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近代汉语使役句的句法结构可以表述为“主语+使役动词+兼语+VP”,语义结构可以表述为“致事+使役标记+被使者+结果”。通过对近代汉语“与”和“给”字式使役句句法和语义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勾勒其发展变化过程,即使役动词从动作义到具体使役,再到抽象使役或被动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使役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汉语使役句中使役动词主要有:令、遣、使、教、著、放等,因之构成的并列复合词有:令使、使令、令教、教令、遣放、放教、著令等,它们原本都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常作兼语式的第一个动词(“NP1 V1[使/令/遣] NP2 V2”中的V1),使其具体意义逐渐虚化,最后变成纯粹的“致使、使让”的使役义。它们产生和使用的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令、使、遣、教”在秦汉时已用,“教、交、著”等在唐宋时常用,“叫、让”字句在明清时才逐渐使用。“使”、“令”、“遣”等其原始义即为命令、派遣义的动词,“教、交、著、叫、让”等用作“使令、使役”义则引申途径较为曲折,因而在使役句中,所表的使役强度在语义、语用上强弱有别。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使动句是指由使役动词带上宾语作谓语,表致使意义的句子。本文首先对《动词用法词典》中2117条动词义项逐一排查,在描写的基础上归纳出四组与使动句致使意义相匹配的使役动词,提出使役动词的三种形式特征;然后从使动句语义角色和动词的论元成分交叉融合的角度,指出使动句是通过保留、丢弃、增添等表现方式分派句式的表达要素,从而达到句式致使意义的实现;最后结合实例,分析了使动句的语用价值,提出使动句为我们确切表达致使意义提供了句式选择,丰富了汉语致使意义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致使”类兼语句是国际中文教学的代表性句式之一,在句法结构层面表现出的显著特征是致使动词可以相互替换且句义不会发生明显改变,在语义结构层面的特征是具有双重语义结构,且句中的致事和结果分别具有[-自主性][+使因性]和[-可控性][+变化性]的语义特征。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致使”类兼语句的偏误主要表现在句式误用、成分误加、成分遗漏和成分误用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代汉语处置式分类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置式是历史汉语重要的语法现象,句型丰富。处置式的分类是历史汉语处置式研究的重要前提,不同的研究者对处置式的分类标准各不相同,有从语义分类的,有从结构分类的,标准往往杂糅,内部不统一。论文在"处置表致使"说的基础上梳理前人关于处置式分类的研究,认为近代汉语所有的处置式可以分为积极致使和消极致使两大类。  相似文献   

6.
含“VA”结构的句子的语义分析邢红兵述补结构可以分为不带“得”的和带“得”的两种。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把这两类述补结构分别叫做“粘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本文所说的“VA”结构是指由动词和形容词所构成的粘合式述补结构。含“VA”结构...  相似文献   

7.
不论是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使役表达都是句子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日语学习者在进行使役句的翻译时往往过于孤立地强调日语使役表达方式“せる/せるさ”或“使、令、让、叫”等汉语的使宾动词,从而导致无法准确生动地翻译出原句的特色和精髓。通过对照分析《逝者如斯》及其译本《川の流れの如く》中出现的使役句来探讨日汉使役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蒙汉语使动句句义结构都由使役+施事+受事+谓词四个成分构成。但它的句法结构形式有差异:蒙古语使动句只有一个动词谓语为核心构成,而汉语兼语式使动句由双动核结构构成;蒙古语使动态语缀是使动句的形式标志,是强制性的,而汉语与此对应施事者前出现"让、使、派、叫、请"等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此外,还有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后加上一些动态助词带上宾语表示致使意义。汉语语序手段决定兼语型使动句式的构成,而蒙古语的附加成分法决定带施事宾语的使动句的构成。在汉语中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式繁杂,分布于兼语句、"把"字句、连动句等不同句法框架内,然而在蒙古语表达中这一切统统都可以用带使动态标志的使动句对应表达。  相似文献   

9.
英语和汉语都可以用词汇和句法两种手段表达使役概念 ,但侧重点不同。英语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表达使役意义 ,句法手段是辅助性的 ;汉语主要通过句法手段来表达使役意义 ,词汇手段是次要的。英汉使役结构的这一差异影响了中国学生的二语习得 ,语料库检索的结果显示 ,受母语影响学习者过多使用“make… (adjective verb)”类句法使役结构。  相似文献   

