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在现代科学中,由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引发的哲学争论最为激烈,直到今天仍没有迹象表明这场争论会在近期内结束.2.哲学界大多数人都把这场争论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有人认为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是唯心主义的,比如金观涛、何祚庥都认为量子力学否定了客观实在性.金氏赞同唯心主义的立场,何氏批判之.也有人说哥本哈根派的诠释是唯物主义的.之所以会出现“见仁见智”的局面,一方面与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诠释过于深奥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不同的争论者各自戴着不同的“眼镜”——唯物论的、唯心论的、机械论的、辩证论的等等.我认为这场争论的实质并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而是辩证法与形成上学之争.因此,我们不仅应当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去评价量子力学,还应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研究它的思维方法.很多对于量子力学的哲学误解,都源于忽视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只要我们比较一下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在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就会明白玻尔等人的诠释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蕴含着深刻辩证法思想的唯物主义.罗森菲尔德称赞玻尔是辩证法的大师,是实情而非溢美词.范岱年教授曾撰文列举大量材料证明玻尔是唯物主义者.本文通过与经典力学对比着重介绍量了力学思维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们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有过多次大的争论,这些争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对建国以来历次争论的反思、总结,形成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争论”与“不争论”的辩证思想。一、通过“争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0年前神州大地发生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大争论、大讨论,这就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和讨论。这场争论和讨论形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争论和讨论中,邓小平以无产阶级的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粉碎“四人邦”以后,我党在指导思想上面临的重大…  相似文献   

3.
量子力学自诞生到现在,从物理学领域到哲学领域不同见解的争论一直在持续。这场争论是空前激烈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与哲学的发展。量子力学的观测问题从来就是争论的焦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撰文认为,量子力学发现了微观物质世界的特殊规律,微观客体不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并由于量子效应的存在,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还把这一结论推广到宏观物质领域,总结出了“唯物主义被证伪了”的结论,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了与辩证唯物主义不同的回答。我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并不矛盾,它们是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4.
同玻尔的争论表现了爱因斯坦对物理学中传统审美观的坚持中年以后,爱因斯坦在从事统一场论研究的同时,与N·玻尔等人就量子力学展开了争论。这是关于物理学专门问题的争论,但实质是世界观性的。爱因斯坦甚至在量子力学取得明显胜利的事实面前毫不退缩,反映出经典物理学中一种直觉式的、美学性的传统对他的影响是多么深刻。  相似文献   

5.
制度与国家: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政治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戴维·伊斯顿提出“后行为主义革命”的口号下,政治学界又掀起了一场关于政治学应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的争论。虽然这场争论没有也不可能有最后的结果,但是,在这场争论中,制度和国家这一曾经一度远离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主流的分析对象,却再一次地进入学术的视域。...  相似文献   

6.
一、分歧在哪里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哲学界展开了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从一开始就有陈伯达和康生插手,他们无中生有,谣言惑众,逐渐把这场学术争论变成了一场政治迫害。粉碎“四人帮”之后,杨献珍同志才有机会发表文章,进行答辩,直接阐述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了解争论双方分歧的焦点和实质,无疑有极大的帮助。分歧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7.
量子力学的建立严重地冲击了经典实在观,也给人们如何理解实在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关于量子理论实在性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面对现代自然科学的新特征,要求从哲学上建立更加接近自然界本身的实在观。用属性的相对性代替属性的不变性,用非定域性取代定域性,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实在层次做新的划分。量子力学并没有否定客观实在,而是赋予实在以新的特征。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及EPR论战得到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两个基本的信念一直是科学家们从事研究活动的内在动力:1、外部世界以其固有的规律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科学的目的正在于如实地描述这个世界;2、事物的产生总是有确定原因的,科学理论就在于追寻自然事物所服从的因果律,以便对自然过程作充分解释和精确预测。上述两个基本信念由于科学家们在宏观领域内创造的伟大奇迹而受到鼓舞。然而,量子力学的出现却颠覆了这两个信念,它公然宣称:一个微观事件的发生直接依赖于我们对它的观测,而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解释和预测仅限于概率性。量子力学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应用层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量子力学对亚原子世界的解释是最终的吗?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率先对此表示质疑,从而在他与量子物理学家之间引爆了一场著名的争论。这场争论的哲学意义甚至超过了其物理学意义,值得今天的人们继续回味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新左派理论家在新左派运动形成之初开展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争论。这场争论主要涉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涵、斯大林主义的人道主义危机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问题。此次争论促进了新左派运动内部的理论革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推动了英国新左派运动和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就其实质而言,这场争论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在英国进行本土化的一次尝试,它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解偏差。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在本世纪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和玻尔(1885——1962)之间关于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争论,是纯科学性质的争论,往往忽视,甚至否定它的哲学内容。过去,在“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也有人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把他们之间的争论斥之为“唯心论的经验论和唯心论的先验论在互相攻讦”(《自然辩证法杂志》1974年第3期),把现代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和它的哲学概括,完全对立起来。因此,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这场科学论战的历史经验,探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同哲学的关系,为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这是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应当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仅就爱因斯坦和玻尔三次论战的科学内容,探讨他们的哲学倾向,抛砖引玉,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1.
关于怎样利用经济发展来促进政治文明这一问题,在17至18世纪的西方社会曾引起过一场关于经济利益的政治争论,这场争论以孟德斯鸠的凭借经济利益来制衡执政者的欲望从而构建理想政体为开端,至亚当.斯密模糊了个人利益、执政者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界限而结束。  相似文献   

