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英语世界的王士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前为初涉期,这一时期的王士禛研究主要以作品简介、生平考证以及诗歌选译为主;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为勃兴期,英语世界在本阶段出现了王士禛的专门研究者,王士禛的诗文作品也在这一时期被大规模地系统翻译到了英语世界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新变期,王士禛研究沿着上一阶段继续深化,而王士禛的译者构成也更为多元,呈现出若干新的质素。相较于在英语世界中"大红大紫"的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王士禛的译介与研究显得"不冷不热",然而,正是这种"不冷不热"的特征,使得英语世界王士禛成为了一个观照、反思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得失的小巧别致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1904年,秋瑾终于毅然与其夫王廷钧决裂,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自筹旅费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秋瑾居留日本近两年的时间,其间曾归国省亲一次,关于秋瑾往返日本的时间,在过去的有关著述中说法不一,彼此相互抵牾。在近几年出版的研究秋瑾的专著和发表的专题论文中,仍然莫衷一是。本文依据秋瑾的诗文及有关的资料记录,对秋瑾往返日本的几个时间问题,分别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3.
概要评述了20世纪中国清代文学研究的成就。20世纪,中国学术体系和学术价值观向西方转型,清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清代小说戏曲的研究较之于前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另一方面,清代的诗文研究遭到长期的冷落,直到钱仲联先生80年代后的倡导,其才开始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整个清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正是在80年代后,结束文革浩劫和全国迎来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4.
概要评述了20世纪中国清代文学研究的成就.20世纪,中国学术体系和学术价值观向西方转型,清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清代小说戏曲的研究较之于前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另一方面,清代的诗文研究遭到长期的冷落,直到钱仲联先生80年代后的倡导,其才开始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整个清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正是在80年代后,结束文革浩劫和全国迎来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普希金学是研究普希金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的一个专门学科,其形成可以追溯到普希金生前;而普希金学的真正奠基人是伟大的批评家刘林斯基;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普希金学进入一个新阶段;19世纪80年代,出现一个新的高潮;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普希金研究队伍的培养引起了重视。在普希金学史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秋瑾是一个女革命家,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然而她又是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诗人。“诗言志”,秋瑾的诗主要言的是爱国之志。在我国近代史上,秋瑾的言行、诗文,最集中、最彻底地表现了中国妇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革命的献身誓言,是爱国的慷慨壮歌。“祖国颓沦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一腔热血愁回首,肠断难为五月花。”质朴明朗,直抒胸  相似文献   

7.
秋瑾诗词研究历经百年,硕果累累。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比较研究和资料考证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百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概括,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秋瑾诗词研究的形态,并探讨其成就、不足以及前景。  相似文献   

8.
在主流文学史叙述中,20世纪80年代成为了革命历史小说发展脉络中的断裂。20世纪8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表现出两条线索:一方面,传统话语的革命历史小说出现退潮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向内转”的创作潮流下,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也在思想与艺术层面消解了宏大叙事,并呈现出多种新的样态。80年代“纯文学”思潮对“革命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遮蔽,正是一种新的文化规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秋瑾文化形象"被塑造历程"的关注,从:英雄"言说中和女性女权视域中对秋瑾的阐释展开,在逼近历史的同时凸显秋瑾政治文化形象的多重与变奏,从而探讨了秋瑾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形态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0.
前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放映电影《秋瑾》,歌颂这位杰出的资产阶级女革命家崇高的革命牺牲精神。影片中出现了秋瑾就义前书写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镜头。杭州西湖秋瑾墓旁因这句绝命词而建筑了一座“风雨亭”以资纪念。但后人对这句绝命词的真伪是有怀疑的。“文化大革命”前报刊上有则报导记载;秋瑾被捕后坚不吐任何口供,英勇就义后有人问绍兴知府贵福,如何向上级呈报案情。贵福回答说:“可效法曾中堂  相似文献   

