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可持续是实现城市更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城市更新与财政可持续之间的现实矛盾,空间生产理论能解析财政推动城市空间再造和价值提升的内在逻辑,促进制度建设和空间生产实践的协调统一。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构建“制度空间重构—多元主体行为选择—社会空间重构”的空间生产逻辑框架,提出未来城市更新财政可持续的五大基本逻辑和四大基本准则。最后以北京劲松模式为例,实证分析本逻辑框架的适用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财政可持续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更新在一系列制度转型下,开始抛弃了之前福利性更新方式,转向增长主义的更新方式。就主要特征来看,表现为如下方面:其一,更新价值不再注重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而是强调经济增长的效率认识;其二,地方政府在更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三,依赖市场更新(房地产)成为主要手段;其四,居民在整个更新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妥协。当然,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益于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增长逻辑下的更新行为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比如,居民空间漂移和绅士化、更新成本的转嫁和剥夺、加剧居住空间分异等等。特别是在2004年之后,受到基本农田保护和经济危机的内外羁束,使得城市更新成为取代城市空间拓展的另一重要开发方式,并随着大规模推倒重建所带来的历史文化丧失、弱势群体权利难以保障,以及利益分配不公引发的拆迁冲突等社会问题将城市更新推上了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在以上背景下,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我国城市更新的现状进行剖析,寻找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更新运作机制——城市更新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其"增长主义"逻辑,向更为"包容性"的增长方式,即城市更新的主体之间享有更为公正的权利和利益分配。总得来说,笔者是从如下疑问开始研究线索:产生更新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即城市更新的运作机制存在何种缺陷?面对这些缺陷,如何实现这种"增长主义"更新逻辑的转变,即其解决之道又在何方?城市更新发展思路"包容性"转变的关键在哪里、具体途径是什么?本文围绕该线索,对当前城市更新特征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城市更新反映在宏观和微观的空间影响,究其内在矛盾则主要可以概括为更新机制在更新主体间权利和利益分配的非正当性安排。而究其困境根源,笔者认为当前城市更新理据于伦理学的功利主义,它用对经济增长"好"的要求来规范更新的具体运作机制,这也就成为当前更新运作机制在具体更新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包容性增长理念,它所理据于义务论公正观,强调增长过程性的公正逻辑要优先于对经济增长"好"的认识,形成对功利增长的理论应对。笔者充分借鉴其理念的逻辑思路,明确包容性增长的要点:对增长结果(目标)的可持续要求——增长的综合性;对增长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增长中落实政治权利、实现经济利益共享、保障弱势群体。在此基础上,将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操作性要点应用于城市更新的过程分析当中,重新梳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更新实施的组织模式、更新利益的分配和保障方式等与更新实施过程密切相关的行为逻辑,从而提出包容性城市更新的概念,建构其理论框架。除此之外,本文还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实现这个过程的包容性提出具体实现途径,涵盖了对现有城市更新的价值观、参与权、共享权以及保障权的完整层次,对现有城市更新的运作机制提供了实践指导。本文基于包容性增长理念,对我国城市更新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借鉴国外城市更新理念和案例分析,对包容性城市更新进行了理论架构,并对包容性城市更新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将包容性增长理念注入城市更新的研究中,从伦理学的义务论公正观出发,突出城市更新在运作机制上的正当性安排。在理论上拓展了城市更新研究的视角,提出了包容性城市更新的概念和框架:包括更新目标价值包容、话语表达的包容、利益共享的包容、结果差别的包容四个方面,并明确了这一关键概念特点、构建思路、基本要素。(2)按照包容性城市更新的分析框架,提出包容性城市更新的实现路径,涵盖了对现有城市更新的价值观、参与权、共享权(众筹)和保障权的完整层次,对现有城市更新以及城市规划提供了实践指导。(3)本文研究中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城市宏观层面,对城市更新安置房源的空间分布提出评价方法和模型,并将其运用于重庆主城安置房源空间分布的选择上,提出较为可行的安置房源适宜度模型,为政府实施结果再分配提供了可供实际运用且较为科学的方法和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迈入集约型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协同多元主体推动历史风貌区的有机更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仍是许多城市待解的难题.研究通过梳理不同视角下的空间生产理论,结合城市更新语境构建了"权力—资本—社会"辩证分析框架,并对深圳沙井古墟有机更新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权力、资本和社会要素在推动古墟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呈现权...  相似文献   

