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启超宪政思想之"变"主要表现在他对近代中国宪政模式的选择和设计上,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立宪,这反映了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理性思考 ;"变"的背后 ,"不变"的是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和坚持民主宪政、坚持渐进改良道路、坚持国民性改造的一贯主张."变"与"不变", 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为我们今天的宪政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2.
晚年丁玲肯定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启蒙价值,鼓吹文学的"真实性"和"批判性"原则,导致了对杂文创作的重视.在内容层面上,其杂文创作以"反封建"为其思想线索,以社会问题和文艺界问题为言说重点,大胆揭发问题、针砭时弊;在形式层面上,则通过采用"谈话"式的自然语调和"谈话"式的直白语言,自觉追求"劲捷直白"的风格,较好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晚年丁玲的杂文创作继承"五四"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传统,表现出了直面现实、干预现实的"韦护精神".  相似文献   

3.
清末到"五四"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不少学者从多种角度描述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和特征,但对推动转型的动因没有给予充分观照.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国民性改造对文学格局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中的"新民"小说到"人的文学"的演变,带来了域外小说从题材到形式的变化,最终推动了中国文学格局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康德以其"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振聋发聩的观点发起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的走向。这场革命基于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困境,在力图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冲突的基础上将它们加以调和,建立了以"对象依照知识"为基本思路的主体性哲学。这场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在本体论领域发现了"对象"世界的存在;第二,在认识论方面发现和确立了主体能动性原则;第三,在哲学史上实现了哲学研究思路的转向。当然,囿于时代背景,这一革命仍是不彻底的,仍存在诸如知识的先天性问题、"物自体"不可知问题、现象与本体相分离问题、忽视客体性原则问题等缺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康德发起这场革命的原因、知识背景、意义以及局限性重新进行了思考与定位,以期为深入理解康德的思想提供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但"三农"问题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积极性上.主要从制度的视角剖析了"三农"问题解决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性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民间铸造的非法铜钱,"私钱"在明代前期影响不大,至中叶后则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私钱"的特点在于种类多、质量差、价值低.明低私铸、私贩铜钱以谋利的人很多,人们对"私钱"的态度也与今人不同.明朝为禁止"私钱"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由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原因,这些措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严酷的国际竞争局势,战国策派学人提出了其改造国民性思想:把官僚化、文人化、乡愿化、阿Q化的“柔道的人格型”改造为具有柯伯尼宇宙观、战士式人生观、“忠为第一”、文武并重的“刚道的人格型”。战国策派还试图往文学艺术中灌注“悲剧精神”和“民族意识”来促进国民性的改造。战国策派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重庆抗战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8.
"国民性神话"的神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民性的神话>一文存在的理论困境在于:刘禾在运用后殖民主义的反本质主义理论来批判"国民性"话语的本质主义时,自己也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本质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思想不乏一定的深刻性:语言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意义与程度上塑造经验乃至现实世界,但是把这一点推到极点就会十分荒谬.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的本体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旷三平 《学术研究》2005,46(4):63-69
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旧形而上学在"知性制式"、"先验预设"、"学理至上"三原则混成的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中构筑了它的"理性存在论".它在后来必然要遭遇到的整体"断裂"之前,曾发生过"内部的颠覆和造反".但是,只有马克思才真正克服和超越了传统的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走出了形而上学的"怪影",并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唯物史观的方法以及"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三维视界融合"的全新思维方式,实现了"理性存在"向"社会存在"的本体转换,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树立起"社会存在论"的理论丰碑,为存在论在哲学上的历史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10.
