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对《红楼梦》精神内核的继承,也是其创作的灵魂所在。传统小说悲剧艺术的现代性演进是张爱玲创造的现代文坛“传奇”之谜。张爱玲与《红楼梦》创作精神的核心都是以人性为突破点写人生悲剧,张爱玲借鉴了古典悲剧中物欲的诱惑使人性沉沦的立足点,将封建余孽与“现代文明”相杂读,使人性特点更主体丰富;同时张爱玲继承《红楼梦》中的人生情理冲突悲剧并进行了重新锻造,将情理打成一片,表达对人性脆弱的洞悉。世俗关怀是张爱玲对《红楼梦》古典主义情怀的继承。两者都杂揉着矛盾与困惑,既枕着依恋凡人俗世,又清醒意识生命悲剧,将悲剧意识沉潜于困阁婚恋、世俗真实之中。《红楼梦》立足于感性世界,指向虚无色空,张爱玲则回归于世俗真实,寻求对抗乱世悲凉的寄托。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婚恋观探析胡辛每个人和自己的心,都有一定的距离。张爱玲和张爱玲的心距离最远。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张爱玲曾悲凉地感悟:人世没有爱。家里对她,是没有恩情可言的。外面男子的爱呢?从《金锁记》中的姜季泽到《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从《红攻瑰与...  相似文献   

3.
<正> 人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高等动物.但对于文明时代的一切人来说,与其说他们生活在一个自在的天然世界的“怀抱”中,倒不如说生活在一个由他们自己塑造过的越来越人化着的感性世界里.人类在世代相继的辛勤劳作中,既立足于天然的物质世界,又不断地为自已塑造着这个有别于天然世界的属人的、感性的对象世界.当然,人类在现实地创造着这个人为化的感性的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也同时,现实地创造和完善着人自身.离开了实践创造活动.既没有这个直面于人的现实的感性世界,也不会有作为文明人的人.现实的人,就是实际活动着的人,是不断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里生活着一群形貌萎琐 ,举止猥亵 ,谈吐龌龊的各色男性 ,他们要么身体残疾、肢短体小、相貌丑陋 ,要么行为乖张、表现失当、语气下流 ,完全不是男权文化下男性形象伟岸英俊的想象认可和传统表达 ,从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男性世界的浮世丑怪众相图。这是张爱玲基于女性主体意识 ,对整个男权世界价值评判的外化凸现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我对能够深刻剖析、反映人心理和精神状态的作品都颇为关注.这是因为,我总觉得人类的精神世界含藏着这人世间最丰富、复杂和难以解释的现象,潜蕴着宇宙间既脆弱又坚强,奇妙至极乃至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个世界时而美丽无比,光彩熠熠;时而丑陋异常,黯淡无光.每个人都在这里做着人生必做的功课,经受人生难免的煎熬.煎熬过后,有些人将功课变成了"礼物",有些人则继续煎熬……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大红大紫的人生辉煌阶段是在40年代的中国上海,小说集《传奇》就是这时候面世的,其中收了检琐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等10篇小说。张爱玲钟情《红楼梦》,有着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子,对人生的缺憾保持着敏锐的意识,而她求学期间接受的教育又是西式的,因此她善于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与特点熔于一炉,把小说写得华美又悲哀、富丽又苍凉。既力求对生活作真实、精细的描绘,又充满缤纷的意象和橡脆的隐喻;既渗透着浓调的忧患意识,又明显带有异化色彩。本文试图从《传奇》中几位…  相似文献   

7.
李新 《东岳论丛》2003,24(6):102-105
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了世俗的上海。世俗的日常生活在张爱玲小说里是享乐主义的,在王安忆小说里是有历史感的。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张爱玲直指人生的虚无,是反英雄的,王安忆则写出人性的温暖和人性的希望,小人物也有英雄性格。她们的小说的人物命运都以悲剧结束,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感来自乱世以及由此产生的她对人性及人生的虚无绝望,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感来自她以积极的理性对耽于日常生活的人物命运进行关照,更多的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8.
生死问题是一个与每个人关系极为密切,而人们又不能不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孔孟对这一人生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总结,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早期儒家生死观。在孔孟看来,生命是可贵的;死亡既具有必然性,同时又具有偶然性;死亡既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十分重视死亡仪式。  相似文献   

