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南越王墓》将岭南出土与犀象有关的资料看作南越海上交通的物证。 其实,历史文献关于岭南犀象的生存和犀象资源的利用多有记载。似乎不能排除岭南象牙应用于工艺制作,满足贵族消费的可能。而出土皮甲及铁甲所附皮质材料,很可能也取自当地出产的犀。研究者以南越王墓出土动物遗骸为资料讨论汉代气候,其结论与此前一些研究成果吻合,然而虽指出汉代广州地区有象类生存,现今则已消失,遗憾的是没有使用相关出土资料以予说明。  相似文献   

2.
《中文信息》2008,(1):77-81
薄荷片推荐:1983年6月曾在岭南地区发现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共7室,深藏千岗顶之下20米,该墓主人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其尸身穿丝缨玉衣,陵墓的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陵墓中有15名殉葬人和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这是我国五犬考古发现之一,来到南越王墓博物馆,见证西汉的辉煌[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广州象岗大墓出土“赵眜”印,同时出土有“帝印”及“文帝行玺”等印。从“文帝行玺”可知,墓主是《史记·南越列传》所载赵佗之孙赵胡。因为《史记》明说:“胡薨,谥为文王。”这是汉廷的赐谥。可是尽管汉廷赐谥称王,南越还是自管自地称帝,这也可说明当时汉廷与南越的关系。《史记》所载文王是赵胡,墓中出土却只有赵眜的姓名印,这矛盾如何解释呢?我个人意见,眜即是《左传》昭公元年所载的昧。眜,《说文》释作“目不明。”昧,《说文》解释为“昧爽,旦明也,一曰暗也。”昧的本义应该是暗,昧爽即旦明,即今所谓黎明前的黑暗,是引申义。天色未明的  相似文献   

4.
刘乐一 《东岳论丛》2003,(3):140-141
南越王国自秦二世时始兴 ,汉武帝时亡 ,前后延续 93年。南越王国的疆域 ,从五岭之南到南海之北 ,“东西万余里” ,其范围包括广东、广西大部及云南的南盘江南与越南的北部地区 ,史称南越、南粤或越粤。这里土地肥沃 ,雨量充沛 ,山势崎峭 ,江河纵流 ,早在晚更新世初期 ,就有马坝人在此繁衍生息。但是 ,由于群山阻断 ,交通不畅 ,又有粤越民族杂居及领地分割 ,使居住在这里的越族人相对还处于原始的封闭状态。公元前 2 19年 ,秦始皇兼并六国不久 ,即发兵征伐南越 ,经过六年的征战才将该地区平定下来。为巩固其统治 ,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相似文献   

5.
谒墓     
初日照江城。倏然起思慕。凌晨步城■。草树犹含露。去城不五里。是曰湖迹渡。崇山郁佳气。流澌类韶頀。蟠螭下曲折。枝榦两边护。中间忽■。乃我王父墓。群山自环抱。龙起犹回顾。奔腾瞻正脈。势若狻猊怒。我闻从兄言。生圹祖自具。获兹费屏营。步陟穷千度。豈惟免崩塌。亦自有深虑。今逾七十年。马鬣封犹固。孙系出旁枝。继嗣从婴孺。忽觉暮齿近。深怀植落懼。早夜事丹铅。冥心讬缣素。谒墓岁一次。谅为先灵恕。  相似文献   

6.
扁鹊墓考辨     
战国时民间名医扁鹊死后埋在哪里?《酉阳杂俎》说:“卢城以东,有扁鹊冢”;《河间府志》说“扁鹊墓在任邱鄚城东北”;《明一统志》、《张德府志》说“扁鹊墓在汤阴伏道”;《陕西通志》说“神医扁鹊墓,在临潼县东北二十里”;此外,山西虞乡县东十四里古市镇、山东长清县鹊山和陕西城固县亦均有扁鹊墓。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但详加考证,以《陕西通志》记载,即扁鹊葬于陕西骊山北麓戏水河东岸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西塘展墓     
洲:宕拳0 000000黝瑟瓤摊︺瓤黯黔黯麟黑耐碘缝束豁根露萎姥邯饰烈绿袁淑瑜作 00 0 0 0 00 0 00刻千秋决此辰推能00目0 0 000 0 0 0 0 000 00 00000 0 00000 00用其施命四章原韶0 00视死镯蹄真郡L0OO0 0 0 0 000 0 0000器︸瀚浏︸力坠幼0 000、00。r勺。0 0 0 000 0 0 00早豹黄泉竟蓄盟不甘混世争愉生白顽人去空房冷0 0 0 0 000 000 00八000 0 00湘潭周逸木崖0 0 0 0 00箭易袁家女愧汝数眉七尺身一服烧峨志已明0 0 0 0 00杜鹃啼血炭酸辛铿月座藏萝裹刊莫道此生恩未搬猫嶙白︸靛哭街春0 0 qo艳命甸成不忍生演︸冻慷慨藉堪婿聆今秀氧踵朗阴…  相似文献   

8.
释滳     
滴又称商水,是商代一条比较大的河流,殷墟卜辞多有关于此水的记载(见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二八○页)。根据卜辞所记,商王在“求年于河”(《南明》四五六)的同时,还举行“求年于滴”(《掇》一.三八四)活动,河即黄河,是商代最大的河流,它的安流与泛滥,直接影响着商王朝的政治和经济,因此被商人奉为神灵,经常举行隆重的祭祀,以祓除灾患和祈求丰收。  相似文献   

