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又逢甲午。甲午中日战争,民之痛、国之殇,习近平曾称其为中华民族的“剜心之痛”。120年前的甲午战争的结果使中日两国自此国运殊途,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国灭种边缘。但同时此战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意思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多年“天朝大国”的迷梦,从甲午战争以后,开始被唤醒了。甲午战争究竟是如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剜心之痛”,又如何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呢?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是一面雪亮的镜子,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心态,也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农历甲午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符号,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它折射出民族屈辱、觉醒和复兴的历史内蕴,标示着国家奋进、崛起和强盛的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前中国进步士大夫的富强观及其演进刘国军甲午战前的半个多世纪,是贫穷落后的近代中国向半殖民地深渊不断沉沦、逐渐向下的痛苦岁月,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拼搏奋斗、不断觉醒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面对纷至沓来、层出不穷的内忧外患,中国社会涌现出了一大批探索国...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文学,亦称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要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中国是具有悠久的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有大约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文字的历史至少要从商代算起,那时距今也有三千五百年。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独立的价值。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异轨同奔。中国的文学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自己的理论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5.
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多元一体”、众志成城的民族统一凝聚力是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万众一心、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向心力是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是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生命力 ;众志成城、战胜非典、持续发展是中国当代民族精神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6.
<正>当年的北洋水师主舰"定远"被打捞出来后,迄今仍在日本的福冈街头,被拆造成"定远馆"风餐露宿;甲板改造成的大门上弹痕累累,一个多世纪以来默默述说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屈辱;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一个个宁死不屈的军魂,在异国他乡的"定远"遗骸上泣血。又逢甲午,狼烟犹在。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触动中华民族儿女的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的争议和追问,永远不会停歇。对此,我们不去过多评说,只是揭开史实的一角,让大家去体味,去判断。  相似文献   

7.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这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民族互嵌成为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略。基于此,本文从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等五个向度,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1899年10月之前,梁启超在指称民族时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种族”一词,但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含有现代“民族”的涵义。1899年10月他开始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是中国最早使用“民族”的思想家之一,并且是最早将“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与“思想”联用的中国思想家,他是1901年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使用了“民族帝国主义”和“民族思想”的。这两词的使用,尤其是“民族帝国主义”的使用,是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他也是最早使用“中国民族”的中国人,他最早使用“中国民族”是在1901年7、8月间发表的《灭国新法论》,而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1901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他使用“中国民族”的涵义前后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又与他对“中华民族”的使用及其涵义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用他的话说,他提出和使用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是“汉族”,但他是在“国族”的涵义上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即他认为,“中华”是中国的国名或国号,而根据西方的“国族”理论,建立中国的民族亦即中国的国族应该以...  相似文献   

9.
民主革命思潮,是近代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结合、渗透、相互激荡的产物。反满,是民主革命思潮中最引人瞩目的口号,并成为民主革命中的民族革命纲领.揭示反满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刻剖析其时代内涵应是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一 1840年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清王朝采取了始而抵抗继而妥协投降的政策,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日益加深,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则成为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这种特殊的国情,使得中国革命必然存在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性.20世纪初年,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积极组织革命武装,准…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卷首语今年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60年前,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长征,震撼了全世界;60年来,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刚健自强,勇于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租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的崛起和祖国的富强顽强拼搏英勇...  相似文献   

11.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使用“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表达对中华国家建设、中华国族建构的主张,体现了对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的同步关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新中国”话语,先后有五四时期的“青春中国”“少年中国”、大革命时期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新中国”、全面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一型中华民族观——李大钊提出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融合为“新中华民族”(五四时期)、开放性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定义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中共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复合型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定义明确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新中国”与建构“中华民族”的“国”“族”互动体现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与实现中华民族解放是民族民主革命双重任务;“新中国”是以中华民族为国族并统合境内各族的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以“全中国”“新中国”为共同地域的国家民族(“国族”)。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族,一个阶级,一个时代,需要有批活生生的人物来代表它的本色,形象和风貌。纵观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总要涌现出一批体现着先进的民族精神的杰出人物和仁人志士,创造出凝聚着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3.
李启华 《学术交流》2012,(6):122-127
任何一个民族的形成,必然要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俄罗斯族就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才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俄罗斯族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孕育期;二是19世纪末至俄国十月革命的快速成长期;三是俄国十月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徘徊期;四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和谐发展繁荣期。对各阶段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俄罗斯族形成的历史脉络,从而有利于在新时期发展我国民族关系、增强民族认同感,也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和扩大对外交往。  相似文献   

14.
传统节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内蕴,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它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5.
经典文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依恋故土的民族。热爱家乡,奋发图强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感情,一代社会学大师费孝通教授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费孝通教授毕生致力于农村社会的研究,《乡土中国》是他20世纪40年代研究农村社会的力作之一。  相似文献   

16.
郑鹏  庞龙斌 《探求》2006,(Z1):70-71
一个民族所采取的经济文化、政治思想制度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紧密相连的,而在民族主义的研究中,民族又是与国家紧密联系的,例如,中华民族与中国、美利坚民族与美国、法兰西民族与法国等.因此,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就要求中华民族的团结,就要求大力弘扬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对于民族主义的研究,由于"阶级决定论"和"意识决定论"的影响,我们国家的许多学者并不能正确对待,陷入了一个外国可以有,中国不能有的误区,如果不能及时从这种误区走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必然因为没有自己民族的利益主导思想而延迟.  相似文献   

17.
清朝政体与甲午战败之教训东北民族学院关捷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东瀛蕞尔之日本战胜了泱泱大清帝国,《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什么大清帝国会遭如此惨败?大清王朝的封建专制政体对这场战争有什么影响?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尚须进一步明确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其后从"牢固树立"到"积极培育",最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表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  相似文献   

19.
刘锦 《探求》2014,(4):52-63
中华民族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鸦片战争"后人们在接受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中经历了一个变化且不断调整的过程。学界对于如何系统理解和分析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也提出了认识和理解的理论框架。其中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构成的有力工具和钥匙,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的爆恐事件,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关系则再度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从费孝通之认识开始探讨,结合文化生态学及中国文化大小传统来重新梳理、思考当下中国民族及其民族内部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新中国60年的历程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30年,党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创新突破,锐意进取,实现了科学发展,国家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两个30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前30年为后30年奠定基础,提供经验和教训,后30年是对前30年的继承、校正、发展和创新。两个30年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否认任何一个30年都是对历史的阉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