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尼华文文学历史发展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 ,印尼华文文学自 60年代中期以降到 8、 90年代相交的近 30年中 ,遭到了几近毁灭性的打击 ,直到 90年代初期 ,随着中印 (尼 )邦交的正常化 ,印尼当局对印尼华人政策的逐渐调整改善 ,印尼的华文文学活动才逐渐显露出难得的生机。但是 ,至今为止 ,有关印尼华文文学的历史资料的搜集却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本文在极为有限的历史、文学资料的基础上 ,以历史的线性发展为纵向坐标 ,整理耙梳出近 80年来印尼华文文学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力求较为接近也较为真实地反映印 (尼 )华文学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文化考察杨振昆施建伟、王耀辉在《“世界华文文学”及其“走向”》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华文文学实际上是代表华人文化的文学”,“华文文学的大文学圈的核心是文化,世界各地的华文文学就是覆盖在文化内核外面的表层结构,在这类似软组织... 相似文献
3.
论新加坡华文文学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2):29-33
在新加坡华文文学中,“本土性”的旨意,是要求新加坡华文作家,自觉确认自己的生存身份,自觉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担当起在缺乏“传统”时确立传统,在不西不中状况中“整合”传统的重任.“原根性”的旨意,是为了以未曾在“合壁”中被整合过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对垒、相抗衡,也是为了对被整合过的“中华文化”,进行反省与修正.文学中的上述两种文化努力,将会不断重复.这种有意义的重复,将使新加坡华文文学更有个性、更加新鲜. 相似文献
4.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4):82-86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较为重视与强调“本土传统” ;其重视与强调的“本土的文学传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了构建“本土的文学传统” ,其策略之一 ,即凸现“语言非本土性”的恶果、推进“语言本土性”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高鸿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43-46
主持人的话:迄今少有争论的世界华文文学(过去我们称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由于今年二月《文艺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沉寂状态。这场争论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走过了20年历程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从无到有地受到了社会和学界普遍关注的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质疑。这种事实上存在已久的质疑,既有关于学术水平和研究方法,也有对整个学科研究持否定态度。无论争论的双方意见如何相左,其积极意义在于强化了我们对于世界华文文学这一特殊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视。一个新的学科的成立,除了对于所属研究范畴的资料有所积累、个案有所深入、史脉有所梳理之外,还必须对这一特殊学科的性质、特征、关系等做出自己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理论建构;而这正是才走过20年历程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还未及深入、因而显得基础薄弱的原因。本专题的几篇文章,虽不是对这场争论的正面参与,但却是由这场争论所引发的对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思考,希望能够引起同仁对华文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6.
刘桂茹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
海外华文文学一方面反映了海外居住国的社会生活、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华人离散者的心理特征,一方面又承继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血脉,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体认与思考,是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当然,这种文化传承还包含了意味深长的文化政治元素和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7.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菲律宾华文文学,首先是菲律宾多元文学中的重要一元,同时又与中国文学有着密切联系,中菲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久远。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均在菲律宾持续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侧面探讨中国文学与菲律宾华文文学的关系:(1)从通商贸易、文教传承到文学交流;(2)中国现代文学与菲律宾华文文学;(3)中国古代爱国诗人、诗作与菲律宾。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饶芃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1):1-5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海外华文作家都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中写作,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有两种文化的“对话”,需要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对其审视和观照。为了探究海外华文文学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学的价值,应当引进比较文学的多维比较方法。在海外华文作家笔下,有一些不同族群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文化的现实描述,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对其进行分析、追问,会给海外华文文学提供新的理论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由于这两个学科的对象都是跨国别、地区的,都具有世界性、开放性的特点,因而有许多交叉和可以相互跨越的学术观点,如若有意识地让这两个学科相接轨,既有助于拓展比较文学的学术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深化和扩大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成果。事实上,90年代以来,在比较文学的高层学术研讨会上,已陆续出现了一些这两个学科交叉的学术论文,在1993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讨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关系”问题时,不少学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待两种文化接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郑国庆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40-43
主持人的话:迄今少有争论的世界华文文学(过去我们称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由于今年二月《文艺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沉寂状态。这场争论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走过了20年历程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从无到有地受到了社会和学界普遍关注的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质疑。这种事实上存在已久的质疑,既有关于学术水平和研究方法,也有对整个学科研究持否定态度。无论争论的双方意见如何相左,其积极意义在于强化了我们对于世界华文文学这一特殊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视。一个新的学科的成立,除了对于所属研究范畴的资料有所积累、个案有所深入、史脉有所梳理之外,还必须对这一特殊学科的性质、特征、关系等做出自己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理论建构;而这正是才走过20年历程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还未及深入、因而显得基础薄弱的原因。本专题的几篇文章,虽不是对这场争论的正面参与,但却是由这场争论所引发的对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思考,希望能够引起同仁对华文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1.
