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格是文艺学、美学中的重要理论范畴。艺术创作实践中,风格现象纷繁复杂,因此,风格理论研究的难度也较大。尽管前人曾对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如何把风格问题放到整个文学艺术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艺术风格的美学规律,确立其应有的美学地位,从而指导和推进创作和鉴赏实践,至今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本文所作的探索,也只是一种尝试性的工作。一、风格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辨析风格是什么?这是风格论研究首先碰到的理论难题之一。对此,历代风格论大家曾作过多种阐释。这些阐释便构成了风格论研究的基本历史线索。我认为,风格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首先是“客体风格论”阶段,即以古希腊亚理斯多德为代表的“语言形式风格说”。亚氏在《修辞学》和《诗学》中把语言作为风格的同义词来研究,不但从语言学与修辞学角度把风格看作一种  相似文献   

2.
我国小说是有自己长期发展的历史的。然而,比较象样的关于小说遗产的理论,在近代历史开始之前,却是没有的。只是到了晚清时期,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小说理论中,就有这方面的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小说理论呢?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关于小说遗产的。为了客观地描述和评价当年革命派的小说理论,我们不能不研究它的内容和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关于小说遗产的理论。(一) 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政治舞台以后,在特别重视小说的同时,对小说遗产也给予了注意。他们关于小说的理论著述,不仅有许多都涉及到怎样看待小说遗产的  相似文献   

3.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是社会学中的一个经典性问题,直至今天我们仍旧不得不继续追问: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将如何生存?正是在这样的生存难题上,我们又重新发现了席勒的意义。席勒美学在后现代的思潮中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并不是偶然,我以为恰是因为席勒的“游戏”思想体现出了对人的生存的一种终极关怀,而这样的关怀能够缓解现代性对人的生存的戕害。在这样的意义上,席勒美学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关于人的社会化生存的一系列社会学问题。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在于创造了关于审美的“游戏冲动”的概念,认为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论、文学研究是只能依循西方文论的学理与思维,还是可以从前辈学人那里挖掘出中国现代以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并以此作为当下中国文论、文学研究的借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重建中国现代学术传统,在当下西方理论与研究方法主导中国文学研究的语境中,重新发掘现代中国学人在文学研究上的戛戛独造与煌煌遗产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从开国到“四人帮”粉碎之后,约三十年的时间,我国文艺界虽然在谈到“双百”方针时,经常提及风格与流派这些字眼,却很少甚至没有出现过探讨风格与流派的专题论文,至于关于艺术风格与文学流派方面的讨论,就更没有开展过。直到一九七八年下半年,论述文学流派的文章才开始出现,从而,文学的风格与流派的问题,逐渐引人注目。但是,假如有人问到当代文学有没有文学流派?有哪些文学流派?该怎样回答呢?实事求是地说,无论回  相似文献   

6.
所谓"国运",一般指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国运论"则指研究"国运"的思想和理论。梁启超的"中国国运论"主要包括关于国运所以衰落之原因、国运必将振兴之根据、如何振兴国运之构想三个方面的论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目标,我们有必要自觉地从这一思想遗产中吸取有助于我国未来国运日益昌隆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审美与人的感性生存——试论席勒的“游戏说”尤战生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了“游戏”的概念,可以说,游戏概念是席勒美育理论的核心,也是支撑他的美学体系的中心支柱。抽离了游戏概念,不论他的美育理论、艺术理论、崇高论都将坍塌。因此,“游戏说”是席勒理论...  相似文献   

8.
<正> 政治倾向一致,文艺风格多样,是我们贯彻社会主义文艺“百花齐放”方针的主导精神。但是,什么是文艺风格?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在文艺发展中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等问题?我们才刚刚打开禁区进行探索。然而品诗、评文,以风格为主要对象,并逐渐形成和发展为风格论,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优秀传统。鲁迅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并借鉴外国,他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丰富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论。因而,我们不仅要及时加以整理,而且要努力学习研究,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多样风格、文艺流派,促进文艺繁荣,有着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解论的源流、框架与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理解论”在当代西方哲学中遭到了各种责难,如“虚妄的知识基础论”、“专断的逻辑中心论”、“狭隘的科学理性论”等等.毫无疑问,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意识理论,科学理解论难免带有种种局限,它受到后来哲学批判是不足为怪的.然而,在人类历史中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理解论确有当代西方哲学所指的那些错误吗?科学理解论的地位、意义与缺陷究竟何在?我们不应简单接受当代西方哲学关于科学理解论的现成结论,而应对科学理解论的理论源流、理论框架和理论导向认真考察之后再作出我们的判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唯一武器吗?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有效吗?当代马克思主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人们重新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在哪里?笔者就以上问题于2012年2月采访了现年74岁的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马萨诸塞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史蒂芬.雷斯尼克。他的回答反映了一位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方面问题的看法,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某些启发。  相似文献   

