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方祖猷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2)
全祖望和钱大听都是著名的史学家,他们各自所著的万斯同《传》,影响很大,然而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全祖望所作《万贞文先生传》,对万氏在京修史时间及其修史的佚事,颇有失误。钱大听的《万先生斯同传》,除对万氏半年重复方苞之误外,文中所述万氏主立史表的言论和建文帝自焚的书法问题,其实都是把王鸿绪《史例议》中的现点,误嫁于万斯同。由此可知,治史之难,治史必须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2.
杜凤侠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6(5):31-34
在阮籍《咏怀》诗接受史上,南朝宋的颜延之对阮籍其人其诗的评价,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读者,推动了《咏怀》诗的接受。而颜、阮创作与人生境况的相似相通,正是颜对阮其人其诗接受的原因。颜对阮其人其诗的评价已内化为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全祖望的<二西诗>,涉及到许多相关的背景知识,下面准备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第一,全祖望及其<二西诗>;第二,前人对<二西诗>的评议;第三,中外关系史的主体是中西关系;第四,两次西潮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王永健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5,(3)
李绂是江西临川人,全祖望是浙江鄞县人,皆为清代“康乾盛世”的著名学者。李绂是全祖望的师长,但他俩的忘年交情深意长,感人肺腑。李绂之学及其为人,对全祖望的思想和治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是镜为权勿用原型之说来自金和为《儒林外史》所作的跋语,但由于在具体事件的发生时间、人物行迹与小说情节的对应以及人物性情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是镜并非《儒林外史》中权勿用的原型。通过人物关系、姓氏、行迹、性情等各个方面的考索和对照可以知道,权勿用的原型人物应当就是在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的浙东学者全祖望。作为原型人物的全祖望,能够让我们对权勿用以及小说中的相关叙述有更深的了解。吴敬梓巧妙地借用了全祖望毁誉交加的言传现实,塑造了权勿用这一经典的小说形象。 相似文献
6.
雷斌慧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2):29-33
全祖望为清代浙东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其题跋文涉猎广博,内容丰富,涉及时间、地点、背景、版本、考证等方面,贯通经史,治学平实,覃思深究,勇于决断,贵专家之学,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全祖望题跋文既传达了经史文三位一体的学术主张,又展示了全祖望的文献学成就与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7.
潘承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1-139
"台湾孔子"沈光文,长期被认为早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十年即在荷人统治下致力汉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作为民族气节坚定的明遗民,向台湾人民传承了抗清不屈、眷怀故国的民族大义。然而,追溯这一造神运动的逻辑起点浙东史学大家全祖望的表彰原文,将沈光文的传世诗文作品放到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中深入推考,可以发现,这是完全虚妄的,不仅抹杀了明代郑成功时期台湾二十年的教育史、明代郑成功集团四十年的浴血抵抗史,更抹杀了至少一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史。 相似文献
8.
孙邦金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3):65-70
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一文中,首次明确了从宋明陆王学直到乾嘉时期浙东学术的传承谱系,其中认为"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也",这表明全祖望在浙东学术史上应具有一席之地。文章试从分析全氏经史学术研究的具体成就及其对乾嘉学术风气转移之具体影响的多维角度,来证明其在浙东学术史乃至整个清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袁韵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4):43-48
沈光文诗歌具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尚。其来台之前作于浙闽粤沿海的诗作,集激楚豪壮与沉郁悲慨于一体。其书写乡愁、歌咏友情的诗歌,发自肺腑,情感真挚,呈现出质朴率真、清新自然的风格。沈光文一生饱经忧患,但其乐观旷达的个性以及儒道文化的濡染,又使他善于以理性、旷达的精神战胜苦难,苦中作乐,从而赋予其诗作苦趣交集与旷达自适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全祖望在《鲒亭集》中顺应了清初统治者借宣扬忠孝节义以笼络人心的需要,巧妙地借为《明史》增补史实,对明末忠烈之士的事迹作了详细的描述,热情讴歌了抗清志士的高风亮节,其中既有其坚持民族气节的因素,也与其史家强烈的责任心相关。 相似文献
11.
袁韵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5):25-31
被誉为“台湾孔子”“台湾文化初祖”的沈光文对台湾儒学的奠基与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沈光文毕生坚守夷齐之节,彰显了以儒家忠义观念为底蕴的遗民忠义精神。作为明末最早入台并在台湾少数民族中推行汉文与儒学教育的士大夫,沈光文堪称台湾儒学最早的传播者与启蒙者。沈光文身为遗民而“不废当世之务”,体现了仁民爱物的儒者胸怀与儒家“三不朽”的价值追求,无愧为儒家文化精神的践履者与传承者。 相似文献
12.
敖运梅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1):54-60
抗清失败,渡海至台湾,导致历来安土重迁的南明遗民与旧有生活内容产生了隔绝。南明遗民活动空间的变动以及对家乡故土的眷恋,所谓乡魂易断,避难台湾成为流寓文士群体的集体心理缺憾。南明文士的遗民身份转换为寓居台湾的移民身份,空间、时间的游移,反而实现了部分遗民对自我价值的期许。对以台湾文献的拓荒者沈光文为代表的南明文臣诗歌作品解读,可洞察南明文士移民情感的蜕变与矢志不渝的遗民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潜行与暗流——论建国前沈从文的接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刚波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22-26
效果史研究以普通读者为考察对象,沈从文的接受史研究旨在考察建国前沈从文及其文本在广大读者中所产生的审美效果、阅读状况、嬗变衍化和成因规律,包括读者群的构成及其变迁,不同时代背景下读者对沈从文及其文本的接纳、反应及评论。 相似文献
14.
钱礼翔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2):100-107
沈明臣是中晚明著名山人,著述颇丰,但散藏各地,版本又未经考订,直接影响了对其文学思想的研究。通过访查图书馆和古籍书目,对沈明臣著述版本进行梳理,发现有16种,其中集部14种,史部2种,且大多流传下来。沈明臣著述版本梳理有三方面价值:其一是文学价值,有助于明代诗学研究和文献整理;其二是史料价值,如考订出《孤愤集》可为胡宗宪案提供相关史料;其三是版本价值,如梳理出《青溪集》《帆前集》是稀见本,而《丰对楼文集》更是海内外孤本。 相似文献
15.
吴海发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1-79
文章叙述了无锡籍学者撰人名录及其入选《四库全书》与《存目》的题录;诠释了无锡籍学者精英获取进士学衔名录,以及他们担任国家要职,例如宰相、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者的名录;论述了无锡籍学者入选《四库全书》著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