晚清至"五四"新文学对"中国形象"的重塑,寄寓了现代中国人对建构与现代文明相吻合的新的民族国家的激情、想象、企盼和忧思,传达出近代中国在驶入现代化发展轨道之后,渴望摆脱贫困,迈入富裕、富强、自由、先进的民族之林的心理欲求与"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魂灵"的思想文化诉求.特别是"五四"新文学对"中国形象"的重塑历程,既不像晚清那样热情冲动,也不像民国初期那样忧伤哀婉,而是试图在更为广阔的现代性视野中,获得对如何重塑"中国形象"现代性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衍生与发展:"辩诉协商" 在德国——一种"演进式"制度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简易化程序,辩诉协商源自于美国,但在德国却有其自有的衍生理路。面对案件负担与司法讼累,德国刑事程序并未直接移植辩诉协商制度,而是先行构建出与职权主义诉讼传统相契合的简易审判、刑事处罚令以及暂缓起诉等简易化程序,遵循一种"演进式"的制度进路,在固有的制度框架中通过强调内在资源的能动作用而衍生出辩诉协商制度。"演进式"制度进路注重制度语境和制度传统,主张程序改良的策略,是一种实践理性,强调社会和制度需求,在制度转型的结果上强调本国特色。在我国当前司法制度改革中移植话语较为盛行的情况下,"演进式"制度进路的功效具有补充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国民性之"在"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国民性研究的根本缺陷,是缺失对国民性之“在”的形而上追问。国民性之“在”是本体论问题,它关注国民性的存在一般,而不是某种特殊的国民性之有无。这个问题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其一,国民性是否存在?其二,如何确证国民性的存在?国民性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存在方式,它表征着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客观性和特殊性,就是国民性之“在”的本体根据。国民性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或者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而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正是民族文化特殊性的人格表征,赋予了国民性以普遍性的规定。国民性(或民族性),是由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在共同创造民族文化中被一同创造出来的,是世代积淀和不断内化、传承、嬗变的产物。因此,国民性不是类概念,而是集合概念;不是量的概念,而是质的概念,尽管它通常总是与多数人联系在一起。决定一种人格是否代表国民性,从根本上讲,不取决于它被多少人拥有,而取决于这种人格能否满足既定文化对人的内在要求,取决于这种人格是否表征了文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国家提出建设"五有"社会的观点出发,探索了当今城市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的"五宜"城市社会发展愿景,指出了着力提升城市居住品质、科教文化内涵、商务环境、旅游设施、健康医疗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理念.并从具体方向上论述了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五宜之城"的主要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4.
韦有多 《学术论坛》2006,2(1):13-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应代表"谁"、代表"什么"以及"怎样"代表等问题,也就进一步回答了共产党人为"谁"活着、为"什么"活着以及"怎样"活着等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对大学生具有"三观"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姚礼明 《学术界》2007,(1):39-48
中国的"封建"与西欧的"feudalism"在各自母体的政治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实际上,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封建"与西欧的"feudalism"毫无瓜葛,都是各自独立产生和发展的,尽管中国的"封建"比西欧的"feudalism"早了两千多年.随着西学东渐和全球化的展开,这两股原本互不相干的潮流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却汇集起来,对中国最近的百年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上述状况进行了系统疏理,并在文末提出了翻译中的语义失落问题,或许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终极关怀问题上,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在终极关怀的依据方面,马克思以"内在于个人的实践整体结构"超越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整体凭借";在终极关怀的主体观上,马克思以"现实个人本身"取代了黑格尔的"源于绝对精神的人类集体";在终极关怀的实现问题上,马克思以"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否定了黑格尔的"个人对国家的无条件服从".究其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立足于"人类解放"的思维路向,确实在质底上胜过了黑格尔"国家整体主义"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17.
蔡娟 《阴山学刊》2006,19(3):98-102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狂飙式推进,反全球化运动也如影随形并呈燎原之势.反全球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社会主义队伍,积聚了社会主义因素,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条件.反全球化运动的趋势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全球化替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可能性,昭示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葡萄牙小国寡民,无力征服外国广大领土,只能在海洋上挖取小块土地,建立海军基地和贸易商站.1557年,葡萄牙正式盘踞我国澳门,在加紧侵权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澳门文化的侵蚀,面对根深叶茂的中国儒家文化,他们采取了"费边"式的战略攻势.但这一战略攻势不仅没有达到他们所觊觎的目的,而且还给他们留下了永远磨不灭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用矛盾论思想解读、研究"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面理解"三农"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寻求"三农"问题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对于研究我国"三农"问题具有方法论意义;深刻把握我国"三农"问题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正确判断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三农"问题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关系"式利益联结及其政治影响分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与社会场域中,"关系"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际互动模式,衍生出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式利益联结.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关系"式利益联结对政治领域仍有较大侵蚀.编织、维持与公权力掌握者之间的私人性关系成为社会主体争取利益的便捷途径,其中不少商企群体借用"关系"资源与权力掌握者之间建立了亲缘式、熟人式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通道."关系"式利益联结运行中的特殊主义、隐蔽性、非规则性等特征对现实政治带来消极影响,需根据其具体的发生领域和影响范围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