11.
辽代枢密院研究一直是研究辽代政治的重要问题。从检索的文献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国内学者张亮采、傅乐焕等人,这些研究都比较零散,没能形成系统性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石刻资料的不断发现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辽代枢密院研究越来越系统化,出现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选取一些比较系统、权威的文献及观点,主要是从辽代枢密院设立渊源、时间、职官设置以及执掌权限、汉人枢密院等问题来进行综述与评议,希望能为辽代枢密院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的虞集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多着眼于作家之艺术技巧与艺术修养,由于虞集学问博洽,诗文艺术性较强,因而研究者对其多给予肯定.20世纪50至70年代,研究界开始引入社会-阶级分析方法,阶级性和人民性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者对以艺术技巧见长的虞集,大多评价不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中社会-阶级分析方法渐渐淡出,而文化-心理分析方法逐步为学者所接受和重视.这一阶段的虞集研究不再局限于品评其诗文成就的高低,而更加注重从社会文化背景、心态等方面总结其创作得失的深层原因.人们对虞集的认识渐趋全面.  相似文献   

13.
近百年来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的研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20世纪不同批评立场之间的交锋。英美研究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开放性争鸣、30至50年代的新批评质疑、60和70年代的整体研究、80年代的回顾总结、9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读等阶段,整个研究历程体现了职业批评家对伍尔夫的艺术家批评从批判到逐步接纳的嬗变。中国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从社会、历史、创作、形式、批评、境界等多个层面观照并阐明伍尔夫小说理论的内涵、本质与价值,与英美批评形成了互补。  相似文献   

14.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著名词人。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对于张炎研究者甚少 ,从而成为词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学术界对张炎的关注越来越多 ,在研究的深度广度上 ,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些研究可概括为家世研究、生平研究、词作研究、词学理论研究。这些成就表明张炎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秋瑾脱离家庭后短暂的生命史中,宁调元无疑是其重要的革命同志、异性知音。他们相识于1905年,后在反对日本政府《取缔规则》、创建中国公学、试制炸药失事、吴头楚尾的起义策应等数次革命活动中合作,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宁调元一方,甚而产生了超越同志关系的情愫,无疑这使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为丰满。但是在目前关于秋瑾的研究成果包括《秋瑾研究资料》中,不见二人交游痕迹,此文聊补不足。  相似文献   

16.
陈伯平是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位杰出的革命人物。他曾经与徐锡麟、秋瑾等光复会员共同策划进行了浙皖起义。由于其英年早逝,加之长期以来学界之研究多侧重在浙皖起义的领导人徐锡麟、秋瑾身上,故对其生平与革命事迹之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其生平诸事之研究,考证出其出生地所在以及其加入光复会的大致时间与介绍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 ,尤其是 80年代以后 ,国内学术界对文学家元好问的研究 ,在生平思想、诗论、诗作、词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 ,如不同体裁的研究投入力量不均、某些问题有悬空臆解现象、有些方面不很协调 ,而且 ,研究视角似乎也还可以更为广阔一些  相似文献   

18.
行为金融学是20世纪年代80年代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传统金融理论与实证不断背离的困境中产生的.它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多样性的研究,为金融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有关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中文和外文两个部分,其中中文是主体。中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学术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零星的,之后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一直延续至今。由于政治、历史和工业的原因,三地的中国电影研究在一段时间内都以本地区作为重点,同时对其他地区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加以研究。在方法上,大陆电影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政治和意识形态为主要切入点,到八九十年代则转向以美学、文化和工业为切入点;香港和台湾的电影研究以工业、历史和类型作为主要关注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岸三地的电影研究对彼此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互动。在新世纪, “华语电影”这一超越政治边界、涵盖两岸三地中国电影的新概念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以外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中在欧美以英文发表的成果居多。它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日益成熟,并对本土研究产生影响。今天,中国电影研究(或 “华语电影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
关  相似文献   

20.
宁夏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三套集成的编撰工作在全国范围的陆续展开,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宁夏民间文学的起步与发展几乎是与全国同步的。20世纪80年代后,宁夏的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尤其是回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不仅填补了多项国内和区内的空白,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一些颇具影响的著作和论文被翻译成英文、土耳其文,介绍到了美国、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宁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搜集、整理的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搜集、整理和研究的深入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的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