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西夏的净土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净土信仰对西夏佛教影响较为强烈,从现存绘画、佛经和发愿文看,不论僧人,还是俗人,祈求净土已成为普遍信仰。西夏人在净土信仰中重视随“他力”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和弥勒佛的兜率天净土。  相似文献   

2.
道生法师著《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以阐明“法身无色”“佛无净土”。非但诸佛无净土,即使“随于所化,取彼之国”,也有“造、致”之别,而非自造。僧肇大师谓之“如来所修净土以无方为体……本其无方,佛土之真也”。吉藏大师则言“土以不土为体,要由不土,方得有土。即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佛开三身,以身例土,而有三土”“法身栖中道第一义土”。佛无净土,即佛土外无土,心外无别法。以依正不二故,不仅有情皆有佛性,一切无情乃至草木,亦有佛性。一切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皆成佛。  相似文献   

3.
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在明代就已形成弥勒菩萨道场,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名山。山中供有弥勒之佛像、菩萨像和比丘像,具足弥勒全部之净土,即兜率净土、人间净土以及道场净土,同时与唯识学(慈氏学)又有殊胜因缘。因而不仅形成提升道德、净化人心、走向解脱的一大庄严神圣的净土世界,而且为天下学人学佛修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真正的道场。  相似文献   

4.
在明末"三教合一"思潮的背景下,云栖袾宏的儒佛观独具特色。首先,在彰显儒佛本旨的基础上,主张儒佛配合、儒佛相资为用。其次,为纠儒佛会通中"儒佛混滥"之弊,从概念、义理上严辨儒佛界限。再次,针对阳明后学狂禅之弊,以"止恶行善"之实行补救之。最后,强调以儒家伦常为本,作为净土修行之根基。袾宏的"儒佛配合"论,是在明末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为明末佛教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孤山智圆是北宋天台宗山外派的著名学僧,也是宋代倡导儒佛互融的代表性人物。智圆一生致力于天台三观,同时又“刻心净土”,力求以天台宗圆教的“心性”论统摄净土法门的“唯心净土”,又以“心性”为诸法之体来消解净秽二土之别。智圆不仅是“唯心净土”论者,也是“实在净土”的坚定信仰者,其净土思想具有鲜明的“唯心净土”和“实在净土”两重性。  相似文献   

6.
梵净山地区由于自身的区位优势,明清以来的统治者意在将其作为区域文化枢纽而打造,在万历、康熙两朝尤为突出。梵净山佛学的这两次关键重兴,都与当时军政形势密不可分,成为中央王朝边疆治理战略的重要一环。梵净山佛学义理的根本在于弥勒净土,净土观念的深度研究有必要成为该区域旅游文化事业发展之基础,而近代以降以太虚一脉为代表的"人间佛教"净土思想可以作为理论借鉴。弥勒净土的当下实践需要从心灵层面与社会公益层面统筹打造,并具备强有力的文化抓手和更宽广的交流视野,吸取已经成熟的运作经验,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契理契机的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7.
佛教对新浪博客、博主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看。一方面是从博主本身的情况看,女性博客或博主取名使用佛菩萨类特色词的很多,14个佛菩萨类特色词,都有女性博客或博主在取名中使用;出现了以佛祖的名字为信众自己的名字的现象,表现出一种佞佛倾向;也出现了少数人贬佛的现象。二方面是从佛教各宗派对博主影响的情况看,在博主取名中净土宗的影响占绝对优势,其中西方净土比弥勒净土的影响更大,在新浪博客中有望出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类似盛况。三方面是从佛教的语言表现形式看,佛菩萨类特征词在博主的取名中形式很混乱,随意性很强,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8.
试论白莲教     
一从白莲社到白莲宗白莲教作为中国民间秘密的宗教组织,盛行于元明清三代。其盛行之前,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早在隋唐时期,“民间即在流传着来自佛教净土宗的弥勒佛出世之说,成为人们反抗朝廷统治的一个思想武器”。①此后直到清末,“弥勒佛当有天下”诸说,也一直成为白莲教用以发动、组织、鼓舞人们参加起义的战斗口号。要追溯白莲教的源流,得先从佛教的净土宗说起。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约五百年间的发展变化,先后产生了天台、华严、净土、禅宗、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佛教中所谓的净土,系指无有“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污染的清净世界,既西方极乐世界,亦称“阿弥陀佛净土”。净土宗倡言,只要诚心勤诵“阿弥陀  相似文献   