12.
普兰查斯和密里本德之间关于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争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次重要争论。争论的缘由不在于是否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现象为研究对象,而在于理论研究方式的迥异。然而这场争论的理论价值却远远超出问题本身,因为它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主题,改变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自从“哲学研究”等报刊开展了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以来,由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关系着哲学上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东哲学界的重视,许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已经写出文章或酝酿参加这场争论。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问题的讨论,本刊编辑部于本月六日邀请了有关单位的代表举行座谈会,讨论了如何推动本省哲学工作者参加这场争论的问题。到会的有广州市各个高等学校哲学教研组的代表、省市委党校和省政法干校哲学教研室的代表、湖北大学广州函授站和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哲学研究室的代表等三十多人。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关于"中国是否是一个阶级社会"这一问题的分歧和争论表明"中国社会"以及关于中国的种种故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人们用这样或那样的话语建构出来的,并不存在着完全独立或脱离于人们话语系统的纯粹客观自存的"中国社会".并且,在关于中国社会的研究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分歧和争论都属于这种话语系统之间的争论,但却被人当作了对于相关实在的争论来看待.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理论界就公有制经济中短缺(总量失衡)的成因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并形成了关于短缺成因的需求决定论和供给决定论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这场争论表面上是“短缺归因”在观点上的分歧,实质上却反映了理论界对公有制经济的宏观分析框架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认识上的巨大偏差。因此,本文试图从分析这场争论入手,就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中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供求的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自量子力学建立之后,在科学家和哲学家之间就围绕着量子力学的哲学认识论的诠释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认为,量子力学把“观察者”引入了微观认识过程,导致了量子认识的主客体不可分,从而在量子力学的认识对象和结果中把“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不可剔除地包括在内,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动摇,认识的主体性成为科学认识的本质特征。在国外,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就曾认为,量子力学使我们不断地想  相似文献   

17.
“量子力学对微观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这是量子力学创立初期,在创始人之间激烈争论的问题,直到今天这一争论仍在继续。可见,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深入探讨并正确回答这一问题,不仅对量子力学本身的完善,而且对人类整个科学发展都将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四十年前,玻尔在与爱因斯坦的论战中曾经说过:“按照我的意见,要论证一种逻辑上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前后,我国学界发生了关于"美的规律"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为美的规律究竟是客体的规律还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规律.本文认为,关于美的规律的争论在语义上进一步辨析了马克思说法的含义,但对美的规律的讨论还应该考虑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以及实践概念本身对美学研究的适用范围.这场论争本身暴露了我国美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分期问题的论战,是三十年代初期由现实政治斗争直接引发的一场思想理论大论战,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派别,几乎都卷入了这场争论。这场论战同国共之间斗争以及同中共与托陈取消派斗争的关系,有人已作专文评述。但是,有一个问题以往多被忽略,这就是,通过这场思想论战,国民党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1、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关系及二者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长期争论而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这一问题随着本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而凸显出来。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之后,科学家和哲学家之间就围绕科学认识的性质和特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物理学把认识主体引入了微观认识过程,科学认识对象、过程和结果中不可剔除地包含着认识主体的主体性,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