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赛珍珠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一直处在"争议"的边缘。她成名的主要原因就是她的跨文化写作,而让她成为争议焦点的主要原因也恰恰如此。她独特的中国生活经历,使得她拥有第一手材料进行创作;她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使得她可以准确地描写中国;她渴望世界融合的心使得她愿意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她世界性的文学创作为今天全球语境下的跨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全球语境下如何看待赛珍珠的跨文化写作是评价其文学贡献的重要因素。而对于赛珍珠文学价值的肯定又为我们研究跨文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赛珍珠一生从事的跨文化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均为其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的体现。在《大地》中,赛珍珠客观地描写了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图景,字里行间表达出对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普通百姓由衷的钦佩之情。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王龙和阿兰形象凝结出两个文化主题———弃婴卖童的主题和恋土地情结,都反映出赛珍珠的文化相对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我们对赛珍珠非小说作品的研究仍须加强和深入,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研究是其非小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早期小说源流》中,赛珍珠从历史入手,追根溯源,客观地研究中国小说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使自己的研究深入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层面;她采用比较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置于世界文学的参照系中,公正地品评其得失;同时,她的研究也体现出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和良好的跨文化素质,凡此种种,对于人们从事跨文化研究均有很深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开始重新评价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并不断推出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姚君伟十余年来潜心研究赛珍珠,并完成了以赛珍珠为研究对象的英文博士论文。在此基础上,他又推出了国内第一部有关专著《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他率先从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视角切入,对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小说和非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作了一次全面而公正的探析;与此同时,他也展示了自己的异质文化之间差异共存、互相尊重、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文化观,以建构起一种积极的中西文化诗学。从当下的跨文化语境看,该专著的出版既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更有其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时地看,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站在全球化语境下去认识赛珍珠,通过引入"文化边缘人"的概念去解读赛珍珠,我们可以找到赛珍珠及其作品被排斥在经典之外的原因。作为文化边缘人,赛珍珠站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也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她被学术界"重新发现"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视角切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赛珍珠在当代世界文坛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文学创作和文化书写活动的文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文化思考的文学文本,二是用文学手段写成的文化文本,即民族志文本;二者共同指向对湘西及现代都市的文化思考,两类文本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志特征。沈从文民族志书写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于其在跨文化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相对主义文化思想以及与文化的内外部视域的结合,这是沈从文在表达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文体实验的必然结果。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民族志特征与民族志写作中的诗学特征的结合是沈从文文化思想、审美思想与艺术思想及其表达在中国现代独立特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以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双焦透视”中西文化,以切肤体验和智慧感悟中西文化的真义、差异和冲突,以毕生的跨文化创作和社会活动寻求跨文化理解、融通之道,从而形成了其极具历史前瞻性的中西文化和合思想,倡导中西文化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宗教渊源,探讨其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无疑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一种全球和合共生的文化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以中国农村为背景,发表于1931年,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的长篇小说《大地》,是一部既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又颇具争议的作品。长期以来,国内赛珍珠研究进程暧昧而迟缓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赛珍珠代表作品《大地》学科归属的两难,二是赛珍珠及其《大地》的国际化特征,三是赛珍珠的底层经验与《大地》的写作立场。在新世纪的当下语境下,作为学术研究个案之一的赛珍珠和她的《大地》,虽然正在逐渐由暧昧走向明晰,由单一走向多元,但重新检视赛珍珠及其《大地》的研究历史,对其进行“去蔽”与“正名”,仍然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美国不仅遭到了男性作家的排斥,还遭到女性主义作家的否定。其原因并非像一些西方白人女性主义批评家所说,在于赛珍珠的作品没有反映出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而在于赛珍珠是一个根植于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独特的女性主义者。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视角来看,赛珍珠虽然身为西方白人中产阶级妇女,谙熟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理论,但她由于从小生长在第三世界,十分了解第三世界妇女的真实生存状况,所以她在创作上摆脱了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褊狭。作为一位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她极具前瞻性的思想现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赞扬。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对中国文化无限敬仰,其普天一家的文化观影响着求同存异的文学观和尊崇原语的翻译观的形成。在文学创作中,她具有宽广超前的视野,通过文学活动促进人类心灵的共识。在翻译中,她通过异化策略,保留汉语特点和汉语文化形象,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在文化观、文学观和翻译观的合力作用下,赛珍珠的翻译呈现出通过模拟中国人的心理机制再现汉语表达方式、行文习惯,传达汉语文化习俗和意象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异乡人的写作——对赛珍珠作品的一种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赛珍珠一直是一个异乡人。正是这一身份特点,决定了她在讲中国人、中国故事 时的写作风格。她的聚焦表面、具体细腻、冗长反复的写作,并不是出于对大多数不了解中国 的西方读者的考虑。面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她也在这样主体性地讲着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幻象与真相--论赛珍珠小说《同胞》中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中.<同胞>中主人公的边际文化人身份、经历与情感体验和赛珍珠本人最为接近.在这篇小说中赛珍珠采用主体性写作策略和言说方式,从中国人的视角去阐释美国和中国.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她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与赛珍珠同辈作家为背景,尝试考察赛珍珠在美国文学和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并认为这是必要的。赛珍珠获得诺贝尔奖,可能不了解德莱塞,西奥多德莱塞因此奖而逊于赛珍珠,她的同时代作家伊迪丝沃顿,圣文森特.米蕾和英国作家弗吉尼亚.沃顿却处于不同的位置,具有各自的作品和文学作品。但是,他们创作之途有交叉,值得研究。此点将丰富赛珍珠在文学历史上的多样性,更有利于重新看待研究赛珍珠。  相似文献   

14.
