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疆师范大学2014级预科生为调研对象,从语言使用、语言态度、文字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学生汉语、汉字识读水平较高,但语言环境对语言选择有很大影响。对此,建议高校多开展民汉交流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为样板地,考察了不同性别、年龄的哈萨克族居民对汉语的语言态度及其使用情况,并探讨了语言态度和其它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此研究作为个案分析,总结了哈萨克族在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上的特点,旨在为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制定和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11年至2013年的乌鲁木齐市为背景,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用写实的方法描写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语言生活面貌,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群体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表现,考量民汉双语教育在其社会生活领域潜移默化的作用。调研结果显示,在持续多年的双语学习、双语教育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下,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群体的语言价值取向、语言选择行为、语言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伊宁、哈密、于田、乌鲁木齐等地区多民族语言使用情况问卷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兼通汉语的双语人数在迅速增长,同时呈现出少数民族单语入正向民汉双语入转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的支持、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汉语意识的增强、大众媒介的逐步普及等。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语音语料库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语音语料库的目的在于使濒于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声音永久而系统地保存下来,并能使国内外语言学习、研究者方便地进行大规模语音资料的查询、检索和统计。语料库的特点和作用、工作步骤及建库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汉语或非濒危语言语音数据库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交际日益频繁。人类交际带来语言接触;语言接触加剧了语言竞争,导致语言霸权与语言濒危。语言的本质、社会价值和语言态度促使语言权利的产生,语言权利促使语言维护。国际社会濒危语言维护的措施与经验对中国汉语国际传播及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出发,基于最新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国家通用语言使用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与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显著相关。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和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显著影响其国家认同水平,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越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越经常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其国家认同就会越高。少数民族群体国家通用语言使用对其国家认同的影响在不同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群体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散杂居在乌鲁木齐市的哈萨克族年青人较均匀地分布在市区的各个单位戏片区,自小处于汉、维、哈、蒙等多语环境中,言语中也掺杂着不少汉语或维语语词.特别是一些新近出现的汉语专业术语名称,如"电视、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移动、出租车"等等,更是被大量使用,在这一年龄段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汉哈等语言混用的语言行为.部分年青人用汉语交际的能力比用母语交际的能力强得多,并认为自身的这种语言使用状况很正常.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文化共生、共存、相互影响和制约,语言安全是文化安全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安全之一。当前存在很多与文化安全相关的语言问题,如国家外语能力不强、英语和网络语言冲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语在国际上和信息世界中地位不高、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和地域方言濒危。要解决这些问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科学进行语言规划,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和地域方言,同时进行外语规划,提高国家外语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其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是要将所学的语言知识与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任务型教学法正是以培养语言能力为主线,把语言知识放入实际语言交际中来进行实践的教学法。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模式,设计更具有交际性和真实性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就能使教与学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贵州黔西县五里乡罗家寨布依族是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区的"民汉"双语少数民族,通过对该地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发现,该村布依族虽然从语言行为和语言态度两个维度表现出较强的母语认同感,但由于受汉文化的强势冲击及自身理性开放的语言态度影响,母语认同感呈现隐形代际差异,而汉语认同感体现实用主义倾向,这两方面因素会成为该地布依语传承和使用的潜在危险因素。同时调查发现,文化认同感和地域认同感会影响语言认同感,进而影响语言选择、语言使用及其他语言活动。  相似文献   

12.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老义的语词"革",晋以前不见于汉籍文献,《三国志》始见"老"、"革"连用现象,而今南方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仍广泛使用此词,这一现象启人思考。借助民族史和移民史,结合现代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地调查,发现扬雄《方言》楚地词"革"源自古越语,随着古越族的变迁,保留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中。这一古越语词汉代通行于南楚江湘一带,为楚方言所吸收,后与"老"连言,进入汉籍文献,留存于现代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方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语方言是国家语言资源之一,还将长期存在 我国的语言资源中,就书面语说,最大规模的是古代和现代的汉语通语;就口头语说,有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和普通话.据2004年12月26日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是53%,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汉语和少数民族语之间,少数民族语和少数民族语之间,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在词汇层面除了借贷和底层化之外,尚有一种方式,即在词汇的较深层面上趋同而在语音层面仍用本民族固有的成分。发生这种影响时,语言间地域上的相同或邻接似乎是一个重要条件,语言影响的方向也并不限于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有时源流关系颇难辨认。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着区域文化,其生成土壤也是回溯历史的另一侧面。同时,我国民族构成的多样性,奠定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成的复杂样本。可以说,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不但保护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而且有助于广大少数民族成员的语言表达权利。因此,在民族语言学研究的宏观视界内,要重新检视少数民族的语言价值,发掘少数民族语言的生成环境,型塑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文化平衡。在语言结构与认知机制上,要注重民族语言的发音结构,厘清民族语言词汇的生成机制,勾勒少数民族语言的语群分蘖。回归拯救我国民族语言文化遗产的使命,创新民族语言的原生态结构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是多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翼。本文从汉语言形式与母语文化精神、语言与存在的矛盾,以及文化潜对话所揭示的语言压力等几个方面,分析以彝族诗人罗庆春的《阿库乌雾诗歌选》为代表的汉语诗创作所传达出的文化诉求,提示人们注意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语言习得策略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作定量分析,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语言习得策略使用有:反复记忆策略与死记硬背策略使用太多,而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和联想记忆策略则使用太少;在接受性语言技能习得中,喜欢精读、精听英语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而不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和听力训练等。认识和改进这些策略可对中国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语言习得与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8.
新疆汉语方言的“把”字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汉语方言“把”字句的一大特点是“把”字句的泛用。这种泛用一方面是指新疆汉语方言“把”字句的使用超越了普通话“把”字句使用的条件范围,另一方面是指就某些句式来说使用频率高出了普通话的使用频率。这种泛用的原因之一是少数民族语言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语言资源丰富.靖西市是广西壮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县级市.靖西人大多为"壮语/汉语"双语使用者,从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可知,在靖西,普通话和壮语使用功能互补、和谐发展,人们对汉语社会地位、使用功能和发展前景态度积极,对壮语的使用功能及社会地位态度则次之.青年一代对壮语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壮语的代际传...  相似文献   

20.
浅析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迁移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了语言迁移在第三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希望从中得到一点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