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人口普查和统计部门。但人口普查工作每十年才进行一次,并且工作量巨大,耗时多,成本高,时效差。应用遥感技术能及时反映一个地区最新人口规模和分布状况,特别是一些难以进行统计和普查工作地区的人口状态。国内外学者对应用遥感技术估算人口的方法很感兴趣,从七十年代开始,就尝试应用各种遥感手段估算区域人口。目前已发展了应用航空像片以及热红外扫描、雷达和卫星影像进行人口估算的模型,初  相似文献   

2.
对大城市外来劳动力流入的思考──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调查统计资料,以极具典型和代表意义的北京市为例,对大城市外来劳动力的群体特征、外部就业环境、城市的潜在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认识中国现时期这一重要人口现象作出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下的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调查统计资料,以极具典型和代表意义的北京市为例,对大城市外来劳动力的群体特征、外部就业环境、城市的潜在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认识中国现时期这一重要人口现象作出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4.
一、人口普查资料汇总是普查的一个重要阶段 人口普查就整个过程来说,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制定方案、进行试点、培训普查人员、宣传群众等)、登记阶段,普查汇总阶段和普查资料分析阶段。现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已经完成了两个阶段,整个工作已转入第三个阶段,即普查资料汇总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也可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因为,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反映国情国力的人口数据,单是登记了,还不等于拿到数据,不进行普查资料汇总,普查登记的各种情况是无法直接使用的。只有把各个项目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整理,得到数字指标,才能给各方面提供制定政策、编制计划、兴办各项事业、研究人口发展状况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普查后的人口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普查后人口分析的原则和意义 人口普查是管理和建设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1982年7月1日,我国举行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已经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全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5.6亿的22.6%。其中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共有人口(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下同)和现役军人为1,008,175,288人。同时,通过普查登记,还收集了大量有关人口各个方面的资料。这次普查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人口运动的内在联系,探讨人口运动的规律,了解人口发展的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6.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上海市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住房普查资料和航空遥感土地利用资料,应用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心城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形成上海市人口社会空间地域分异的要素集中反映在人口的文化构成、密集程度、性别和职业构成、外来人口、居住条件和婚姻状况6个组合社会变量上。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可把城市人口的社会空间分成五种类型,即高密度商业居住区、中密度文化居住区、工业居住混杂区、新村住宅区和科技文教区。整个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呈同心圆模式,但在旧市区还留有扇形分布的痕迹。最后,本文对形成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机制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运用人口存活分析方法和数值拟合思想,并辅之以其他统计数据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五普数据中的重报和漏报,对普查人口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研究发现,“五普”0-9岁人口存在漏报,漏报人口为3 743万;而10-60岁人口存在重报,重报人口为1 134万人;最终调整五普人口总数为127 120万,普查人口漏报率为2.05%。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次人口普查获得的资料就如一座宝库,努力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料,对于认识我国人口现状,研究我国人口发展规律、了解计划生育状况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普查项目来看,其普查内容可分为四大类: 一类是人口的自然状况,包括人口的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生育与死亡状况。二类是人口的社会状况,包括民族、户口状况、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三类是人口的经济状况,包括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构成、不在业人口状况。四类是人口迁移状况,包括1989年常住地状况和迁移原因。  相似文献   

10.
何雄  易成栋 《南方人口》2004,19(4):45-51
本文在回顾我国人口普查传统方法技术基础上 ,分析了新形势下国内外人口普查技术新进展 ,并指出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我国人口普查新工作平台。本文探讨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和系统结构 ,并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如何辅助人口普查工作 :普查登记阶段 ,GIS技术可以辅助划分普查区域 ,绘制出普查地图和调查小区地图 ,提高速度和准确性 ,确保地域上的不重不漏 ;利用人口GIS ,可以充分发挥基本单位名录库在普查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人口GIS ,可以拓宽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应用领域 ;利用调查小区空间不变性 ,可以统一普查资料空间基准 ,极大的拓宽普查资料应用范围 ;利用人口GIS ,可以加深人口普查数据的开发利用。未来十年内 ,将会有更多的区域建设各等级人口专题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1.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从开始准备、登记、复查、手工汇总、编码、录入、电子计算机运算、一直到出版普查报告书整个过程,约需四、五年,而登记和复查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般占一个月时间。通过大约两周进行登记、两周进行复查,登记在普查表里的原始记录就成为研究人口数据的依据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人口资料呢?目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同心同德为实现四  相似文献   

