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救助的核心范畴是贫困,目标是克服贫困.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因其生存型贫困救助局限,救助资源受益分配瞄准偏差,就业激励机制和就业援助专项制度缺失漏洞,内在地存在着反贫困功能梗塞.必须在技术层面:优化社会救助制度分类设计,防止形成“贫困陷阱”;加强各项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形成反贫困的制度合力.在制度建设层面:实现生活救助到综合救助转变,减少贫困发生因素;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促成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积极劳动自救,并实现社会救助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从而确保反贫困目标.  相似文献   

2.
李汉宗 《天府新论》2010,(4):107-110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国家安全制度.社会救助从属于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贫困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根源,社会救助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中的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公益事业,而绝非慈善事业.社会救助的概念是受到社会保障和贫困的概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限制的,三者的概念在发展的同时必须统一.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作为反贫困的长期制度安排,多元救助主体是其主要特征,多元共治是社会救助事务的核心要义。在社会救助多主体责任的定位上,国家是社会救助首要的义务主体,提供社会救助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是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标志,同时家庭、个人也负有社会救助的义务。在社会救助多主体责任的关系上,个人自救、家庭互助在主体责任关系中处于第一和第二位阶,“穷尽其他帮助”是我国社会救助法律规范中的要件,国家在主体责任关系中是处于最后位阶。为此,在我国社会救助立法和政策改革中,通过明确政府的给付责任,强化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实施分类管理和开展社会救助服务,激发有劳动能力者的个人积极性,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家庭和个人尽责的社会救助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走向发展型救助:社会救助的制度转型与目标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生存型社会救助制度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它无法顺应贫困主体结构变化的需要,难以实现助人自助的根本目标.从生存型救助走向发展型救助,既是社会救助理念演进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救助制度转型的目标选择.应当实现从生活救助到注重能力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单一性救助到多元化救助、从补救性救助到注重预防性救助、从救助管理到救助服务的转变,以实现我国社会救助的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5.
姜小卉 《江汉论坛》2012,(10):141-144
社会人的救助义务是否入法,是一个关涉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整合的问题。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确立或规定了社会人的一般救助义务。社会人救助义务入法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在法理上具有正当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苑仲达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0):194-200
为了深刻总结中国扶贫脱贫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突出贡献,我们需要明确回答中国何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其中,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攻坚是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攻坚的理论逻辑揭示了贫困理论、反贫困理论和贫困治理理论的研究进路,制度逻辑体现为制度理念、制度设计与制度整合三个方面,实践逻辑回答了"兜住谁""兜什么""怎样兜"等基本问题.对上述三重逻辑的系统梳理和深刻把握,有助于深化关于中国扶贫脱贫的研究工作,优化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功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7.
苑仲达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0):194-200
为了深刻总结中国扶贫脱贫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突出贡献,我们需要明确回答中国何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其中,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攻坚是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攻坚的理论逻辑揭示了贫困理论、反贫困理论和贫困治理理论的研究进路,制度逻辑体现为制度理念、制度设计与制度整合三个方面,实践逻辑回答了"兜住谁""兜什么""怎样兜"等基本问题.对上述三重逻辑的系统梳理和深刻把握,有助于深化关于中国扶贫脱贫的研究工作,优化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功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低层次的措施和基本手段,是一项针对贫困现象而设计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救助制度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上拉起了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 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是克服贫困。贫困现象基本上可以分为4种类型: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的贫困;因个人生理原因或能力问题造成的贫困;因地理条件差,交通、信息落后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是现代社会救助不可回避的历史基础,其救济思想源于道义性。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的根本性改革,其基本原则与传统社会救济截然不同,即强调社会救助中政府的法定责任、公民的法定权利和对应义务的统一。然而,传统社会救济思想以其强大的惯性力量影响着现代社会救助理念建设,使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主要为:对政府责任和公民权利强调不够;对民众社会救助义务宣传不力。理念建设的滞后使部分民众和工作人员对社会救助认识模糊、混乱,阻碍了社会救助制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失依儿童是需要特别扶持的弱势群体,对其进行社会救助不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要求,体现了国家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但是目前的失依儿童社会救助仍然存在困境,家庭的抚育作用有限、制度的保障程度不足、社会救助和支持缺乏,他们处于孤立无援、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儿童权利保护法律缺失、制度性保障政策救助范围狭窄、儿童救助保护机制缺位和社会力量薄弱,因此我们需要在分析其救助困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失依儿童的救助和扶持。  相似文献   

