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司法审判中的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维护法律的权威 ,保障人们的合理预期 ,必须关注法律与社会秩序、法律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历史、社会习俗和时代精神在司法审判中的地位 ,必须强调司法审判中法律的稳定性、法律的社会性、法律的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等 ,用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共同完成司法审判的论证任务 ,有助于获得公正的司法审判  相似文献   

2.
政党法治:一种新型的政党文明形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韶兴  张垚 《文史哲》2005,4(1):142-148
政党法治属于政党文明范畴 ,是政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当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政党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政党法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它包含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等丰富的制度意蕴 ,融会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依法执政等诸多价值目标 ,涵盖政党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等全部政党生活 ,贯穿政党自身事务管理和领导 -执政的整个政党行为的全过程。政党主张与国家意志相一致、政党法律与国家法律相协调是政党法治实行的前提条件 ;阶级性和工具性相统一是政党法治特性的基本内容 ;实体价值和形式价值相统一是政党法治价值的基本形式。政党法治既是一种新型的政党文明形态 ,也是这种文明形态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是指将前者融入后者的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各环节,既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与相得益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法律制度间的"共生"渊源、"共时"机缘以及"互补"效应,共生理论、共时性理论以及法律与道德互补关系理论均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既需从立法技术与立法限度两方面进行方法规制,也需从概括性融入立法目的、耦合性融入法律原则与转化性融入法律规则三个层面进行立法探索,希冀丰富与发展环境法治的内容以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4):177-183
司法话语权是针对法院司法审判的过程中各主体所拥有的言说行为权。司法话语权是类似于"法权"的权利与权力的统一体。当前我国司法话语权的语境还有不完善之处,法律适用受到来自内外非法律因素的诸多牵制,司法的法律属性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目标下,必须基于交往理性建构政治合法性与法律合法性两者之间互为主体性的良性互动,健全司法话语权的法律保障机制、表达保障机制、参与保障机制、协商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法律渊源是司法裁判过程中裁判依据的来源,包括效力渊源与认知渊源两种类型。它们在法律论证活动中扮演着权威理由的角色,从而使之有别于纯粹的道德论证。法律论证是提供理由来证成裁判结论的活动,以追求依法裁判(法的安定性)与个案正义(实质正确性)为目标,事实上是作为规则之治和理由之治的法治在司法裁判领域的要求。法律渊源的法治意义,一方面体现了从规则之治内部解决法律(裁判依据)的效力闭合性与内容开放性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体现了赋予规则之治相对于理由之治的通常优先性。法治首先就意味着基于来源之实在法的统治。  相似文献   

6.
喻福东  彭翔 《云梦学刊》2011,32(1):73-78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恤刑、慎刑和恤狱的司法原则彰显了人性化的因素和理念.古代人性化司法理念的变迁历经了萌芽、发展和近代转型三个阶段,其渐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动因。人性化的司法理念体现了古代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人权的保护,促进了古代司法的文明与进步,它为现代司法人性化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价值取向和不可缺失的法律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7.
以审理期限的管理创新 实现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效率是现代诉讼法律价值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它的确立体现和反映了现代诉讼法律在价值目标取向上的多元性 ,对实现现代诉讼法律价值目标体系中公正、安全、效益等要素的价值整合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发展 ,司法机关在更新司法理念、改革司法体制、完善司法运作机制、提高法官素质等方面面临着诸多亟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审判迟延、作风拖拉、效率不高即是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这种“司法不作为”被称作“司法界官僚主义幽灵作祟的一大恶俗”1 ,引起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为关注。因此 ,重新…  相似文献   

