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完善土地整理发掘土地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理就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 ,对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空间、区位进行再配置 ,充分挖掘土地有效利用面积 ,以实现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以及土地的持续利用 ,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由外延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一个具体体现。一、土地整理的模式第一 ,以“集中”为主的整理模式。以乡镇为基本单位 ,对零星分散和规模布局不合理的农村小城镇、乡村居民点、农村工业点等统一规划。引导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 ,引导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推进耕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村居民向小城镇集中 ,就是在小城镇辖区内集体经济组织之间…  相似文献   

2.
浅析农村教育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农村教育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作用表现为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分析通过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从而解决制约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等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命运共同体是对农村伦理共同体的扬弃。当前,传统权威的肢解、乡土意识的弱化和个体的“原子化”构成农村社会转型的集中表征。社会转型严重打破了传统的聚合形式,造成了农村交往行动的无序化、组织形态的碎片化和价值观念的异质化。共享发展理念对于回应农村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困境具有积极意义,它也为农村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路。在共享发展理念的导向下,农村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必须推进如下工作:在政治文化层面,推进基层协商的发展与包容文化的社会内化;在经济发展层面,确保发展的均衡性与公共服务的实效性;在基层治理层面,积极创设“合作治理”的农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农村改革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改革30年来,取得了三个主要制度性成果: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市场配置资源、统筹城乡发展。但农村改革在农民增收、土地制度、公共产品供给、农民工权益保障、金融服务、农村社会结构转型、乡村治理等方面依然存在困境,需进一步在财富创造、财富分配和治理方式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推进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时代为保持农村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就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实现“土地流转”并最终建立家庭式的“红色农场”就是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胆设想,因为,它顺应了大农业发展的趋势,代表着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内生型农村城镇化的运行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集中”(人口、土地、工业)发展模式是农村城镇化的科学选择。土地、人口、经济的集中,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转变是内生型农村城镇化的全部内容。在运行过程中,人地矛盾是其初始动力,农业发展是其内部推力,乡镇企业发展是其后续动力。  相似文献   

7.
该文分析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运行中存在“分”之有余,“统”之不足和缺乏土地流转法律机制等主要问题,提出改组、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正确把握“统”与“分”的尺度和稳定承包关系,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等发展、完善双层经营体制若干对策,旨在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经营制度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城镇城镇化概念以及它与农村城镇化的异同,剖析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为实现这一伟大战略而必须实施的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从“城市化”向“城镇化”,以及从“城市发展方针”向“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三个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构建理论基础有“生产/生活互构论”、“物质/精神互作论”和“农村/村社本位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构建理论指导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自觉过程。  相似文献   

10.
高存年 《金陵瞭望》2007,(23):70-70
近年来,基层社区按照上级要求“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形势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给推进土地流转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值得各级政府和领导关注研究,修订政策,指导基层,以便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党的报告指出“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质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转”,这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在当前农民增收途径狭窄、增收速度趋缓的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关系到农村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农村人口的大幅下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结构性差异,客观上使得中国农村普遍陷入了“空心化”“老龄化”和“空巢化”困境。农村的人口空心化又导致了产业空心化、文化空心化和社会碎片化等多重空心化。农村多重空心化之后,造成了典型的农村治理分散不经济的发展陷阱。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面临农村人口空心化这一重大现实,需要做出战略调整与路径创新。本文秉持“因村施策”的核心理念,依据空心化程度、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关键指标,提出以“国土整治”“有机收缩”“适度集中”和“产村融合”等战略规划持续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2012,(8):3-28
土地,是民之根本,也是国之根本。对于中国来说,确切来讲,土地是广大农民之根本。所谓根,即关乎生存的话题。近些年,围绕着农村土地问题。诸如强制拆迁、小产权房、基层集体土地寻租等现象颇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速推进。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在推动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同时,带来了城市实体规模的迅速增大和城市空间范围的大幅度扩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与问题都或多或少与我国现有土地制度存在的根本性体制缺陷问题有紧密关联。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今年2月15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在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上,会议提出要推进农村集体土她确权登记发证,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这意味着农村土地改革正在释放一系列积极信号。这或许表明,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已经进入“试水区”。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近一半学龄儿童在农村,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树立“教育公平”的教育观、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培训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核心在于农民土地利益的实现与发展,进而需完善农民土地权益的利益结构与利益机制。基于农村社区发展的视角,从农民土地权益的利益代表和利益表达、利益产生和利益分配、利益协调和利益保障、利益发展和利益共享等方面,构建农民土地权益的利益结构。在分析农户禀赋、农地流转风险、土地利益相关者、农村制度环境等农村社区发展要素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的基础上,创新农民培育、风险防范、纠纷解决、制度保障,构建农民土地权益的利益机制,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以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蔚薇  刘峰 《金陵瞭望》2008,(13):51-52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土地的“农转非”和农村劳动力的“农转非”成为城市发展的两个特点,征地拆迁工作是城市化进程中由农村向城市演变、农民向居民转化的必由之路。光华路街道是白下区唯一的涉农街道,也是区内唯一的经济适用房聚集区。自2003年开展大规模征地工作以来,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党组织作用,确保征地拆迁顺利推进,同时做到廉洁、公正、平稳,保持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实现“政府、集体、农民”三赢,成为街道工委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一场“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大讨论,使高淳县各级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高淳县把大力开发乡土人才资源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涌现出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专业技能的“土专家”、“田秀才”,为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乡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乡村城市化以农业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镇 (乡 )集聚 ,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目前各级各类小城镇在推动城乡经济结合 ,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村城市化仍普遍存在土地占用量大而利用率低 ,规划滞后、布局分散而效益偏低 ,城市化水平有限、环境质量不保证且市场容量较小等一系列问题。为推进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 ,文中拟构了小城镇发展的六种基本模式 ,包括功能辐射型、产业开发型、科技创新型、市场主导型、生态建设型和文化保护型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病”与“城市病”并存且相互影响。农业小规模经营。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相对贫困和部分群体绝对贫困;“空心村”的普遍存在是现阶段“农村病”的主要表现。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承载力薄弱、“城中村”环境和治安问题等为表征的“城市病”集中爆发,并向二、三线城镇蔓延。农业转移人口的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以及东中西各区域之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地方政府的治理理念与方式有悖于健康城镇化要求等等,这是导致“农村病”与“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化解城乡间与城市内部的双重二元矛盾;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治理“农村病”与“城市病”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可以促进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可以极大地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