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对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区域物流和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系数,利用线性加权法测算地区综合发展水平值,运用耦合模型分析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和地区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差别,再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从长三角总体和分区域视角出发,物流与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都呈现上升趋势且都由不协调转变成协调发展的状态,但存在地区差异,江苏省的耦合协调度最高。长三角区域整体物流和经济处于较高的关联状态,分指标来看物流就业增长率与经济的关联程度最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物流的关联程度最高。从物流发展与经济运行两个视角出发,对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到地方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均强调了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如何耦合协调值得深入研究。基于文献研究与数据可获取性确立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系统间耦合协调模型,结合灰色关联理论对15个副省级城市2016—2019年三系统和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各区域影响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键指标等问题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副省级城市系统间耦合度均较高,系统间存在较强关联,且低耦合度等级城市正逐步追赶,但城市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城市面临进一步失调风险。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副省级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子系统指标与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关联较强,各区域强灰色关联度重合指标偏向协调、绿色、共享等方面。据此建议兼顾三系统自身综合实力提升,因地制宜缩小区域耦合协调发展差距,同时发挥各经济圈合作优势,实现要素协同共享。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下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首先从省域研究尺度对2005—2014年的湖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及二者协调度进行评价,利用GM(1,1)模型进行趋势预测,结果显示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生态环境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二者协调度实现了稳定持续提高.从2015年开始,未来5年,湖南省生态经济协调度发展态势良好,将在"十三五"末步入高度协调发展阶段.在市域研究尺度,对2013年湖南省14市、州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维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市、州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新常态下,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城市群经济圈带动区域发展,促进湖南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应是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高速公路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包括人口总数、GDP、人均收入等8项指标在内的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了适用于相对有效性评价的DEA分析模型。利用DEA模型对陕西省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得出人均收入、公路货运周转量过低等因素是导致陕西省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协调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这一应用结果表明,采用DEA模型评价高速公路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能保证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客观性,并能识别出决策单元无效的原因,本模型可为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以2001—2020年为尺度,构建了河南省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两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并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变动特征进行了实证测算与解析,对耦合度适宜性跃迁路径进行了拓展性分析。研究发现,从耦合值的绝对水平来看,河南省各省辖市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虽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从耦合度的时间序列均值变化趋势来看,除部分年份有小幅波动外,其余各年份两系统耦合度均处于不同速度的增长趋势;从空间角度来看,河南省核心与外围两区域之间、各省辖市之间的耦合度均存在较大差距,分布不协调,其中核心区域耦合情况优于外围区域,此外两区域系统耦合度差距逐渐缩小,未来极有可能出现耦合趋同的状况。研究以耦合趋同的可能性为契机,探索了区域耦合跃迁模式并提出了可行性政策建议,旨在为促进河南省教育与经济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来源于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各行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联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贸易竞争力与技术创新各指标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7.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其他产业对其的推动作用,也将产生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前向、后向、旁向关联机制,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将统计资料分割为两个阶段分别计算文化创意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均达到中等关联及以上,与教育、金融业等产业关联程度呈下降趋势,与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呈上升趋势,其中,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关联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我国1978-2014年的数据,分析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对应的政策解释。通过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后获得了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现代水平的变量数值,然后基于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测算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长期滞后于城镇化水平是制约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除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度存在短期的波动向下趋势以外,其余年份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带动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尽相同,而且各阶段协调发展度的变化与我国的社会经济政策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关联。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油产业经济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状况,利用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一般分析方法,对石油产业行业结构的总体关联程度、个体影响效度、关联聚合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经济技术评价,系统分析了石油产业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应用可拓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熵理论,建立了评标综合评价模型。根据评标评价物元指标体系,构建物元模型,并通过可拓学物元理论计算投标人评价指标的关联函数值,利用已确定的各物元指标熵权,得出各投标人的综合关联度,进而确定中标人。将指标评价由单一的确定值转变为区间值,从而能更全面地评价对象属于集合的程度,增强评标评价指标与综合评分值之间的关联程度,提高评价指标对评标结果的贡献度,避免了主观判断投标人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低碳交通运输的综合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提出交通运输业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增加值及人均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3个指标考察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中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10年中国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总体上都呈现下降态势;但人均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持续走高,反映出中国机动化需求不断提升,机动化进程不断加速。另外,无论是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还是人均交通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在区域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2.
