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用生态批评的理论视角,以《庄子·齐物论》中颇具代表性的“庄周梦蝶”故事为切入点,探讨其作品中的生态观念。“庄周梦蝶”既反映了庄子的生态理想,一种“主客冥合为一”的人与自然圆融和谐的理想境界,同时亦暗含着实现这一理想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物化。庄子的生态观念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艺学”作为一门新兴文艺学科 ,由于学者们所存在的视域差异及遵循的学术范式不同 ,其预构的文本存在着很多可写的形式 ,这本在人们的意料之中。然而 ,从学科的发展来看 ,这种状态毕竟是一种不利因素 ,我们应该对之进行必要的检视 ,使它朝着理想的文本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演进轨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知识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把知识看成一种有生命体,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化的视角.这种视角不仅将对知识的理解引向其本真,也从一定程度上中廓清了各个知识类别之间的关系.如果将知识的确认投射于知识的推动力——宗教之上,进而为知识确认可能的定位,使得知识能成为有生命的知识,并与宗教成为一种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4.
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的眼光、态度与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笔者追寻生态课堂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探索生态课堂的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生态心理学理论、环境哲学理论等多维视域中挖掘生态课堂理论产生的渊源;从与相关几个概念的关系中明晰生态课堂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生态公民作为一个新兴的伦理范式,越来越被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包容与理解。伦理视域的生态公民是在更健全的意义上对公民的环境权及生态义务所作的完整规定,它更强调公民在面对自然时所需承担的道德与责任。  相似文献   

6.
由于德国历史中长期的小国割据状态导致“市民阶层”出现较晚,发展迟缓。在这种历史环境中德国“市民”阶层形成了多重性和矛盾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运动产物的德国绿党带着“绿色面纱”,怀揣哲学式的理想,坚持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的政治原则和政策主张;后却逐渐走向了通往权力的道路,终折服于政治学式的现实,对自身的纲领和政策不断作出调整和完善的背后展现的是政党权力诉求的逻辑。德国绿党这两张面孔的变换在本国以及欧洲甚至整个世界引起了一系列效应,而且这种影响场域也伴随着绿党的发展、成熟与完善,从力量,到秩序,再到文明,层层深入,甚至会成为文明冲突的缓冲带。  相似文献   

8.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创的现代化道路在生态建设领域存在着内源性局限,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性转变需同时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革命性变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生态理念在价值基点、思维模式、目标诉求方面都有所区别,在思维维度上实现了从“二元对立”到“辩证统一”的生态思维模式的转化;在价值维度上实现了从“利益至上”到“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的扬弃;在共同体维度上实现了从“单边主义”到“共建共享”的生态治理格局的超越;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了从资本主义逻辑到社会主义逻辑的生态建设路径的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全球繁荣发展相统一的中国良治,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之治的现代化生态文明道路,是中国反馈给世界的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化生态理论。  相似文献   

9.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主要特色有:协会、商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休戚相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间实现H型对接;教室和车间同为一体;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出路选择多元化;严格的师资选聘和培养制度;以正式契约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至少可以给我们三点启示: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对接;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的职能发挥要到位。  相似文献   

10.
以生态批评理论重读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美国现代著名诗人惠特曼在《草叶集》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歌颂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草叶集》中包含了生态思想的萌芽;而惠特曼的一部不为国内读者所知的散文集《采集日志》同样了蕴含了深刻的生态诗学思想:自然是文学创造的源泉, 诗人的使命是把大自然与人的灵魂联结起来,把常人眼中只看作物质世界和物欲对象的大自然所具有的生命气息、精神韵致和神性内涵揭示给人们,使诗歌变成大自然沟通、走近和融入人的灵魂的精神通道。《采集日志》包含了对诗歌在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生态功能的深切感悟。  相似文献   

11.
在美学史上,无论是研究美本身还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美的涵义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结。本文运用分析美学追求概念涵义清晰性的精神,运用审美生态学的理论,对"美的本质"这一美学史上千古难题做出再思考,认为美是人心中高悬的一杆标尺,是最高的理想,用以衡量万事万物的好与坏,不一样的标尺就有不一样的美本质观。在人类的审美历史上,经历了从客体化的天态审美场到主体化的人态审美场再到天人整生的生态审美场的范式转换,关于美的标尺的观念或美本质的观念也就出现了形式美观、真美观、善美观与生态整体价值美观,而生态整体价值美观则能将一切关于美本质的纷争包容其中。  相似文献   

12.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强大的影响和渗透下,中国文化逐渐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又导致了中国的文化自卑感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生。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心态来看待中西文化的地位和交流问题?伽达默尔诠释学的核心概念即视域融合理论,对我们认识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某种启迪。只有站在文化全球化的高度,抛弃狭隘的文化地域本土观念与思维模式,以多元开放的态度,包容大度的胸襟,来审视中西文化交流,才能最终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3.
德国经济与“德国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 2 0多年来 ,德国经济一直在低增长中徘徊 ,这同 50年代和 60年代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美国经济学家将此归因于德国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体制 ,并称之为“德国病”。作者同意这一结论 ,并在第一部分进一步分析了其症状 ,认为主要表现在“五高两低”上 :即高福利、高劳动成本、高国债、高税收、高失业和低投资率、低增长。在第二部分作者集中阐述了治愈“德国病”的难度和可能 ,指出关键在于把握好改革和转轨的根本规律 ,冲破德国现有政治、经济体制和社民党自身矛盾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14.
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德国在跨文化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德国的跨文化教育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强调互动性,主张多语性,具有相当程度的普及性。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是应加强意识层面上的重视程度;应加强以实践为导向的对策性研究;应加强以理论为导向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14至17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封建经济结构趋于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长。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急剧变革,西欧文化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近代化转型。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层进行的宗教改革使德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它奠定了德国近代社会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基础,使德国远离了中世纪的封建时代,朝着近代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和近代文化伦理的方向大踏步迈进,是德国近代社会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德国与日本是后起的发达国家,经过两次经济起飞,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两国社会转型的历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启示,一是社会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基本同步,社会转型的阻力较小。二是两国政府在工业化时期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减轻转型期社会阵痛起到了十分有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享誉世界,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其相比存在着诸如认识问题、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立法、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应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是德国实现近代化、经济上赶超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问题.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工业化,其中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杠杆作用是它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19.
德国“双元制”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较成熟、较有效的一种职教模式,从而引起国际社会经济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出发,分别对中、德在职业教育的认识、观念、方法及现实等方面作出分析和比较,认为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可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理性的泛化与深化,终于催生出生态危机这一人类共有的梦魇.基于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生态主义应运而生,生态文化方兴未艾,"绿色"书籍正倍受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