11.
(一) 晚唐诗人司空图(公元837—908年)的《廿四诗品》是探讨诗创作,特别是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地描绘出各种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我们认为,这部书对于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创作、实现艺术风格多样化的问题,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而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18 4 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此 ,近代史研究是否已经明白无误 ?我不敢说。习惯于“文明冲突说”的史学家们似乎总也摆脱不了“西方中心论”或“帝国主义侵略论”两论对峙的无解局面。 90年代有学者提出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试图打破这种局面 ,不能说没有成效 ,但“问题”仍然不少。其实质不过是把 U.梅洛蒂 (U.Melotti)的“一元多线论”与时下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拼凑在一起 ,却未必真正弄清了这些理论的本意。这恐怕是 2 1世纪的历史学与相关学科的学者所应认真推敲的问…  相似文献   

13.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4,25(3):60-64
从艺术所运用的审美形式的角度来看席勒关于艺术的人类学功能的观点和思想,可以知道,席勒非常重视审美形式、审美习俗、审美趣味对于人类的人性完整的巨大作用。这些观点和思想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篇论文之中,这就是:《关于在艺术中运用庸俗鄙陋事物的想法》,《论运用美的形式的必然界限》,《论审美习俗的道德效用》。  相似文献   

14.
朱立元 《学术研究》2022,(4):142-153+178
德国古典美育思想是马克思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观念论历史哲学模式及其美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实现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的革命性超越。这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的学说是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超越;第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是对席勒自由观的审美乌托邦主义的超越;第三,马克思自由劳动时间论是对席勒“审美无时间规定”论的超越;第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异化劳动造成的社会和人性的分裂的批判,超越了席勒对人性分裂的揭露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第五,马克思关于个体和人类共同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对康德、席勒偏重于“族类”发展思想的超越。马克思以人的现实解放为根本目标的历史哲学,实际上也设定了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通过审美和艺术鉴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塑造和改善人的美好心灵,全面提升人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天在立德树人、铸根塑魂总目标下开展全社会的美育工作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遗产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什么关系?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促进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加深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解,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艺术风格,是一个关于艺术独创性的概念。它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显示的艺术特色和艺术独创性的总和。没有独创就无所谓风格。马克思说过:“风格就是人”,高尔基把作家称作“善于用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概念的人”,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在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白居易作为一位可以与李杜齐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特殊成就和巨大影响,本来是素有定评的。但是,对白诗的艺术风格的看法,却历来颇多分歧。这固然是由于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形成其艺术风格的主客观因素都比较复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前代的诗论家们没有可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认识白诗的艺术风格所致。然而,对文学史来说,在这一问题上的轩轾褒贬,实际上关系到对白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评价。因此,本文试图就白诗艺术风格的几个突出特点(特别是其中有争议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品评”是中国古典文艺审美与批评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从东汉魏晋时期的才性论,到唐宋时期才性论与风格论的融合,再到明清时期向纯风格论的转向,中国传统文艺品评理论的概念、特点、取向、标准等内在逻辑清晰,民族审美特色鲜明,是根植于自身民族文化和哲学思潮的一种成熟的批评范式。挖掘和研究这一传统文艺批评的独特遗产,并深入阐释其内在的东方思维基础,对于在时下乱象环生的国内文艺批评界重新确立当代中国本土化的文艺批评标准与体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对哲学自身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湛 《江海学刊》2012,(2):45-46
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实际上是哲学研究的时代课题的变化,属于"哲学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与此直接相关并具有前提意义的,是"哲学是什么"的问题。相对于"哲学是什么"的无解论和一解论,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多解论回答是更为可取的。我们可以从对"哲学是什么"的各种理解和描述中,确立一种综合地把握"哲学是什么"的思路。这或许也是走出哲学困境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风格的多样性和诸种风格的不同的审美价值,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相辅相承的论题.前者认为文学风格多样化是文学创作的必然现象和审美的必然需求,各种风格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所以必须提倡文学风格的多样化.后者则认为从审美价值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的风格地位都是完全一致的,有些风格的审美价值有高下之分,所以应该推崇理想的凤格.关于古人提倡风格多样化的主张,现代人研究得比较多,而关于风格的审美价值理论,我们则注意得很少.为了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风格理论,本文在评述以上两者观点的时候,把侧重点放在风格的审美价值理论上.  相似文献   

20.
中国较完整意义上的文学纯粹论,是20世纪初随同西方哲学、美学理论的输入而形成的。在这一理论输入和学说形成的过程中,王国维是先导和奠基者。他在研究、介绍和汲取叔本华、康德、席勒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艺观,也构建起了中国文学纯粹论的基本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