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实现旅游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前提。以长株潭城市群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使用2007—201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借助DEA-Malmquist模型、自然断点法和受限因变量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公路交通发展与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互动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这对于全面揭示城市群内部旅游空间结构,促进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结果发现:城市群公路交通发展与旅游发展效率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且这类互动关系存在显著市域差异。具体表现为长沙、湘潭、益阳和娄底4市对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其他城市公路交通建设与效率间协调程度不高。城市群公路交通、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和产业结构对效率具有抑制作用。未来,长株潭城市群相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与旅游产业融合,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实现旅游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前提。以长株潭城市群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使用2007—201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借助DEA-Malmquist模型、自然断点法和受限因变量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公路交通发展与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互动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这对于全面揭示城市群内部旅游空间结构,促进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结果发现:城市群公路交通发展与旅游发展效率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且这类互动关系存在显著市域差异。具体表现为长沙、湘潭、益阳和娄底4市对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其他城市公路交通建设与效率间协调程度不高。城市群公路交通、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和产业结构对效率具有抑制作用。未来,长株潭城市群相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与旅游产业融合,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业本身发展对经济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应,二是交通运输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经济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应.文章以关联系数描述了交通运输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并运用关联系数、增长值贡献率模型,测度了北京市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推动效应.研究认为,任何一个产业经济效应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其直接经济效应,也取决于其间接经济效应.经济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与其他支柱产业的关联程度和与其他支柱产业的产业距离.产业位置靠前,其拉动效应小于推动效应,产业位置靠后,其拉动效应大于推动效应.交通运输业作为基础产业,其产业位置相对靠前,其前向推动效应大于其后向拉动效应.  相似文献   

15.
煤炭是我国的主导能源,经济发展对煤炭存在巨大的依赖性。检测这种依赖性的有效方式是确立一个比较直观的能够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依赖程度和变化趋势的参考指标,进而提出建立我国经济—煤炭依赖指数概念的想法,并对该指数的计算原理和方法进行阐述。以1985年为基础年,对近25年来我国经济—煤炭依赖指数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计算分析,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6.
交通强国建设根本上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脱离这一基本目的来建设交通强国,则会在发展导向、发展路径等方面产生根本偏差。交通强国需要二三产联动、多产业协同,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交通运输业自身而言,交通强国建设要以高质量运输服务为核心,以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快速、经济、安全、绿色、自主五大特征为指向。运输服务供给能力和运输服务质量是评价交通强国两个基本方面:运输服务供给能力要满足经济社会对资源时空配置的要求,即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与运输需求基本平衡;运输服务质量要满足人们对美好出行的基本预期,并在国际竞争中能够领跑世界并具有可持续性。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规模多项指标位居世界前列甚至第一,这仅仅是与我国人口、经济总量和国土面积的世界地位相匹配而已。根据本文构建的交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我国距离交通强国还有差距。  相似文献   

17.
交通运输业关系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完善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企业的市场地位,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角度同时促进企业有序发展,选取2008~2017年中国沪深两市交通运输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内部控制、市场地位和公司绩效一并纳入一个理论框架之中,然后按照中介效应检验的步骤进行实证检验;以内部控制为落脚点,分别研究其对市场地位和公司绩效的影响,同时将市场地位作为中介变量,分析其在内部控制影响公司绩效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认为,就中国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来说,公司绩效与内部控制呈正相关关系,市场地位与内部控制呈正相关关系,公司绩效与市场地位呈正相关关系;市场地位在通过内部控制影响公司绩效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即内部控制通过部分影响公司的市场地位,进而影响公司绩效。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反映道路运输业的运行状况、发展水平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同时为满足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对道路运输业统计数据的多元化需求,在对《新增公路运输统计报表实施方案》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道路运输业经济财务指标的抽样调查方法。通过对焦作市道路运输业的实地调查,测算了道路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验证了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为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治理公路超限运输的机制和对策,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运用经济学的成本与价格分析理论,结合中国道路货运市场的现状、道路货运成本结构和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分析了超限运输产生并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表明,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导致超限运输的直接诱因;公路建设的投融资结构失衡,信贷资金比例过大,财政资金比例过小是导致超限运输的结构性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规范道路货运市场以及调整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是治理公路超限运输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利用 2010—2019 年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教育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协调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教育指数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都保持稳步波动上 升趋势,但发展不均衡;西部教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保持波动上升趋势,但仍处于偏低 协调水平,说明西部教育发展显著滞后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教育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偏 低、教育投资激励不足、产教融合度低和授权专利成果少是四川等 11 个省份的共同突出短板。 基于此, 提出促进西部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