4.
空间容量是城市开发建设运营中增值产生和分配的主要载体,不同的城市更新途径指向了不同增值分配方式下的空间容量增长.在中国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程中,面对既有的巨大规模的城市空间容量,如何在实施可行和容量限制的双向约束条件下,有效提升城市的空间运营,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城市更新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土地开...  相似文献   

5.
黄卫东  唐怡 《城市观察》2011,12(2):86-94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通过城市更新进行存量土地资源的整合和潜力挖掘,已经成为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深圳相对成熟的市场化环境也使得当地城市更新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本文试图通过对深圳近年来城市更新规划实践的梳理,基于实证分析总结市场化背景下城市更新的经验和教训,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更新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为适应经济内循环下的新形势,老旧小区改造亟需在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上做出对应的调整.通过分析老旧小区改造在内循环下的题中之义以及其在旧范式下的现实困境,指出老旧小区改造应在筹资模式、改造内容、推进机制和运营管理等四个维度,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进行路径创新,并以重庆市南桥苑小区改造研究为案例,...  相似文献   

7.
沈艳兵  单晨 《城市》2023,(3):16-24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更新改造阶段,城市更新行动已成为“十四五”规划中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文旅产业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对文旅产品开发提质增效、文旅服务改善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城市更新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文旅产业与城市更新双向赋能,既能提升城市更新能级和品位,也能促进城市文旅产业的发展质量。文旅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行动双向赋能,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合管理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在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培育和文化浸润等方面提升城市更新品质。  相似文献   

8.
文化创意形成的产业经济,必然要用经济的方式来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是通过投资来实现产品和服务以获取经济利益的有组织的活动.面对这样的问题就要揭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理论、生产要素和结构,以及在资本投入和产品中涉及的物质资本、文化资本和组织资本.文化创意产业就是通过文化资本投入而生成的生产和运营的产业,其资产的评估和测量也应以文化资本为核心.  相似文献   

9.
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将讨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特殊劳动体制——宿舍劳动体制,这种劳动体制为我们研究跨国劳动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视野。随着资本积累以及劳动过程的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渐深入,对生产的空间政治进行理论化的重要性亦日益显著。本文旨在从跨国劳动过程的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宿舍劳动体制作为一种生产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意义进行理论上的探索。我们将通过对工厂宿舍体制的历史性回顾及比较,梳理出这种宿舍劳动体制的一般性特征及其对当代中国新打工阶级的塑造,并尝试从国家与资本的双重运作逻辑中去理解跨国劳动过程中生产空间与日常再生产空间的重构和交织。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宿舍劳动体制是全球资本的经济逻辑与国家制度的政治逻辑共同作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独特而具体的生产空间形态。这一生产体制在跨国劳动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意义亟待更加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明月  张宏 《现代妇女》2013,(12):I0007-I0007
本文归纳整理了近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考察了它们的发展背景,理清了它们的理论脉络,认为文化学派已取代语言学派成为当今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主流;西方翻译理论从二十世纪以来,出现了四个范式(即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和综合研究范式等)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地域性的空间认同以及人情味的社区建设,一直是老城更新的追求理念之一,在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向着存量规划以及精细化设计迈进时,这一目标尤为突出。城市更新中的事件空间理论,以活动为线索,串联空间组织,可以有效增加更新片区的空间认同感,但在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以重庆白象街旧城更新为例,以理论和案例结合的分析路径探讨问题,包括城市更新过程中事件空间理论运用的适应性,如何挖掘与组织城市多样性的事件活动,以及如何运用规划手段,激发市民对更新后片区空间产生认同感,为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时代大环境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经济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针对互联网经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全面的总结了国内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系统的分析了互联网经济时代下企业的运营战略,提出了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途径,探索了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企业运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为企业运营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英国文化研究的伯明翰学派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青年亚文化,成为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伴随着网络社会与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崛起,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益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在当代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研究中主要有两种范式:"阶级形成"范式强调这一群体的苦难、集体抗争与阶级的形成,"市民化"范式强调在城乡二元文化对立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融入。这两种范式都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青年的文化生产。杀马特和庞麦郎这两个个案的出现彰显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突破既定范式的需要。借鉴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理论,以一种"亚文化范式"切入新生代农民工考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立交桥下区域,已成为城市的"失落空间"及城市双修阶段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区域。本文首先梳理了城市进程中的失落空间以及更新方式,然后以杨公桥立交为案例对重庆市立交桥下失落空间非正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使用者行为需求和空间运行机制,探索当下规划政策应对的盲区,并对此类空间的更新策略与治理手段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更新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始终.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行,如何把握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文章以国土空间视角下国内城市更新与空间优化的研究成果为对象,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城市更新"主题获取文献,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实行国土空间规划以来近10年内相关研...  相似文献   

