村人。”而第493页则载:“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因其讲学于贵溪象山,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陆坊乡青田村人。”若陆坊村就是青田村,那么以上观点是同时成立的,而事实上,陆坊村与青田村相隔十里之遥!孰是孰非,很有弄个水落石出的必要。陆氏《年谱》载:“(希声)次子崇生德迁,五代末避地于抚州金溪,解囊中资装,置田治生,货高间里。为金溪陆氏之…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传奇之中,《柳毅传》是一篇佳作,胡应麟说:“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撰述浓至,有范晔、李延寿之所不及.”对于《柳毅传》的艺术价值给予相当高的评价.《柳毅传》在当时流传甚广,查《太平广记》,我们可以知道,在唐代传奇中就曾两次提及柳毅传书之事.《太平广记》卷三—一“神类”《萧旷》叙及“太和处士萧旷”,夜遇神女织绡娘子,“旷因语织绡曰:近日人世或传柳毅灵姻之事,有之乎?女曰:十得其四五尔,余皆饰词,不可惑也.”另外,《太平广记》卷四九二《灵应传》中则借神女九娘子之口,叙述《柳毅传》的主要情节:“泾阳君与洞庭外祖世为姻戚,后以琴瑟不调,弃掷少妇,遭钱塘之一怒,伤生害稼,环  相似文献   

14.
钱易的《南部新书》云:“长安举子,自六月以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夏课’。”其所谓静坊庙院,除了环境幽静的佛教寺院外,还当包括同样环境的道教宫观在内,唐人小说于此即有反映。如,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王鳞》云:“进士王璘,大中己卯岁游边回京师。既至之日,属宣皇升遐,人心震扰。才入金光门,投诸逆旅,皆已扃镝。遂入丰邑坊,诣景云观。僦一独院。月租五百文,即税辔秣驷焉。”又如,裴鉶《传奇·许楱岩》亦云:“许楱岩,歧阳人也。举进士,习业于昊天观。每晨夕必瞻仰真像,…  相似文献   

15.
张教诚 《社区》2009,(14):13-13
反复阅读马未都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和谢德明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并非马扎,而是井栏》两文(两文先后刊载《书摘》2008年第6期和第8期),发现两位先生的立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床”在户外,而不在室内;李白一上场就望月思乡.而不是一觉醒来,看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后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16.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17.
《南柯太守传》是唐人传奇中的佼佼者,又是产生得较早的“传”类作品,因此对它的研究无疑是唐代文学研究中较重要的课题之一。1984年第1期《文学遗产》所载路工先生《<南柯>与<南柯太守传>》一文(以下简称路文),对《南柯太守传》的题材来源提出了新解,认为它是以“六朝志怪小说《灵怪集》中一篇《南柯》”为底本敷演而成的,并以此作为鲁迅先生所言“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的证明。此外,路文还涉及了《南柯太守传》的主题思想等问题。本文拟对路文的发现和论断提出不同看法,同时对《南柯太守传》的主题思想作一番探讨研究。笔者学识谫陋,谨以此就教于路工先生及读者诸君。  相似文献   

18.
《匡庐图》的山形地貌和南方庐山不符,而与太行山的山形地貌吻合,确切地说,就是荆浩隐居的太行山洪谷的山水风光;“匡庐”是荆浩的斋号,有匡复唐朝、匡正社会之意,它与庐山别名“匡庐”只是巧合,内容上风马牛不相及;《匡庐图》不是一幅单纯表现自然的山水画,而是一幅文人书斋山水,书斋是作品的关键所在,它是继王维《辋川图》和卢鸿《草堂十志图》之后的第三幅文人书斋山水,同时也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人书斋山水;《匡庐图》并不是后人伪作,而是唐末后梁画家荆浩的真迹。  相似文献   

19.
前代学者对《毛传》释义条例的探求,做过大量工作,他们的阐发非常赡富。我在这方面也想作些努力,平时温寻经传疏注,发现有些类例好象前人还未谈及,就把它记录下来,辑成下面几条。现不揣冒昧,献给海内贤达,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传》文单字不是释《经》文单字,而是两字连读以释《经》意《大雅·绵》:“捄之陑陑”,《传》:“捄虆也。”捄,捄为捊,虆为器名。《传》不是释捄为虆,而是捄虆连读,即《笺》所申说的“捊聚壤土盛之以虆。”《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传》:“会甲也。”孙毓误读作“会,甲也”,并以此讥弹毛不应以“甲”释“会”。实则《传》是会甲连读,补出“会”的宾语。孔颖达了解  相似文献   

20.
前代学者对《毛传》释义条例的探求,做过大量工作,他们的阐发非常赡富。我在这方面也想作些努力,平时温寻经传疏注,发现有些类例好象前人还未谈及,就把它记录下来,辑成下面几条。现不揣冒昧,献给海内贤达,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传》文单字不是释《经》文单字,而是两字连读以释《经》意《大雅·绵》;“捄之陑陑”,《传》:“捄(?)也。”按,捄为捊,(?)为器名。《传》不是释捄为(?),而是捄(?)连读,即《笺》所申说的“捊聚壤土盛之以(?)。”《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传》:“会甲也。”孙毓误读作“会,甲也”,并以此讥弹毛不应以“甲”释“会”。实则《传》是会甲连读,补出“会”的宾语。孔颖达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