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10年南洋劝业会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博览会,它既是晚清社会趋新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推动了晚清社会发展.南洋劝业会通过构建庞大而完整的筹备组织网络和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动员,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中西合璧的展馆建筑和注重社会趋新发展的展品征集体现了一种求新求发展的愿望.作为一项大型的社会公共活动,南洋劝业会不仅促进南京市政建设,而且拓展了社会公共活动空间,使晚清市民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培育和发展.此外,南洋劝业会所进行的展品审查给奖和品评研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晚清时期湖北商品博览会和南洋劝业会的举办为重点,阐明商品博览会在晚清发展的一般历程,论述了商品博览会在晚清新政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近代化所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的历史成就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 (192 7~ 194 9)是一个曾经称誉海内外的华侨研究机构 ,该部担负研究华侨、服务华侨、帮助华侨摆脱危机的特殊使命 ,是当时中国境内研究华侨的唯一机构。本文探讨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成立的时代背景 ,对它在研究华侨、服务华侨 ,推动华侨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历史成就与贡献作出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乔兆红 《人文杂志》2005,18(5):129-134
商品博览会在近代中国又称为商品赛会,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而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一部分,它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移植中国。晚清的商品博览会以官商合办的形式在湖北首创。此后,沿江沿海一些大城巨镇亦纷纷设立商品赛会,其中最有声色的地方性商品赛会是1909年的武汉劝业奖进会,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则是清末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商品赛会。商品博览会对晚清中国的经济、政治乃至文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海外华侨与中国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们素以爱国爱乡而著称于世。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侨居海外各地的华侨有1140余万人,他们在其居留国政府统治下,深切体验到被压迫民族所受的歧视,深感祖国的兴衰存亡与侨胞利益休戚相关,他们关心祖国命运,热心抗战救国。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光荣传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组织救亡团体,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救亡团体是发动侨胞起来抗战的主要形式。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的波涛席卷了华侨聚居的所有区域,各种抗日救亡团体迅速建立。事变的当晚,纽约全市侨团在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的联络下,立即召开特别会议,决定成立华侨“救济总委员会”,以便对整个华侨社会进行总动员。同年10月,“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宣告成立。此后类似的抗日救亡团体在美洲及欧洲各地纷纷成立。在南洋,“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新加坡华侨召开侨民大会,成立了“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领导华侨进行爱国斗争。南洋各地的华侨也纷纷效行,成立了诸如“慈善会”、“救灾会”、“后援会”等各式救亡团体。为了统一领导南洋各地华侨的抗日救亡斗争,1938年夏,在印尼侨领庄西言、菲律宾侨领李清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洋华侨在陈嘉庚和“南侨总会”的领导下,积极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捐款助战“七七”事变爆发后,南洋各地的华侨,先后成立了“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简称“筹赈会”),进行募捐,支援祖国抗战。陈嘉庚率先承认常  相似文献   