9.
释叚     
甲骨文有“(?)”字,写如下图。此字少有人释读。孙诒让“疑是报字”、“又疑为设之省”(《契文举例》下一四);王襄“疑古酌字”(《(?)室殷契征文》考释《典礼》一二);郭沫若“疑是毁字”(《卜辞通纂》考释八九);陈梦家“疑是霓,即雌虹”(《殷墟卜辞综述》247页);孙海波《甲骨文编》(1965)收入附录,编号3661:于省吾释为  相似文献   

10.
释乩     
甲文■■■等字,沫若氏均释为乩,谓从卜或从占。是刚是,惜对■■禾加申说。《甲骨文编》释■为■,■亦弃而不论;或释为■而云■为盛卜具之器。它实为箕,与  相似文献   

11.
释债     
一债起源于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建立之际。随着社会分工日益巩固和加强,商业有了显著发展。《周易·(?)卦》云:“为近利市三倍”;《尚书·酒诰》载:“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在商业活跃的情形下,债行为频繁发生是很自然的。据文字考证:债,古文作责。甲骨文有(?)字,《殷契佚存,85》:“辛卯卜(?)(责)(?)(其)从(?)亡凶辛卯(?)不”。金文作(?)。《毛公鼎铭》“取(?)卅寽”,西周  相似文献   

12.
释食言     
《左传》:“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又“我食吾言”。杜预训“食”为“消”。 沈钦韩《左传补注》引《尔雅释诂》:  相似文献   

13.
释歌谣     
什么是歌,什么是谣,在我国古代向无严密的定义。“尚书”“舜典”说:“歌咏言。”所谓“咏”即“永”,永言也就是长言。长言照现代的话说,就是语言的声调有长短曲折、迅疾徐缓之谓。这说明了“歌”是由人声所发,它和平常语言不同之处,就是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所谓抑扬婉转,一唱三叹。“礼记”“乐记”中也有同样的说法,说:“歌,咏其声也。”又说:“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怎样长言呢?乐记中也有解释,说是“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稾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释名中的说法也是相仿佛的,先说:“人声曰歌。”继而又解释歌字的含义说:“歌,柯也。所歌之声,是其质也。以声吟咏有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也。故兗冀言歌声如柯也。”  相似文献   

14.
西高穴墓可能会是夏侯惇的墓吗?虽然这种说法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肯定,但我以为西高穴墓不会是夏侯惇墓,理由有几下几点:第一,据推断,夏侯惇的年龄与墓中出土的男性遗骨年龄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5.
上表是包山二号楚墓墓主昭佗的家谱。昭佗是楚怀王的左尹,主管司法,他死于楚怀王十三年,即公元前316年。这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第一份楚王族支庶的家谱,从楚昭王熊珍到墓主昭佗,父子相承凡六代,前后绵延二百余年,从春秋的后期直到战国的后期。昭氏家谱是笔者根据《包山楚简》及其它历史资料,综合考证而得出的。  相似文献   

16.
正平文举俱有文章才平原鲁国两地生琪瑰孰嗟孔雀痛巢覆欲为鹦鹉椎笼开孔雀虽有毒毛羽彰身擅华缛一杯早不鸩阿瞒五色终须系冤狱鹦鹉尚能言湘簾画阁寒风掀纵能溷俗对人语不复高世随云骞当时撝毫几贵洛阳纸建安名传两才子萧选楼中会胜流范书苑内收文士胡为并縶南冠决东市血涴玄黄乱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八年夏发掘的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墓内一百多件青铜礼器上都有“曾侯乙乍(作)(?)(持)用终”,六十多件青铜编钟上有“曾侯乙乍(?)”的铭文,特别是兵器上除有“曾侯乙之行戟”外,更有“曾侯乙寝戈”。“寝戈”(亲近兵杖)置于主棺旁边。放置主棺的椁室,应相当宫室的寝。执寝戈者一定是其亲信侍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庆舍之臣卢蒲癸和王何,“二人皆嬖,使执寝戈,而先后之”。因此,很多同志认为,墓主应是曾国的国君,名字叫乙。在发掘工地上,有人提出此墓应为楚  相似文献   

18.
陕西唐墓壁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悠久传统和独特风格的中国壁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绘画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屈原在《楚辞·天问》描述了楚国先王及公卿祠堂中的壁画;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的廊房东、西壁绘有长卷轴式建筑壁画,这都反映出壁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的地位。到了唐代前期,由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出现了艺术上千岩竞秀的局面,中国壁画也达到了空前成熟的兴盛阶段,成为唐代造型艺术中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19.
社稷归新主。残山付旧臣。魂消衡岳雨。梦断孝陵春。欢凤情空切。嗟麟事岂真。欲持  相似文献   

20.
<正> 陵县县城城里有座古墓,墓前石碑高约二米,碑正文为“平原君基”四个大字,落款是:大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孟夏,知陵县事浙湖沈瑊重立。墓碑既为重立,则此前当有平原君墓之石碑立此;另外,七十年代陵县修环城河从墓前通过,地下出土有一雕石卧虎,据此推断古墓属真古墓,非后人假托。墓主是谁?部分志书如《长河志》、《陵县县志》推断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公子赵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胜“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东武城《史记》正义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