9.
从日僧源信与宋僧知礼关于天台教义的二十七条问答中可以看出,源信对天台教典有细致钻研,但由于汉语非其母语,有过于拘泥文字的缺陷。知礼主张在解读典籍时取融会贯通之道,反映出中国佛教学者的一贯诠释立场。源信尤其重视成佛的修行问题,对天台教义的把握侧重解脱论层面,对佛、净土、《起信论》问题也有所关注,体现出日僧对净土的信仰与对《起信论》的重视,亦可见知礼在根本教义层面对天台教义与《起信论》的融通诠释,反映出北宋初期中日天台宗发展轨迹的异同及其互动。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大乘佛教代表了佛教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那么密教则是佛教作为宗教发展的另一高峰。佛顶法是持明密教时期以佛顶部神祇为核心形成的一类密法体系。它继承发展了陀罗尼密教思想,广泛吸收、改造了当时盛行的包括般若性空思想、涅槃佛性思想、弥陀净土思想等在内的主流大乘佛教思想,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后期密教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四川安岳千佛寨第 51 龛表现的是《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记载的内容, 可称之为“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变”。开亚于开元、天宝时期, 由两京地区传入, 反映唐代中原北方地区礼忓传统。经文中的末法思想被造像完整呈现, 与净土信仰结合可能与玄宗时期激烈的佛道斗争直接相关。四川地区佛教造像是以两京为中心的中原北方地区佛教图像系统的映射, 在构建唐代佛教艺术谱系, 探究唐代忓法和末法思想内涵领域应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2.
西夏时期丧葬习俗深受佛儒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共同影响,集儒家孝悌、佛教轮回转世及净土信仰和原始巫卜等于一体,具有多元化、民族化、地方化的特征。尤其西夏河西地区丧葬习俗受佛教影响深远,重视为亡者作十斋会,这与当时河西地区广泛流行《十王经》有很大关系,表明西夏佛教进一步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佛儒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唐代弥陀净土信仰兴盛,净土寺院较多。唐人多崇尚游宿寺院,寺院中由壁画、石像、净土师、净土院等共同构成的净土环境往往会影响其创作。在弥陀净土信仰的氛围下,唐人游寺诗创作显示出比较独特的净土审美。  相似文献   

14.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明小乘佛教一开始就没有菩萨信仰,其理由不成立。实际上,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内部孕育了大乘佛教,其中弥勒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源头。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观点有误、证据不足,实为倒果为因。  相似文献   

15.
莲池对明末戒律的改革与重振,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彰显佛教精神倡导大乘菩萨戒、融合儒释五戒为基、戒净归一摄戒归净等方面。综观而论,莲池顺应明末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融通三教、圆融诸宗,彰显佛旨、指归净土,为明末戒律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近世律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华严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的经典,它以其庞大的篇幅,大量而丰富的形象描写,构筑了自己独特的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对大乘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华严经>理论构想深邃难测,所展示的华藏世界也是不可思议.华藏世界是佛教中的重要佛国世界之一,为毗卢遮那佛所居的实报土.实报土以无漏五蕴为体,在诸类净土中最为究竟.华藏世界架构难以思议、毗卢遮那佛与释迦牟尼佛的关系隐晦、圆融无碍的净土观超越逻辑,这常使人多生困惑.对这些思想进行一番梳理和研究,有助于增进对华藏世界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湛然圆澄以禅师身份参与戏剧创作,颇具匠心。其所作杂剧《鱼儿佛》,通过金婴、妻子钟氏二人在鱼蓝观音的疏导接引下速证菩提的效应,普劝世人戒杀茹斋、念佛往生。作者通过世俗社会所喜闻乐见的戏剧样式激赏晚明甚嚣尘上的净土念佛、禅净双修和戒杀放生风气。  相似文献   

18.
佛教作为世界观不仅具有诸多的生命真理,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缘起为本的世界观、无情有性的自然观、众生平等的生命观和追求净土的理想观等等,佛教的这些生态思想呈现为食素、放生、佛化自然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方式。佛教生态思想及其实践表现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9.
莲池对明末戒律的改革与重振,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彰显佛教精神倡导大乘菩萨戒、融合儒释五戒为基、戒净归一摄戒归净等方面。综观而论,莲池顺应明末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融通三教、圆融诸宗,彰显佛旨、指归净土,为明末戒律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近世律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信仰中包含着深厚的"人间净土"情怀。中国弥勒信仰中体现的大度、忍耐、逍遥,将入世与出世完美统一的精神,对于在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弥勒信仰较之其他的佛菩萨信仰———如弥陀净土信仰、观音信仰、文殊信仰等,显得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出现讳言弥勒信仰的状况。从古代文人与弥勒信仰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对弥勒信仰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轨迹作视角比较独特的考察,可以揭示中国佛教弥勒信仰的某些独特内涵,为当代佛教建设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