2013年9月10日,首届“赛珍珠研究论坛”在江苏大学举行.此次论坛是镇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3中国镇江赛珍珠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上,希拉里·斯波林、斯蒂芬·拉赫曼和姚君伟三位专家分别就赛珍珠新传、赛珍珠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赛珍珠的对话意识与实践活动等主题作了演讲.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在创作中国题材小说的同时,长期阅读西方小说,同时博览中国作品,特别是小说,最后走上了研究、宣传和翻译中国小说的道路,发表多篇中国小说论,包括诺奖受奖演说《中国小说》。她的研究跨越中西文化,将中国小说置于中国文化语境之中进行历史考察,同时带有自然而强烈的比较意识和对话性,并倡导、也体现出一个跨文化对话者所应具备的他者智慧。研究赛珍珠所做的中国小说研究的特征以及其中存在的局限,对于当下的赛珍珠研究、中西小说比较以及跨文化对话的深入展开,对于国际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传记女作家希拉里.斯布尔林(Hilary Spurling)在其新作《埋骨:赛珍珠在中国》中,通过描述赛珍珠在中国的经历试图勾勒其整个人生的轨迹。斯布尔林女士和中国著名学者、赛珍珠研究专家郭英剑教授的文学对话讲述了斯布尔林为赛珍珠撰写传记的原因,并就传记题目《埋骨》的涵义、传记的主题与该版本传记的特点进行了探讨,更进一步讨论了赛珍珠及其作品的历史意义以及在当今阅读和研究赛珍珠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拥有跨文化身份和多元文化观,与后殖民理论家有着诸多异同。她从积极的意义上言说中国,解构殖民话语霸权对它的歪曲和丑化;在与明恩溥的个案比较中可见,她和殖民主义文化立场有着巨大差别。这一切证明赛珍珠有鲜明的后殖民性,对她的研究可以和后殖民主义建立起联系。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赛珍珠成立"欢迎之家"、"赛珍珠基金会"、延请晏阳初谈平民教育和英译《水浒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之举。镇江市二中开办"赛珍珠国际班"是赛珍珠精神的延续,是成功体现教育公平正义的大事件。  相似文献   

19.
赵东  姚慧卿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9):41-44,74
赛珍珠小说《大地》写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作品反映的是旧中国动荡不安、瞬息万变的社会画卷。《大地》在问世之时遭到中外文坛的普遍非议,这部作品超越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显示出跨时代的特征。《大地》无论从写作视角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都明显带有超越作者所处时代特征的跨时代性,《大地》的跨时代性表现在作者用艺术和哲学的眼光和东西文化比较的方法来审视当时中国社会特征和精神图景。作者赛珍珠独特的文化身份是造成小说跨时代性的主要原因,她对中美两种文化充分了解,中美文化的互补性使这部小说天然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品。《大地》在文学艺术理念上采用的中外艺术兼容并包的手法也是造成小说跨时代性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大地》的跨时代性对于今天考察当下社会现实以及开拓文学创作的国际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赛珍珠"中国意象"的书写方式始终游离于文学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之间。就其真实性而言,赛氏笔下的"中国意象"书写是其以亲历者身份审视传统与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果;而就其虚构性来看,这种书写却又不断增强了其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的重要地位。赛氏的"中国意象"书写让读者游走在真实与虚构、宏观与微观、严肃与想象的小说叙事之中。这种叙事方式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位世界公民所坚持的多元对话和沟通思想,并能从中体会她对中国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