12.
一、人口预测模型的探讨我国1990年的普查,提供了可信的人口性别、年龄构成资料,如果忽略国际迁移,祗须以生育序列、死亡序列的参数,就能用队列要素法(Cohort component Method)预测未来人口的规律与构成。90年代,我国人口死亡率已进入低水平时期,两性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67.7和71.2岁。因此,影响未来人口趋向最重要的因素是生育模式。为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利用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深入分析城乡人口迁移时,必须充分注意这次普查关于迁移人口调查统计口径的限定,尤其不能忽视以下两点:1、这次普查登记的迁移人口是指1985年7月1日常住地与1990年7月1日常住地比较.发生跨县、市变动的人.即不包括县、市内特别是县内城乡迁移人口.但以往有关调查研究表明.8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向市镇的迁移已经转为以向镇的迁移为主,而在向镇的迁移中又以就近迁入县内小城镇为主。这次普查因口径限定,未能充分显示这一重要特点。2、在城乡迁移人口普查数据的汇总表中,迁移人口的原常住地即迁出地按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类型“城市街道、镇、乡”划分,而现住地即迁入地按“市、镇、县”划分,由于“市”中除城市街道外还含有市辖镇和市辖乡,因此,上述迁出地与迁入地划分中的三类相应地域并非严格的同地域口径。在非同地域口径基础上求得的城乡人口净迁移数量难免会有一  相似文献   

14.
由于缺乏健全的死亡民事登记和医疗登记制度,中国死亡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只能获得人口普查年份的数据,非普查年份数据只能用普查年份数据代替,这种替代法在使用中存在诸多不足,构建模型对非普查年数据进行估计是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经过识别和有效性检验的模型,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和存活人口受教育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利用可得资料对19902010年期间非普查年份数据进行估计,得到更为有效的省级死亡人口受教育水平逐年数据。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的四次人口普查,除1964年的第二次普查,规定按户口所在地登记外,其他三次都是按常住人口进行登记,这对于防止重漏、准确地查清人口、反映人口规模、结构方面的基本国情,为决策与人口科学研究服务,起到重要作用。但,在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完善、产业结构急剧调整的新时期,不仅继续存在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的分离,还越来越多地出现当地的实际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背离现象,这就限制了以常住人口为对象的普查资料所能发挥的社会效益,改进人口普查对象,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仅就美国建国200年来,城市人口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作一初步的介绍、分析和研究,以供研究我国城市化道路时参考。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城市人口规模的发展变化 200年来,美国不同规模的城市人口发展变化是很剧烈的。1790年,2.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只有两个,到1950年时发展到522个,1970年达到916个。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820年普查时才出现,到1950年发展到109个,1970年达到156个。1790年美国有24座城市,1950年增加到4077座,到1970午时发展到了7062座,近二十年间的发展速度接近过去160年的发展。5万人口的城市是划分大都市区的主要标志,它也从1900年的78个发展到1970年的396个。  相似文献   

17.
阎志强 《南方人口》2007,22(2):15-22
本文认为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人口特征,可以分别从组织类型、组织规模、组织密度等方面对人口组织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人口组织结构有助于增强人口学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对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广州就业人口的组织结构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的行政为主型向企业为主型的转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1987年中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提供了分地区分年代分年龄分孩次的生育资料,是在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中分5个层次(城市市区、城市郊区、农林场、镇、农村)抽样取点。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以抽样点是村委会还是居委会为标准划分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并以此为原则对2‰的调查资料进行了重新汇总。因此,本文所称的“中国农村人口”是指2‰生育调查中以村委会样本点为基础的人口,并以这一样本  相似文献   

19.
美国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90年美国进行了第21次人口普查,其标准时定在4月1日。本文根据已获得的这次普查的主要数据,结合其他来源的某些资料,对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美国人口状况作出了初步分析。同年中国也进行了人口普查,本文在某几个项目上对美、中两国的普查数据也作一些对比分析,以加深对中国人口现状的认识。人口总量的变动不包括驻外美军,1990年普查时美国共有248,709,873人。与1980年普查时相比,十年中纯增22,164,068人,这一增长量比前三个普查间隔期都小;增长率为9.8%,在所有20个普查间隔期中仅高于1930~1940年,居倒数第二位,这表明美国人口  相似文献   

20.
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规模最大的调查活动,必须组织和培训一批专业的普查队伍,这是由人口普查的任务和特点所决定的。世界各国的人口普查都要求高度的集中统一。为了使人口统计不重复不遗漏,达到准确无误,必须在统一的时间按统一的办法完成普查任务。人口普查的时间要求也很严格。为了避免因普查时间拖长,人口频繁变动,造成统计不准确的现象,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普查登记。同时,因为人口普查是从居民中直接取得第一手人口资料,这样形成了基层工作量大,任务重的情况。这了适应这些特点,就必须组织一支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