10.
“VA了”述补结构对进入其中的述语动词和补语形容词有一定的语法和语义要求。总结这些要求可以从探讨“VA了”述补结构本身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入手。对“VA了”述补结构及其成分的研究表明,短语结构对进入其中的成分存在语义要求,事实上,成分的语义特征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了特定短语的句法结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典型的结果构式是用单一结构表达复合事件,即致使事件,它由使因和使果两个子事件复合而成,这两个子事件分别由述语动词和结果谓语来表达。通过研究发现,英语和目语结果构式中结果谓语的选择受述语动词语义制约,而汉语中动词与结果谓语的组合相当自由。语言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可以根据动词体及致使概念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词汇功能语法的框架下考察现代汉语的使动结构.语料分析表明,致使动词实际上属于词汇功能语法所说的功能控制动词,而使动句和传统上所说的兼语句都属于功能控制结构.至于使动结构和兼语结构之间存在的系统差异,则可以在词库中由动词的词条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为讨论汉语中“X人”式使感形容词的性质、历时来源,以及在西安话中的特殊表现,通过变换、插入和考察分布的方法,确定现代汉语普通话中“X人”的性质和特点,检索历史文献,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探讨这些“X人”的历时来源和发展过程;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西安话中的“人”读阳平和轻声时“X人”的不同用法。研究认为,普通话中的“X人”形式表示“使人感到X”,属于词法词、复合词、形容词;这种“X人”来源于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该述宾结构最初表示一种具体动作,随后其语义发生“从动作到性状”的变化,表示一种抽象的性状;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有一部分“人”产生了轻声读法,成为派生词缀,这种“X人”的语义也就从“使人感到X”转变为“主语自身感到X”。研究还认为,汉语的“X人”形式经历了“述宾结构 复合词 派生词”的发展过程: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X人”,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多数方言中都有的复合词“X人”,此时“人”读本调,表达一种“使感”的语义;这种复合词“X人”在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人”读轻声的派生词,表达一种“自感”的语义。  相似文献   

14.
论英语使役结构与“投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英语使役结构的相关研究以及"投射"理论.本文对"以施动者为中心"的英语使役结构与投射结构进行了辨析讨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两者紧密相连而又有相异之处.由情感使役动词(如frighten)、使役关系动词(如guarantee)、认知使役动词(如remind)体现过程的使役结构可包含事实嵌入投射或主从观点投射充当结构成分,但另一方面,这些类型的使役结构又与主从述说投射结构相区别;我们需根据"使因"成分以及结构所在的上下文对使役意义的表达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动宾复合词,其中的支配成分为形容语素、不及物动语素或名语素,并且都用作了使宾语素,这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的使动用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该类词可以降格为复合语素与某些语素组成复合词。这种含使宾语素的复合词在语义上表明致使对象在使宾语素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结果和状态,结构简约,语义精微,对于要求言简义丰的商品名称、说明、广告和宣传单非常适用。由于所适用表达事物的时尚性及其畅销度、流行度的差别,该类词进入到基本词汇中的很少,词典也较少收录,但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英汉语言对使役概念的表达存在不同的词汇化模式。本文以Talmy(2000)对两个《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在翻译作品时,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在翻译使役概念表达时多采用词汇手段,以使役词汇表达句意;而汉语为母语的译者在翻译使役概念表达时则更多采用句法手段,以使役结构表达句意。这一语法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英汉思维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否定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语法中的重要范畴。就汉语处置句而言,根据否定词出现的位置,否定处置句可分为两种类型:否定前置处置句,否定后置处置句。这两种否定处置句的产生与处置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否定词前后位置的不同,其否定辖域及否定焦点也随之有所变化。否定词否定辖域及否定焦点和语用因素是两种否定处置句一直广泛存在于汉语方言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同时阿尔泰语否定词紧靠动词的语序对新疆、甘肃等地汉语方言处置句否定词的位置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们表达比较范畴时,脑中会有类似物理形式存在的标尺,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在这个标尺上的“刻度”的差异就体现出了比较。此外,比较点还存在有“阈值”,阈值不同,比较结果项可能会不同。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不但凸显了“刻度”和“阈值”的涵义,还凸显了“等同”甚至“超过”的句式意义,并非单纯的“平比”。对部分“有”字比较句进行形式化,概括出逻辑表达式,可以较为准确地描写和解释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丰富的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