11.
防卫权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为使自己、他人、公共及国家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急迫的不法侵害,在公力救济无法及时实施时而对不法侵害者进行有效反击的权利。防卫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法定的权利,是社会合法权利在特别情形下得以及时救济的一种特别方式,是对国家刑罚权的有益补充,是一种排除社会危害性的有益行为。其法律特征主要表现为:防卫权必须具有取得的合法性、目的的正当性、客观的社会排害性及其实施的限制性。  相似文献   

12.
朱建涛  陈乃新 《兰州学刊》2005,9(2):170-171,117
司法救济是权利得以实现的最后屏障.股东权利的司法救济,是股东在其权利遭受侵害时,向法院提起诉讼以保护自己权利的一种手段,即股东的诉讼提起权,分为股东直接诉讼和股东派生诉讼.在我国确立和完善股东诉讼制度,对于弥补我国现行公司法之不足,切实保护股东利益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法法典化的本位问题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作华 《云梦学刊》2002,23(3):31-33
制订中国民法典应采取以权利本位为主 ,以社会本位为辅的立法思想。从中国民法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基础、政治文化背景等角度论证这一立法思想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探讨权利本位思想 ,对当代世界民法社会化思潮的回应 ,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公民权利占主导和支配地位,权力基于社会共同体对权利公正的追求而生。为避免自然的公正分配状态下权利秩序被破坏,国家权力主体在社会范围建立统一的、强制性规范,对自发秩序下的”权利分配的定分规律”以规则的形式总结出来,人为地划分出每一社会成员的权利范围。国家权力的产生是公正理念从美德领域转向政治的价值领域、人类社会由野蛮步入文明状态的标志。制度公正的本质是对个人所拥有的基本权利与应承担义务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5.
社会权作为基本权利,不仅具有主观权属性,也具有客观法属性,这为社会权可诉性的"司法与准司法"路径提供了宪法依据。宪法诉讼是社会权在宪法层面可诉性的本源路径,我国宪法诉讼应采用"最低限度主义",通过运用宪法明示性条款直接保护社会权、通过审判发现宪法中的默示性社会权等方式缓慢稳妥地促进社会权的司法保护。宪法解释是中国语境下社会权可诉性的路径,我国宪法解释宜采用"原旨主义"解释方式。在宪法层面,通过对宪法条文涵义与国家政策的宪法解释来保护社会权;在民法层面,通过对基本权利的第三人效力的解释来保护社会权;在行政诉讼法层面,通过肯定性行政救济手段与扩大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来保护社会权。  相似文献   

16.
私有财产权主要是指个人、组织在占有财产上的一系列可以用来对抗政府对自己的私有财产行使专横权力的自由。本文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私有财产制度是任何性质法律所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我国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然而现行法律,特别是行政法律规范对私有财产保护极不完善,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财产平等保护的价值理念,完善法律体系,为财产的平等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规则。  相似文献   

17.
傅克谦  屈庆平  孙浩 《河北学刊》2012,32(3):177-179
应然权利与实然权利既是权利文化中的客观现象,也是权利学说中的重要问题。对应然权利与实然权利的划分,是自然法理论的产物,应然权利从价值层面对权利的应该状态作出描述,实然权利则从事实层面揭示权利的实际状态。二者既有明显区分,又有高度统一,并在对立统一中推动权利文化的进步。应然权利向实然权利的转化,应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优良的制度条件和有效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面临财产权、生存权、参与权、知情权、就业权和社会保障权等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形,这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官员考核机制、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征地程序不透明以及权利救济制度不通顺等制度性缺陷有密切关系。因此,改革农村集体土地交易制度、明晰其产权主体、征地程序公开透明化和完善纠纷救济制度是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同时,政府还应为失地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9.
鲁鹏 《文史哲》2005,4(1):135-141
中国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取决于深层改革。“深层问题”存在于上层建筑领域。上层建筑与生产力有直接联系 ,它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社会环境和条件 ,制约生产者生产活动的空间 ,整合系统力量 ,协调社会发展。上层建筑的作用与其运作方式密切相关。历史发展到今天 ,“间接—放权—法治”应当成为我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史黎 《学术探索》2014,(7):22-26
人类自身的活动行为是社会风险的根本源头,而大规模侵权则是社会风险中的一个极端,传统的侵权责任法已经无法适用于维护大规模侵权的受害者,通过责任保险制度来维护大规模侵权受害的权益具有可行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人们的权益,在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中应用责任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责任保险制度在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中的现实可行性以及必要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