8.
对民事审判依据的考察是梳理民事法律渊源、理解司法运行实践的钥匙.将<名公书判清明集>所载民事案件分为财产关系、人身关系、人身和财产纠结关系三类,分别考察天理、国法和人情作为审判依据的适用情况,发现"民事审判主要以情理为依据"的主流观点失于粗疏和片面.在财产关系案件中七成以上的案件都依法审判,在人身和财产纠结案件中法律的适用也比较普遍.在商品经济的促进下,用法律保护私权利更有利于息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民主法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主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法治文明是一个关涉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法律服务等多方面的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文明范式,其中核心应当是立法文明、执法文明和司法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探索法治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法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法、司法、执法、普法和法律服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关怀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加大地方立法力度,增强法律保障措施,加快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改革,积极培育行政执法及司法人员的法治理念,强化和完善行政执法及司法工作的监督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诸多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社会问题的征表,易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民众普遍对弱势群体犯罪的原因表示同情,对弱势群体犯罪的关注已经不限于案件事实及其法律适用,而是基于对现实社会制度的不满。民意对刑事审判施压,客观上影响了刑事审判。对于弱势群体犯罪的审判,牺牲法治、顺应民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有利于化解舆情、缓和矛盾,但从长远来看,对法治社会的构建却是有害的。民意与刑事司法的冲突和磨合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必然面临的问题,孤立地谈司法应摆脱民意的干预没有现实意义,而是应营造合理的环境来实现刑事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法律精神是个体主观的法律意识与客观的法律意志之间高度同一性的状态,它是表征普通民众对法律规范认同的范畴,与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与文化情感紧密相连,因此,法律意识与法律意志之间的张力与共融性的关系必然置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下,方可获得真实性的内涵,也才能彰显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在规制社会秩序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现象,其内涵丰富,具体存在形态和具体运行极其复杂。法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是正义和秩序。正义是人类共有的内在精神,是法的实质价值;秩序则是人类共有的外在需要,是法的形式价值。正义寓于秩序之中,又通过秩序得到了保障。正义和秩序体现了法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法应当是正义和秩序的结合体,法应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必须树立合作协商的美德、保持相对的社会均衡性、发挥教育的先导性;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在于深化法治实践、增强法治主体的高参与度、实现法治根基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的基本价值是实现社会整体利益。这一价值取向是经济法的功能和目标所决定的。是克服市场失灵、民法失灵的要求;是追求公平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对政府失灵也要有所控制,因此,笔者提出要加强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  相似文献   

15.
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和工具的法治,必须是善法之治。《国家赔偿法》作为我国现代社会法治进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制度,必须符合法治原则、宪法精神及国际法准则。然而,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的有关条款之规定却不乏违宪之处。为了保障宪法效力的至高性和权威性,维护我国法制建设的统一和尊严,实现宪政宗旨,充分而全面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推动廉政建设,促进依法治国,《国家赔偿法》的违宪条款应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16.
尹田  税兵 《社会科学》2006,(3):144-148
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就是市场的一体化。中国合同法在这个背景下必须完成与国际的接轨,才能更好地促进交易规则的全球化和经济社会法治观念的全球化。这种接轨的动因可分为:外在动因——发展商品经济的契约制度需求;内在动因——培育市民社会的私法精神需求,技术动因——统一交易规则的制度整合需求。  相似文献   

17.
抑制政府专断的权力,在宪法之下给予个人权利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是法治的核心理念和灵魂。《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成为主流话语背景下出台的,它在追求社会秩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控制警察权力,规范公共权力的合理行使,尊重和保障人权,力图实现维护公共利益与保障人权的平衡,在立法价值上蕴涵着现代法治的精神,体现了对法治国家的追求和维护。  相似文献   

18.
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以来,司法实务界一直致力于准确理解其规定并加以适用。理论界需要正视信用卡产业自身的迅猛、粗放型发展过程中内含的机制性瑕疵和司法实务界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一种简单化处理的倾向。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一些争议性项目需要加以界定、探讨,如“恶意透支与善意透支”、“银行催收要求”、“持卡人认定”等问题,努力达到一种既符合金融信贷业发展规律又与刑法精神相契合的解读,并提出一种民事与刑事法律法规合力互动的“民刑应对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推行的礼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礼治是通过等级礼仪制度、政治运行规范、社会生活原则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礼治秩序是儒家建构理想政治秩序的核心元素,也是儒家治理社会的目标,其内容及合法性思想主要包括:君民有别,等差有序;情欲难免,节欲礼控;礼本法末,德主刑辅;礼乐之统,以乐从仁。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我们面临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挑战,"吸收"、"转化"礼治秩序思想和经验,对当代政治秩序化建构有着举足重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