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剑虹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2)
秦汉时期,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处于领先地位。在这广阔的地区,铁器和牛耕已经普遍推广,而且农耕的主要工具犁铧按装上了犁壁,利于深耕和翻土;赵过发明的代田法推广后,有利于禾稼的生长;耧车的发现,结束了漫田撒种的粗放的播种方法。西汉时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已经普遍并始精耕细作。江南的农业生产情况是如何呢?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总之,楚越之地,地 相似文献
2.
晏昌贵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秦汉时期,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高度发达的时期,牛耕的推广,农田水利的兴修,代田法、区种法的实施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步确立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而位于南北之交的湖北地区,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一直很少有人作专门研究。近年来,随着文物和考古资料不断出土面世,使得对上古湖北地区的农业研究成为可能,本文利用考古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秦汉时期湖北农业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蔡葵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在讨论秦汉时期社会性质时,涉及到生产奴隶问题,我国史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在汉代“不论是官奴婢或私奴婢都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他们不但从不事主要的生产,而且成为主要生产者农民的负担”。另一种意见认为“两汉的奴隶绝大多数是用于生产的”,“两汉时代奴隶生产不论在农业上、手工业上都是占着主导的地位”。近年 相似文献
4.
上官绪智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65-68
秦汉时期兵器的生产,其种类、用途、性能、形制、数质量和规格,均以保障步骑兵实战需要为依据.以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渗碳制钢术的发展为基础,以完善的生产制度作保证. 相似文献
5.
吴宾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秦汉之际,伴随着陕南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水利的全面兴修、稻田种植面积扩大及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业开发迎来了第一次高潮。汉末三国时,陕南农业曾一度繁荣。魏晋南北朝时,陕南地区农业经历了较大的波动,西晋以降农业开发处于衰退的趋势,但是由于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和少数民族迁入,特别是冬小麦的传入使陕南地区农业开发又有了新的内容,出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与采集渔猎文化同时并存的局面,使山地农业得到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宏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123-126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科技文化对外往来交流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地域、文化、历史诸种因素之影响,传统农业科技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交流明显具有不同的方式、内容及程度;与交往及控制方式相联系,具体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立体移殖型、辐射渗透型及远接互化型。 相似文献
7.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三、汉代秘书工作内容 (一)文书工作 决策和谋议 刘邦在起义过程中和建立汉王朝之初,都比较重视谋臣的作用,制定大政方针注意采纳各种有益的意见。如听取郦食其计取陈留的建议,娄敬提出入都关中与“和亲”的意见等。 汉代对政事的谋议主要是大夫的责任,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武帝元狩五年初又置谏大夫,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大夫、议郎皆属光禄勋,大夫的级别比博士要高。主莽时增置中散大夫,与谏议大夫,议郎同级。“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百官志二》)。光禄大夫地位最高,仅略 相似文献
8.
曹尔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4)
一、关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渭河中下游一向是被称为关中的。关中的得名是和函谷关有关系。函谷关始设于战国时期,是秦国设置的。古代设置关隘总是选择形势险要的地方,函谷关正是在黄河之南,秦岭和崤山山脉以北,山水之间形成的交通要道上。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被称为关中,以区别于函谷关以东的关东。秦国设置这个关是为了抵挡东方各国向西的进攻的。函谷关后来曾有过迁徙, 相似文献
9.
仝晰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4)
“里”是秦汉封建国家的基层组织,无论在国家的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生活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对秦汉乡里制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乡、里、亭的统属问题上,本文试图对“里”制度本身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试论秦汉三国时期岭南地区的园艺业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秦汉三国时期,由于岭南地区的对外联系空前加强等原因,岭南的园艺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在生产技术领域里,就是在栽培技术、育苗技术、果树修治、植物保护、果实采摘、再加工技术、园艺业副产品的第二次利用、园艺业产品的其他价值的认识、园艺业生产技术的理论总结等方面,其中的一些生产技术,如雍菜的水栽法、园艺业副产品的第二次利用等,对以后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广洁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正> 秦灭六国,势如破竹,各诸侯国彼此往来的便利当是一个条件。当时相当于今秦、晋、鲁、冀、豫这一大区域之内,道路四通八达,无远弗届。从《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所述各地的经济状况和商业都会的分布,可粗略 相似文献
12.
仝晰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5)
一、乡里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我国的乡里学校,最早出现于夏朝,“夏后氏之学在上庠”①,“序,夏后氏之序也”②。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学校也分为“大学”和“庠”两级。到西周时期,为了加强乡里教化,“里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③。《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杜预注曰:乡校即“乡之学校”。《文献通考·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皆乡学也。”这说明,我国的乡里教育在夏、殷已初具端倪,到西周春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初步的乡里教育制度。春秋战国之际,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夺取和巩固 相似文献
13.
方行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32-35
探讨了秦汉时期商品生产的规模及利润率,指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大规模生产经营占主导地位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城市所需的农产品,与封建社会后期不同,主要是由经营地主供应的;当时的商品都是自然分工的产品,而不是劳动分工的产品,这为长途贩运提供了条件;当时广泛存在的奴隶制生产方式,排挤了雇佣劳动。 相似文献
14.
吕名中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2)
我国五岭以南自古为越人聚居区。先秦时期,越人虽与中原华夏族已有某些联系,但越人各部杂处,各有种姓,史称“百越”。百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经营原始农耕和采集经济,相对于中原来说,尚为落后,与华夏族的联系不够密切。 相似文献
15.
王汉昌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试论秦汉时期的改革王汉昌一秦朝改革的成功与失败秦朝的改革是成功的。秦始皇运用商鞅变法以来的改革政策缔造了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为中国封建社会奠定了基本的政治格局。但秦朝是短命的,它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而这种短命又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父子的政...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的损伤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晓君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43-46
秦汉时期的法医检验重视对活体的伤情检验 ,这与当时法律上的保辜制度密切相关 ,人们依据伤情的轻重确定辜限的长短。因此在长期的伤情检验实践中 ,产生了伤、创、折、断、、、痍、瘢等不同等级伤型和伤情的概念和术语。从今天所能见到的秦汉时期伤情检验的实例及司法爰书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法医检验已总结出了致命伤的概念 ,并对“生活反应原理”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代,民众对法律知识有着广泛的了解,已经形成了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意识,即便是在复仇风俗的影响下,不少人出于"私义"走上复仇之路,但是在完成复仇行为之后,许多复仇者主动选择就"公法",向官府投案自首,接受国家刑律的制裁;民众熟知许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法律规定,普遍懂得利用法律手段、诉诸官府来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利益;与此同时,民众也有较强的法律参与意识,他们通过对执法官吏的毁誉评价、对重大案件的关注论议、集体或个人诣阙告诉、为人"讼冤"等各种途径表达自身对法律的诉求和执法官吏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张鹏立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6):107-108
秦汉时期的书信大致分为四种主要内容:一是辨析政治形势,二是告诫劝勉,三是自我情感的宣泄,四是思亲叙旧。此外,还有较少的干谒自荐、评学论道之书信。 相似文献
19.
秦朝所推行的“书同文字”政策,是我国由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所推行的一项汉字规范政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秦王朝实施“书同文字”的具体办法是成功的,有效的。西汉初期中央朝廷将用字的规范作为选拔、考核官吏的重要标准,从中看出,汉字规范政策的推行实施,从一个方面也是国家政权是否安定、社会经济是否繁荣、文化教育是否发达的体现和标志。许慎之作《说文》,旨在是正文字。《说文》之为书及其成就,实与汉字规范化问题有着非常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