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同一性     
十多年来,只要谁讲同一性,就被宣判为“矛盾融合论”、“修正主义”。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为了澄清理论是非,推倒林彪、“四人帮”强加于辩证法的同一性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大力开展矛盾同一性的研究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们哲学界把矛盾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看成是一个概念。最近,有的同志提出辩证法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不是一个概念”。那么,究竟辩证法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的含义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本文想就这两个问题作以探讨。(一)关于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明确指出:“与自身的同一,从一开始起就必须有与一切别的东西的差异作为补充。”(《自然辩证法》第193页)显然,“同一”是作为“差异”的对立物出现的,同一指的就是矛盾双方的“同”。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说:“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林彪、“四人帮”只讲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根本否认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鼓吹反动的“斗争哲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现在,又有的同志离开矛盾的斗争性谈同一性,甚至说矛盾的同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究竟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呢?当前哲学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探索真理。本文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彼此结合,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来,我国哲学界就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个讨论理所当然地涉及到如何认识矛盾同一性概念的涵义或者说内涵问题。关于同一性概念的涵义,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两种意见,即一重涵义说和二重涵义说。一重涵义说认为,同一性概念只包含对立面双方的相互联结一重涵义,而对立面双方的相互转化不应是同一性概念的涵义。二重涵义说则认为,同一性概念既包含对立面的相互联结又包含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这样双重涵义。有意思的是,双方都在“援引”黑格尔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矛盾的斗争性有无条件性和矛盾的同一性是否贯串于矛盾过程始终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列宁所讲的“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的原意进行了辨析。文章指出,应当划清“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这两对概念的界限;作为矛盾本身两种属性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并无相对、绝对之分。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时,我认为弄清楚矛盾同一性的准确含义,是至关重要的。毛泽东同志在论述矛盾同一性的意义时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毛泽东选集》袖珍本第304页)这里,同一性包含了两种意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  相似文献   

7.
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中,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真正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反映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割裂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就基本上拋弃了对立统一规律。多年来,林彪、“四人帮”把这个规律歪曲得面目全非,在理论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在实践中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粉碎“四人帮”后,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关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讨论很多了。但是,研究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范围究竟有多大,重点应放在哪里,是矛盾的同一性还是矛盾的斗争性,则涉及不多。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拜读全国现行各种版本的哲学教材,发现全都把对立和统一与斗争性和同一性打了等号,众口一辞地认为,对立就是斗争性,统一就是同一性,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就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如中国人民大学肖前等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即是对立和同一,矛盾规律即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矛盾的同一(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正确地理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就是要正确地理解同一或同一性、对立或斗争性这一对范畴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又如全国  相似文献   

10.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现行哲学教科书采用了近十多年来理论界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即把它界定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包含着依一定条件互相转化的趋势和可能”,在论述事物的矛盾运动时,又将同一性与事物的稳定性、斗争性与事物的变动性混为一谈。我认为,这在实际上否定了事物矛盾的同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而不符合辩证法的基本精神。下面,我们就围绕流行观点所持的主要论据来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哲学界在讨论矛盾同一性的涵义时,有的提“矛盾的转化”,有的则提“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似乎认为“矛盾的转化”相“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含意是相同的。本人过去也是这样理解的。但现在细细想来,“矛盾的转化”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不能等同的。故此谈点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理论界在阐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时,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解放后历次编写的哲学教科书也都沿用了这个观点。好象这个问题已“定论”了。可是,在活生生的客观辩证法面前,逐渐暴露出这个观点的局限性;它只正确地反映了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同一性的绝对性和斗争性的相  相似文献   

13.
何谓“无差别境界”?周先生下的定义是:“无差别境界,即没有矛盾或差别消除,予盾平衡,对抗消亡的境界。”我认为,无论是“矛盾平衡”还是“对抗消亡”,都不是“无差别境界”,而是有差别的境界;都不是“无矛盾的境界”,而是有矛盾的境界。先看“矛盾平衡”。任何一个矛盾都有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个根本属性。对立而的统  相似文献   

14.
晚年毛泽东在辩证法问题上相信“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片面地夸大矛盾的斗争性,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作为科学体系的《矛盾论》的思想。但能否把整个晚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归结为“斗争哲学”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即使仅就辩证法而言,也不能把晚年毛泽东的辩证法归结为“斗争哲学”。事实上,在晚年毛  相似文献   

15.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与矛盾的同一性规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是“两点论”与“重点论”思想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体理论经验。事实证明,坚持这一理论,就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放弃这一理论,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相似文献   

16.
论邓小平的矛盾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上看 ,邓小平善于通过对立把握同一 ;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上看 ,邓小平善于通过普遍性把握特殊性 ;从矛盾及内在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上看 ,邓小平善于通过全面把握“两点”和“重点” ,实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第一个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了矛盾的同一性。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矛盾同一性含义。恩格斯、列宁揭示了同一性含义诸方面之间的本质联系。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同一性思想,给矛盾同一性下了完整的定义,并科学阐述了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任何矛盾内部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基本属性。这两者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矛盾问题的本质内容,集中地体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辩证法实质的思想。因此,探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对于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决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彻底肃清“左”的影响,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这是一直被人们看作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的全部关系.然而,同一性中究竟有没有绝对性?  相似文献   

20.
绝对与相对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事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假使不懂得绝对与相对的正确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势必不能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样就不可能懂得对立统一规律。同样的,唯物论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以及認识论中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和错误等问题的理介,也就失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