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有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或文化人 ,一类是学问家 ,一类是思想家。他们各有特点 ,相互纠缠 ,值得一说。一  学问家以学问见长 ,其学问贵乎博与专 ;思想家则以思想行世 ,其思想贵乎新与深。学问家是一批知识广博、在好多个领域内都有系统而专门知识的人。一个人如果只在某一个狭窄领域内具有专深知识 ,例如清朝八旗子弟中的各种玩家 ,现代的古玩品鉴家 ,集邮家 ,美食家等等 ,一般称之为“专家”、“行家” ,而不够资格称之为“学问家”。一个人如果什么都知道一点 ,但样样稀松 ,什么也不精通 ,这样的人同样也不够资格称之为“学问家”。我以为…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该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的关系并非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才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已有近 1 0 0年的历史 ,在这不平凡的百年中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 ,必然要和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由于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致使它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的焦点。许多政治家、理论家和一般学者都作了长期而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并留下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80年代的“文化热”和 90年代初的“国学热”也都涉及这个问题 ,…  相似文献   

3.
英国文化研究原初是一项国内的事业,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议题迅速国际化.霍尔开始高频率地谈论身份、混杂、新族性、英国性、全球化;莫利的话题也从国内的"积极受众"转向了"全球媒介、电子图景、文化疆界"等只有全球化时代才有的课题.于是,也就有了英国文化研究与"文化帝国主义"命题的相遇.由于传统上"文化帝国主义"不是英国文化研究的重大主题,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未得到学界认真的梳理.以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家霍尔和莫利为中心,建构"文化帝国主义"与英国文化研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联,可以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研究提供某种可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变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变体王宁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在美国批评界受挫,作为战后西方最重要的一种文化艺术思潮,后现代主义也明显地江河日下,并一度成了强管之末。理论家和学者们纷纷试图对之进行“总结性”的描述,或将其载入史册。甚至...  相似文献   

5.
洋务时期(19世纪60至90年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带转折性的历史年代。此间,由于西学的大量输入,给封建的封闭体打开了缺口,中国的社会生活,诸如社会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社会信仰、家庭与婚姻都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社会学称为文化变迁)。以往学术界很少提及,本文将略予阐述。  相似文献   

6.
早在40年代,杰出的建筑与城市规则理论家伊利尔·沙里宁就指出:“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当人们看到今日天津,一定也很渴望从中了解天津人民在文化上正进行什么样的探求。的确,文化上的探求,常常凝聚成一种个性特征,促使城市形成它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令人产生或耳目一新、或耐人寻味、或漠然处之的印象。新时期正逐步形成的天津的建筑风格给人的印象是颇为鲜明的,从中也透射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一系列颇有特色,“津味”十足的建筑的建成,使这一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在人们心目中陡然升高了它的文化地位,从中也使人们看到了天津在建筑风格中寻求个性创造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移民、他者化与身份认同:电影里再现的上海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文化传统被另一种文化传统所压迫,虽然表层看来是消灭了,实际上却以隐形结构的形式深藏在民间.在新环境中又可以重新得到恢复乃至复活,这种现象可被命名为"近现代传统的复活".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上海的资本主义和城市文化,在社会主义时期被压制为隐形结构形式,进入90年代以后才得以复活.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各地掀起了"上海怀旧热",主要是针对社会主义时期以前的上海,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而言的.老上海是与安全享用资产阶级空间的欲望相结合,提供给人们一种所谓"改变时间经验,稀释历史性,记忆类似历史感觉的怀旧现象"的"被想象的怀旧".  相似文献   

8.
颜榴 《云梦学刊》2014,(1):94-95
这10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以及对个人的冲击。中国社会的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已开始,那时因为刚过去的一场浩劫,文艺的表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80年代延续到90年代初。90年代一直为新世纪这10年的变化做着准备,涉及到个人生活的最大变化有两点:一是电脑、电视及手机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体:二是消费生活强力进驻中国,人被商业品牌文化所包围。由此形成的以资本为驱动力的娱乐文化,给中国文艺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尚荣 《学术界》2005,(5):280-28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使得中国当代的文学艺术家们所面对的文化语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样他们的创作观念也不得不随之发生嬗变.本文探讨了文学领域里的"先锋派",在90年代艺术创作观念从先锋走向市场、走向世俗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不知为什么 ,今天一提到文艺理论的自主我便产生一种不想说话的感觉。一是因为早就觉得文艺理论是否“自主”不仅古今中外已有数不清的肯定性结论。二是因为这个话题已经是 90年代中国文坛老生常谈的话题 ,早就出现了“理论家与作家永不结同心”的结论。(不结同心是否也可以证明理论的“自主”?)这个话题更是我近年在各种会议上和多篇文章中谈得“过多”的话题。记得 1 994年在社科院文学所举办的“世纪之交文学的出路”上 ,我就针对理论界 ,特别是评论界的现状 ,说出了一句令在座的很多理论家扫兴至极的话 :“理论家活该被作家看不起 !因为…  相似文献   