7.
解放前我国认真研究南洋及华侨问题,并且卓有成绩的,刘士木先生要算是其中的第一个了。他不仅是我国南洋研究的首倡者,前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的创办人,同时也是发展华侨教育,推进华侨事业的活动家。1889年,他出生于广东兴宁的一个农民家庭。14岁那年,只身来到广州,就读于黄埔陆军小学;不久到了南洋,在苏门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32-138
20世纪30年代,基于国内国货滞销和南洋华侨经济地位被日本威胁的状况,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办和协办了多次国货展销会。其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办于1935年和1936年的两次国货展览推销大会在参会厂家、参观人数和销售额方面都比以往有较大提升,达到了民国时期海外国货展览会的顶峰。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办的国货展览推销大会增强了华侨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促进了国货厂商与南洋侨商的合作,改变了世界经济危机后国货南销低迷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1931-1933年日本相继制造出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事件等,这些事件激起国人和海外华侨的强烈抵抗,在中国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南洋华侨怀着强大的爱国情怀也加入到了抵制日货运动这一历史潮流中。华侨的中介商地位和国货难以畅销南洋以及当时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等诸多因素致使抵制运动难以产生与国内一致的影响。华侨用他们的行动捍卫了祖国的利益,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是这些无疑证明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和群体的命运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0.
“南侨总会”是“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简称。它成立于1938年10月10日,会址办事处设在新加坡,它是南洋华侨抗日救亡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为适应当地环境,遵守当地法律,放采用筹赈会这种慈善性质的名称,以利用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南侨总会一成立就选举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南桥总会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南洋华侨的大联合。从此南洋华侨第一次不分地域、帮派、不分政治倾向、不分阶层地团结起来,在南桥总会主席陈嘉庚的领导下,为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作出了辉煌业绩。现将南侨总会对祖国抗战的主…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有很多华侨华人的同乡会,其中最活跃、最有代表性的是福建同乡恳亲会①。回顾福建同乡恳亲会发展的历史,可以反映同乡恳亲会在凝聚华侨华人的民族精神,爱国爱乡,团结互助,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乡会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侨华人发展的历史,同乡会面临着的新老华侨衔接及观念差异等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今后华侨华人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曾玲 《文史哲》2006,(1):14-21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讨论海外华人的民间信仰,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关注较少的课题。本文从新加坡华人的祖神崇拜切入,以新加坡蓬莱寺的六个姓氏庙为研究个案,考察跨境“分香”的祖籍神明如何在新加坡移民社会环境下“定居”即“再社群化”,与建构新加坡华人社群“祖神”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承载着祖籍原乡历史记忆的祖神崇拜对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内部社群认同与整合的意义,以及历经从移民时代到本土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沉淀,“祖神”逐渐成为当代维系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的象征符号和“祖籍认同”对象的历史演化。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和华人与祖籍地互动关系中,涵盖了祖籍地和移居地两方面历史记忆的“祖神”崇拜,将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和动态发展的文化纽带持续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出使西欧期间,认识到华侨在通商国防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海外设立领事馆保护华侨的积极主张,并身体力行,爱侨护侨,其思想与活动有利于打破清政府的海禁政策,是开启侨务近代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陈尚胜 《文史哲》2007,24(1):103-112
海外穆斯林商人与明朝前期(1368-1505)的海外交通政策曾相互影响。洪武时期,由于明太祖在海外交通政策上推行勘合制度,曾促使海外穆斯林商人借助官方使节的身份开展对华贸易活动;永乐时期,海外穆斯林商人则把明成祖的“通四夷”政策引向西洋(印度洋)地区,郑和正是凭借了海外穆斯林的商业网络而使下西洋活动获得成功;宣德以后,明朝停止主动派遣使节下西洋,海外华人穆斯林则在中外海上交往活动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通过与海外穆斯林的交往,明朝社会也形成了一个诚信守规、扶贫济苦、清洁卫生的的伊斯兰文明观。  相似文献   

15.
马成鸣 《学术探索》2012,(10):102-106
在清末民初的国民外交运动中,新闻界不断努力拓展渠道。1908年第一份回族报刊《醒回篇》的创办便处于国民外交的背景下,成立于日本东京的留东清真教育会是报刊的依托团体。社会团体在回族报刊从产生到辉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民族危难之际,成为回族新闻界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依托,也是开展国民外交的重要策源地和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华侨华人经济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学术界在海外华侨华人经济的研究方面有明显进展 ,尤其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有所深入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问题有 :关于海外“华人经济”的概念、性质 ,华人经济在居住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华商经济网络的功能与内涵变化 ,亚洲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与发展 ,海外华人资本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华人经济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针对上述问题的争议 ,本文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当下香港归侨群体呈现老龄化趋势,养老问题集中体现出其生存状况,但因历史原因这个群体游离于大陆和香港养老机制之外,他们的晚年养老无法得到必要的保障。文章直面香港归侨养老存在的问题,认为香港归侨社团对归侨养老发挥的仅是帮辅作用,不可能替代政府的强力救助,提出解决香港归侨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创新香港特区侨务工作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8.
苗怀明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2):79-84,107,108
就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传播、接受而言,中国本土之外的海外华人无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这种传播和接受伴随着华人移民海外的步履而展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还参与了海外华人文化的重塑。对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译介,不仅满足了海外华人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薪火的愿望,也使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更为广泛地传播。在对传统小说、戏曲的研究中,海外华人学者是一支独特的学术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颇多可借鉴处,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形成一种有益的互补。  相似文献   

19.
侨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构成。进入新时代,要准确把握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定位,直面当前侨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面临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工作队伍薄弱化和工作对象差异化的挑战,创新思路,统筹着力,牢牢掌握侨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汇聚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构建分层化差异化的教育模式,增强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演变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侨乡侨批业和侨汇发达 ,形成了以外购内销为特点的侨乡社会。新中国成立后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也出现了多种联系方式。随着海外社团日益国际化 ,出现了以地缘、血缘为主的社团回国寻根热 ,侨乡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内地。改革开放后 ,侨乡靠政策、技术致富 ,而侨乡新移民的文化素质不容乐观。随着新移民留学生人数的增加 ,文化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高校和科研单位成为“新侨乡”。不同时期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的不同特点 ,成为今日政府制订侨务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