9.
作家的生命形态与创作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如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决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都有独特的生命形态。在文艺创作活动中,不论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开掘、技巧的运用,还是整体风格的形成,都与这种生命形态密切相关。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无论多么高妙复杂,都是...  相似文献   

10.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月亮是一个常常与主角相伴的重要角色。它是一个蕴含极为丰富的象征,女性体认是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张爱玲接过女人是月亮的传统象征,不是继续称颂女人作为月亮多么美丽,而是揭示女人作为折光、陪衬、从属物的月亮是多么苍白、多么空虚,她描写了一个又一个月亮的悲剧或喜剧,意在给女性一个警示。从这一意义上说,张爱玲颠覆了这一传统象征。张爱玲从千疮百孔的没落世家走出,赶上血火交迸的乱世,从人性解剖到人生感悟,从语义到语象,从氛围到细节,楔而不会品味着苍凉。苍凉是张爱玲小说的审美基调。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世界,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缺席”状态,他们成为小说中展示女性命运的映衬之物。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不完全”父权家庭和“象征性”消失的夫权家庭中的男性形象,凸现出她对女性生存处境和历史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我与顾准     
每一个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人的历史都有幸、有不幸。幸与不幸,常常是各种偶然因素和偶然事件凑合的结果,不由自主。生长在同一时代的人们,他们的历史背景是相同的,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相同的历史投影;然而每个人的遭遇又不会相同,他们的家庭出身、受教育状况、工作环境、亲友交往,以及这些对每一个人产生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否则,如果千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济慈的自然诗都体现着诗人对于自然的认知。两者的自然观各具特色又有一定的可比性,都把对生活和人生的感受转变为诗歌,融情于自然,在所描绘的诗歌里创造着各自的禅意自然和本真自然世界,表达他们愿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  相似文献   

14.
宋轶兰 《阴山学刊》2003,16(6):70-72
传统礼仪不仅存在于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于家庭、家族和一个人的个人经历中,且贯穿于人生历程,几乎每个人都需经历的礼仪就是人生礼仪。人生礼仪又称生命礼仪,国际上称作“通过礼仪”。传统的贯穿人生的礼仪主要有诞生礼、冠笄礼、婚嫁礼、丧葬祭礼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生礼仪逐渐褪去了宗教色彩,并删繁就简,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正>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和神经生理学家艾斯克都曾经有“世界三”的提法。那是指诸如语言、科学、文化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脑外知识,既不是活动着的人的精神,又不同于物质的东西,因而称之为“世界三”。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提法而已,并没有着意推敲,没有详细界说,更没有严格的定义。一些赞同者同样没有认真思考和推敲;更有的“赞同者”提出需重加定义,而考虑定义之后,照此提法何止有世界三?还有什么世界四、世界五,例如人的社会世界,人的规范世界(价值、意向、义务)等等(见《自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与鲁迅思想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作家,但他们作品的思想内涵却是一致的。首先,他们彻底清算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但具体的表现形态不同,鲁迅是高度理性,张爱玲是感性,鲁迅笔下的人物是被吃者,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既是被吃者也是吃人者。其次,他们都能正视妇女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由此所生发出来的社会理想不同,鲁迅是提出了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张爱玲则是无可奈何的适从,并在此基础上,对女性的普遍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挖掘。由此可见,张爱玲不仅继承了鲁迅的思想,而且还发展了鲁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先改变自己     
海岸 《家庭科技》2008,(9):46-47
有太多的人想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愿意去改变自己的人却少之又少。如果你观察过,你将发现,人们对周遭的一切是那么的不满,他们想换公司、换老板、换发型,还想换房子、换配偶。总之,每个人都想改变自己的世界,却很少有人想改变自己。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意识可以说是自然流露于文本之中。她通过塑造肢体残废和精神疾患两种类型的男性以及焦虑压抑、缄默无助的女性来达到批判男性世界的文学目的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张爱玲小说中,月亮作为一个重要意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性别色彩。月亮是女性形象、女性原则的象征。月光下是一个真实而又冷酷的世界:充满悲剧的女性命运、交织着欲望的感情故事、苍白虚无的人生形式。借助月亮文本,作者完成了对现实人生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作为"衣服狂"的张爱玲在小说中常以服饰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人情人性.在<茉莉香片>中,她塑造了身着"萧条的美"的服饰的男性形象--言子夜. "萧条的美"既蕴含外向的反抗之美,又蕴含内在的坚持之美,代表了张爱玲本人对男性的审美观照和潜在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