11.
1996——自由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主义是西方发端于洛克、亚当·斯密、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传统,也是自英国“光荣革命”以来的政治传统,从近代起一直居主流地位。其中心思想是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比如言论、结社自由、个人财产权以及市场经济、法治、国家权力的制衡,等等。“自由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长期以来有另一种理解,因为毛泽东有一篇著名文章《反对自由主义》,说的是共产党内部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和平的不良风气。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有强劲的自由主义运动,但自50年代起销声匿迹。 在90 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依法治国成为指导思想,自由主义思…  相似文献   

12.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一批省、市级文学期刊纷纷改弦更张 ,有的刊物往新闻时政类靠 ,有的办成文化生活类杂志 ,有的更干脆不仅内容变了甚至连刊名也改成时尚的名称 ,整个给人们的感觉是“文学大逃亡” !难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让文学期刊无法再生存下去了吗 ?鲁迅一生担任过 18种期刊和报纸的副刊编辑工作 ,并办过 7家出版社 ,在既没有官方体制的支持 ,也没有巨商大款的资助下 ,却培养了肖红、肖军、柔石、胡风、沙汀、艾芜等一大批作家。他爱护培养文学新人 ,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一下“文学大逃亡”。无须讳…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比较文化学方面的专著、文章出了不少,对于中西文化亦是见仁见智,呈现出墨子所谓“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多元局面。高旭东所著《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一书,就以其独到新颖、富于创见而成为比较文化学研究中的新收获。说实在的,将生命之树判给中国文化,将知识之树判给西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上的冒险。谁能说中国文化只顾生命不重知识而西方文化只重知识不顾生命呢?这不正犯了学问家们所一直逃  相似文献   

14.
程光炜 《学术月刊》2013,(7):113-121
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一部重要作品,《我与地坛》首先是关于作家史铁生病残故事的文本。作者在这里给了读者丰富的对疾病的分析,看待疾病和生命的方法。同时,置身于80、90年代这个历史巨变时刻,作者病残的身体已不再属于他自己,而这个作品也成为一个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隐喻。在这里,远离尘嚣的冷寂"地坛"代替了一代人为之热血喷涌的"广场",剥落的文字取代了宏伟的纪念碑,预示了一个社会转型的巨变的到来。《我与地坛》如此参照出当代文学前三十年的"历史病残",也参照出了90年代消费文化中的一部分贪婪和放肆:没有90年代压倒一切的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史铁生的精神价值恐怕不能被如此发现。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达 《理论界》2000,(3):48-49
高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与时代密切相关 ,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氛围和育人环境。它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 ,在高校内外开展的群体文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给高校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也给高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 ,大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当前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1 搞好高校文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消费大大增加 ,促进了社会文化市…  相似文献   

16.
戊戌维新派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抉择是 19世纪 90年代先进中国人寻求富强之路的一次尝试 ,代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同时 ,它又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出现的 ,带有明确的现实性。戊戌维新派继承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认识西方文化的成果 ,其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抉择较为广泛、深入 ;并且由于其自身所处的时代所限 ,又具有复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文化基因中的宗教因素的先天不足、科学和法制未能完全有效地解决人自身的精神寄托终极关怀、高科技文明与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失衡等问题,"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儒家传统美育思想对于当代人格的完善或人性的圆成,仍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当然也不可忽视其思想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文化战及其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读书札记。这并非是要炫学 ,而是由于我对谈论文化问题有格外的警惕与谨慎。“文化”是一个过份有伸缩性的题目 ,从文人到人文尽在囊括之中 ,所以言说起来极易不着边际 ,作些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论断 ,争论起来也往往驴唇不对马嘴。凭空讨论文化还有一个危险就是将极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并将某一种文化理想化或者———套用一句时髦词汇———“妖魔化”。尽管我们对二十世纪文化论争的空泛与武断屡有检讨 ,但检讨之后仍然是积习难改。当然对文化的宏观之论读来也不无启发 ,但说实话从一O年代到八O年代再到今天 ,这…  相似文献   

19.
文化批评向何处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90年代中国批评界一个引人注目的走势或许就是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 (也有人称文化批评 )。对此文学界可谓众说纷纭、人言言殊。有人在悲叹80年代文学批评的黄金时代的逝去 ,也有人在欢呼文化批评的黄金时代的到来。除去这些情绪化的言论不谈 ,比较具有学理性的问题也同时提了出来。比如 :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是什么 ?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化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种转化是文学批评的转机还是文学批评的堕落 ?文化批评是不是一种社会学批评或所谓“外在批评”?如果是的话 ,它与审美批评的关系又如何 ?它是向庸俗社会学批评的…  相似文献   

20.
品牌化是90年代散文最为重要的写作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散文文本的品牌化;散文家主体成为一种文化品牌的化身;散文客体的品牌化。90年代散文写作的品牌化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民族心理与文化心态,它的喧嚣与繁荣构成了90年代文学的一个基本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