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拟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翻译中的得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亲属称谓语是汉语中使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的一种称代形式。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该称谓方式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本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翻译实例探讨了拟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及英译中其语用功能的得失,指出由于化差异,绝对的语用等效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以汉语言中拟亲属称谓这种独特而常用的社交称呼行为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情况及社会文化成因进行探讨。参照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顾日国提出的汉语中制约交际的中国礼貌原则,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交叉层面上展开分析.认为汉语言中的拟亲属称谓用法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却符合中国礼貌原则所倡导的贬己尊人准则和称呼准则。在此基础上,指出汉语言言语交际中独特的礼貌规范和社交称呼缺环是拟亲属称谓盛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亲属称谓泛化是中西文化在称呼语使用上的最大区别。在非亲属交际中,亲属称谓的运用,意在缩短人际距离,体现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敬和礼貌,符合顾曰国的贬己尊人原则。在非正式场合,亲属称谓"阿姨"是上海话中最常用的女性称呼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称呼语"阿姨"的指称对象和含义逐步扩大,其礼貌的功能受到挑衅。因此,有时候,贬己未必就是尊人。  相似文献   

4.
维吾尔语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属称谓是亲属关系的名称 ,亲属称呼是亲属接触时所用的口头称呼 ,两者在语义特征和适用范围上都有不同。维吾尔族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大约有两种 :一是原形转称法 ;另一种是改形转称法。维吾尔语亲属称谓转化成社会称呼的根本原因是初层权利和义务的扩展和次层感情的扩展  相似文献   

5.
汉语亲属称谓是标明汉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汉语有非常严密的称谓系统,亲属称谓和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使用也很广泛。古汉语的亲属称谓非常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和血缘关系。随着旧事物的消失和新事物的出现,那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亲属称谓词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本文拟以《说文.女部》字中的亲属称谓为对象,探究这些女部亲属称谓词的发展演变情况,主要有女性长辈亲属称谓词,包括从秦汉传承至今的女性长辈称谓词、由女性长辈亲属称谓词变成老年妇女和一般妇女的称谓词、词义和用法发生演变的女性长辈称谓词;女性同辈亲属称谓词,包括秉承古义的女性同辈亲属称谓词、词义扩大的女性同辈亲属称谓词和后代逐渐消失的女性同辈亲属称谓词;女性晚辈亲属称谓词,包括从秦汉沿用至今的女性晚辈亲属称谓词、词义和用法改变的女性晚辈亲属称谓词。  相似文献   

6.
一、一个被遗忘了的亲属称谓“私”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早期亲属称谓。远古时代,姊妹们用它来相互称呼彼此的丈夫。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个亲属称谓已弃置不用,被人们遗忘了。这个曾经在我们祖先的社会生活中流行过的亲属称谓,在古代的文献中,有过不少的记载。《尔雅·释亲》中,有“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的记载。汉朝刘熙的《释名·释亲属》中,对此进一步解释说:“姊妹互相谓夫曰私,言于其夫兄弟之中,此人与己姊妹有恩私也。”在《诗经》的《卫风·硕人》一诗中,有“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社会称呼语和亲属称谓语又是称呼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民族文化心理主要表现于人们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及人们较为广泛地认同和遵守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中英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导致了英汉语言在称呼语方面的差异.因此,探讨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英汉称呼语中的映射将有助于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称谓语是人们用来互相称呼的一种方式,由于中西方社会在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和亲属关系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亲属称谓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本文就文化缺失现象对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的影响,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解决文化缺失下亲属称谓语的英译问题,并提出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汉日语都有使用拟亲属称谓的习惯,但由于两国社会制度、结构及文化习俗等因素,在使用上又有很大不同。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日本社会老龄少子化现象等问题较为突出,导致了日语的拟亲属称谓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着重就现代社会语言环境中拟亲属称谓进行汉日语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嗯"是汉语中的常用应答词,在网络交际中的使用频率也非常高.通过调查问卷探究不同人群在网络交际时对应答词"嗯"及其变体的认知和使用差异,从语用功能角度分析不同变体之间的差异和人们的选择动因,研究发现,应答词"嗯"在网络交际中有消极应答的倾向性,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都会影响对应答词的认知和选择.在网络交际中,应根据交际对象和场合区别使用"嗯"及其变体,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论述到“家庭”时说:“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人类血缘关系,婚姻制度在语言中的反映。在任何语言中,现行的亲属称谓与家庭形式,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已历经变化。当家庭继续发展的时候,亲属制度却僵化了起来,当亲属制度还以习惯的方式继续存在的时候,家庭却已经超过它了。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历史上所留传下来的亲属制度来断定,曾经存在过与这个制度相适应的业已绝迹的家庭形式。”(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这个意义上各民族的亲属称呼可以说是人类的语言化石。因此对亲属称谓词的研究不仅有语言学的价值,还有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举例对亲属称谓词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和语用的比较。说明在汉英两种文化中的亲属称谓词存在词汇空缺和语义空缺现象。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亲属称谓词的跨中西的文化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文化共生、共存.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本文将英汉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分别从文化角度审视这两种称谓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以期更好地了解英汉不同的社会文化,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5.
语码转换指说话者在同一言语交际过程中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以《鲁豫有约》电视访谈节目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为语料,分析其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语言特点,包括其语法句法结构、语用功能和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6.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主要形式及其选用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交称谓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说话人用来指称说话对象的称呼语。它具有重要的社会交际功能,交际双方选用适当的称谓语来明确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以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社交称谓语的选用遵循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规约,主要体现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权势和等同关系。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形式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这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它们遵循的社会规则和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将英汉的亲属称谓系统进行比较,并借助于关联理论,语用对等原则,本文探讨了翻译该类词语的适用方法:具体化;省略;替代;间接称呼;变通直泽。亲属称谓语语际翻译最终应达到语用对等的目的,从而实现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语言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称呼显示了说话人和受话人的社会关系及距离远近,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关系法则及文化系统息息相关.沿用"权势"和"同等"原则,对英汉人称代词、姓名、头衔及亲属称谓等称呼形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英语中称呼受"同等"关系影响较大,"权势"原则是中国人选择称呼的主导原则.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依赖于对情境...  相似文献   

19.
基于语言变异理论,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出发,在中国英语变体功能的分析模式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中国英语变体在语言、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标记功能,揭示了中国英语变体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变化,也是具有识别其本土化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英语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的差别是引起语言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美国黑人在使用英语时难免烙上其种族的印记。黑人英语作为美国英语中最重要的种族变体,无论在交际实践和文学创造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了“黑人土语”(BlackEnglishVernacular)的起源和语言特征,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黑人英语的变异及使用进行了论述。过去曾将黑人英语视为“次等的”或“低劣的”语言变体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任何一种语言变体只要能满足使用者的言语交际就应该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