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工业文明逐渐登上其发展的顶峰,人类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不得不反思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人类开始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首要位置加以关注,一种全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超越的文明形态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即生态文明。”这是秦书生教授最新力作《生态文明论》的开篇话。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写入了党章的修正案,这使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更加完善与合理,对于人民福祉和民族复兴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十八大开幕前夕,叶峻教授及时推出了他的新著《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2012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社态与协同》).此书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许多创新的思路与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4.
经过数百年的孕育,生态学这门科学到本世纪初终于诞生了。它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是,在今天它却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内容极为丰富的,为政府、社会、学术界普遍重视的重要的研究领域。 早在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埃尔斯特·赫克尔(Ernst Haeckel)(1834—1911年)曾把Oikos和Logos这两个希腊合并在一起,组成“Oekologie”这个词,创用了“生态学”这个术语。Oikos英语为“habitation”即居处住所之意;Logos英语为“discouTse”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到何等程度,人类自身永远只能是大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在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的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建立起和谐的人类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它反映了人民的心愿,指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它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叉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语言生态变异和生态文明建设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紧密相连,人口的异动、语言与语言关系的变化、语言的功能定位发生改变以及语言使用中的各种复杂因素都会引起语言生态变异.正确地把握语言生态变异的走向,形成和谐的语言生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摘要]生态文明是生态的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模式),更是文明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改善生态环境。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之一,同时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过程。建设生态文明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基础,对建设好生态文明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史研究日趋活跃 ,已俨然成为“历史研究的皇后” ,硕果累累 ,成就卓然。行龙先生主编的《近代山西社会研究》 ,2 0 0 2年 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锦上添花 ,这是值得庆贺的。《近代山西社会研究》内容涉及“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刍论———兼论地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近代人口问题初探”、“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明清以来洪洞水案与乡村社会”、“山西‘丁戊奇荒’的社会史析论”、“近代山西集市数量、分布及其变迁”、“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出发,论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必然性,阐明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福建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适应生态文明的要求,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易经》的天人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天人观系统,确立了天地人“三才”的整体论构成,贯穿了“法天用天”的逻辑归纳体系,强调“生生不息”的生态思想观念。《易经》的天人观可以帮助我们宏观上审视如何走中国式的生态文明之路。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观、树立生态整体观思想、建设生态人文观等方面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列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智奎撰著的《精神文明建设论》一书,已于2003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全书31万字。这部著作是"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论丛》中的一部。  相似文献   

13.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展开研究,并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学者们主要从形成背景、理论来源、主要内容、显著特点、价值意义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对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存在诸如有“热度”缺深度,重理论轻实践,有局部少整体,重个案轻比较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暴露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同时也为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参考和向导.  相似文献   

15.
资源危机业已成为全球和中国社会本身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建立生态文明不仅是应对全球性资源危机的一剂良方,也是中国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资源危机作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当今中国社会应通过技术创新、加大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建立更完整的法规体系和增强国人意识等方法努力把生态文明发展成为更成熟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论文明的发展趋势——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属于地球共同体的人类文明走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又演绎出今天的现代全球文明。现代文明的缺陷引起地球共同体终结的危机。因此人类文明需要进入新的发展过程,而走向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这需要克服实证科学语言所具有的单一性,以东方占优势的类比思维来弥补西方实证科学逻辑思维的不足。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有着相互的关联。西方的逻辑、东方的关联和类比,都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必须。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或试验区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具有先行先试立法的性质,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2015年立法法修改,设区市获得立法权,使这一任务更具可行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是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小宪法”,条文宜粗不宜细,在其制定过程中应对生态文明概念有全面把握,注意与环境保护立法的区分。其框架体系应包括总则、生态规划、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制度建设与保障和法律责任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力图克服工业文明祸害自然的弊端,其社会目的不仅致力于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且致力于维护人与地球生态系统的积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目的的统一性赋予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这个古老的课题以崭新的涵义,需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立足地方、着眼全球,在时空维度上超越个体、集团和时代的局限性,在历史的视野中形成全球性思维的整体观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政府、企业、公众应当面向未来,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生态社会责任,履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应有职责。  相似文献   

19.
从属于地球共同体的人类文明走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又演绎出今天的现代全球文明。现代文明的缺陷引起地球共同体终结的危机。因此人类文明需要进入新的发展过程,而走向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这需要克服实证科学语言所具有的单一性,以东方占优势的类比思维来弥补西方实证科学逻辑思维的不足。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有着相互的关联。西方的逻辑、东方的关联和类比,都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必须。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乡村.对于城市而言,关键是"生态建筑"或"自然建筑".这不仅需要节约能源,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产业,尽量减少对石油工业的依赖,如开发太阳能和畜力的使用,而且借助合理的城市建筑布局,缓解交通压力,以节约耕地占用和能源,保护环境.对于乡村来说,要发展"生态农业".中国不必走"工业化农业"的道路,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实施"可持续农耕法",相信和依靠具有熟练技能的农民,切实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表彰、奖励农村劳动力,以减缓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然而,任何国家实现生态文明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一是文化的或精神的需求;二是关注全民福祉;三是适度人口.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的理论旨趣必须转向,即从"金钱增长的衡量标准"转变为"可持续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