刘登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历史昭示未来。虽然老黑格尔说过一句极为聪明的话:“哲学从不轻易向世人昭示真谛,好像智慧女神米涅瓦那只会唱歌的猫头鹰,总要等到一个世纪完结之后,才肯在暮色中悄然出现。”站在世纪更迭的交接处,我们依然无缘听到这只智慧之鸟的歌唱,对于未来,我们依然只能透过历史的门缝向明天做一点窥视或预想。而谁都知道,窥视和预想,往往会是模糊甚而可能是失确的。但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如此。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学研究,肇始于本世纪之初,这是和新文学革命具有同等意义的对中国传统文学(所谓“国故”)进行清算和梳理之后的重新阐释,赋予了传统…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运动特性与文学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学作品的结构因素及文学生命之呈现当我们一般地谈文学的时候,都不可脱离文学存在的基本形式──作品,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仍不能说,作品就是文学,因为从整体上看,作品作为一个已然文体本身,它不会从直观形式上产生出我们称为文学的那种属性来,每个作品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实体,但这个实体只是文学赖以存在的某种媒介的集合形式而已。除非我们已经超越了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文文学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文学。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台湾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交流、传播演变所形成的各种复杂的原因,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台湾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语种文学 ,是一种国际性的文学现象。它和英语文学、法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阿拉伯语文学一样自成体系。具体来说 ,世界华文文学可分为两大板块 :一是中国文学 ,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文学 ;二是海外华文文学 ,包括东南亚和欧、美、澳、纽等国家的华文文学。而东南亚华文文学包括下列国家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汶莱、越南、缅甸、寮国。这些国家的华文文学 ,与中国的台港澳文学 ,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从微观上来说 ,新加坡文学与香港文学着重城市题材 ,作者多走文商结合的道路。从宏观上… 相似文献
15.
朱寿桐先生将"汉语"这种语言形态视为"汉语新文学"的主要构成性要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当他以此作为否定"国族意识"在学科分类中的作用,并对现行学科分类的意义做了近似笼统的否定,甚至将"五四"文学革命也仅仅归结为白话文变革的时候,就令人难以苟同了.这里有一个"汉语"与"新文学"的关系问题,也有一个"国族意识"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汉语新文学"的主词是"文学",而不是"汉语","汉语新文学"的理论基础应放在文学观上,而不应放在语言观上.同样,"国族意识"构不成文学创作的主导意识,"汉语新文学"可以超越"国族意识",却不能超越"文化共同体意识"."文化的华文文学"概念将海外华文文学视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可以弥补"汉语新文学"论证过程中的某些不足. "汉语新文学"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找回中华文学的统一性的努力,但这种努力是不可能通过对原来的分类方式的否定来实现的.我们必须在"汉语新文学"这个整体性学术概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避免将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者单方面建构起的"汉语新文学"就视为这个学术概念的真实无误的内涵,以使"汉语新文学"不但在形式上,也在文化内涵上成为一个动态的、协调发展的文学的乃至文化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李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4):80-81
2007年4月21~25日,“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在河南焦作举行。本届论坛由河南理工大学、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共同主办,来自新加坡、菲律宾、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50多位学者和嘉宾围绕着“中原文化与华文文学”的主题,就中原文化的价值和流播、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学竞争并不在于事功、名声乃至技法,而是生命的自在、心灵的深邃和境界的高远。灵肉一体、身心同构的"文学生命",正是艺术美之所在。在精神日益挂空的当下,有思想、有悟性的海外华文作家同样内存一种生命美学,以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对自我认知的深化、对灵魂质量的提升和对高贵精神的皈依,成就了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在处理中西文化碰撞时的又一独特经验。生命美学之于海外华文文学,其主要内涵是生命哲学的吐纳,物我共生的境地、性心德的操雪和实践美学的绵延,体现了优秀的文学家追求自然人生、艺术人生和美学人生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18.
莫让华文文学等于华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宁先生"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一文,反对以往"海外华文文学"的观念,提出多中心、跨国界,以文学想象为疆域的"文学中华"新设想,我当然是赞成的.我稍早在"华文文学新世界"诸文中也就是如此主张,故同声相应,颇有行空谷而闻足音之感. 相似文献
19.
20.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诗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把文化诗学引入华文文学批评,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属性建构意义及其美学呈现形式,应是我们拓展华文文学批评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