16.
空间生产理论基于“感知的—构想的—生活的”空间三维认知建构而成,大量研究表明,空间生产理论对于研究城市大遗址地区的空间问题有着独特的观察力和解释力。基于此,引介解析了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要义,认知诠释了城市大遗址地区空间生产的内涵;依托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数据,借助CiteSpace等计量统计工具,梳理分析了1996—2019年间国内外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城市大遗址地区进行交叉研究的进展情况、重点领域以及未来可拓展、深化的方向,以期为城市大遗址地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完善的思路和方法,为该类空间区域的公共政策总结、调整以及相关实践行动决策等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通过对蚂蜂窝旅行网运营特质的梳理,根据UGC+SNS的创新战略模式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当下社交网站和旅行业务整合之时,蚂蜂窝如何通过自身的内容生产、资本运营,寻求自身的异质化发展空间与盈利空间,并对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站数据采析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目前针对我国城市更新的财务分析方法研究较为滞后。基于地方政府的视角,结合现代会计准则,构建了具有中国城市化特色并且与城市用地空间紧密结合的城市更新财务模型。城市的居住用地、公共配套用地以及产业用地分别对应财务模型中的融资、资产和收入项。城市更新的目标是地方政府在城市投融资阶段结束后,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寻求运营阶段利润的最大化。在基准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放松假设前提,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对城市更新典型模式的分析,解读不同模式的财务本质以及背后隐藏的财务风险。结合以上分析,从用地结构调整、开发模式选择、公共资产盘活、产业用地出让以及用途和产权变更五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优化我国城市更新的规划策略和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19.
对于流动人口如"北漂"来说,租住公寓只是他们漂泊的临时停靠点,温暖的港湾只能出现在他们居室内的幻想中。流动人口公寓中的性交易问题不仅牵引出法律、经济和道德问题,除了流动人口居住者与性工作者之间的对立外,两者同样被裹挟进消费主义逻辑下空间的生产和增殖过程,他们因空间的剥夺不仅失去了对空间的控制和生产能力,而且成为消费主义驱动的空间增殖的生产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流动人口公寓这样具有异质性表象的居住空间,其实质不仅没有凸显真实空间的虚伪性,而且通过自身的异质性表象掩盖了真实空间的特征而成为当下一种新形式的"异质空间"。  相似文献   

20.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乡土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等功用,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型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外来和内生文化资本的叠加作用下混合共生。借鉴文化资本的作用原理和分类方式,根据空间生成不同阶段的干预因素和作用特征,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识别为由具态化、物态化和制度化文化资本主导的生产型空间、生活型空间及组织型空间三种类型。在乡村旅游经济资本力量的驱动下,公共文化空间在更新过程中产生消费化、静态化和孤岛化等发展趋势。以湖南浏阳市农业休闲旅游型竹联村美丽屋场营建为例,分析三类公共文化空间物理场域和文化活动的存在特征,探究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的空间复合化更新路径,进而提出弹性转化、多元化发展、整体式营建等更新策略,以期为其他类似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