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陌生化"社会中信任机制的"理想型"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海宁 《社会》2003,(8):17-20
社会的陌生化趋势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为我们充分呈现了“熟人”社会的形成原因和特征,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它要求人们长时间、小规模聚居在一起,并与外界生活保持一种相对隔离、孤立的状态。在这种几乎不发生流动的社会中,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因此,社会成员彼此知根知底,费孝通先生的评论是“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费孝通,1998:9)  相似文献   

2.
刘豪兴 《社会》2004,1(11):4-10
费孝通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英国,其博士论文《Peasant Life in China》(中文名《江村经济》)被国际社会学界誉为"人类学的一个里程碑"。回国后,费孝通先生致力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实地调查,发表了诸多经典的调查报告。他一生致力于社会学中国土本化的努力,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是获得过"赫胥黎奖"和"马林诺斯基奖"的亚洲学者。 费孝通先生对《社会》杂志的发展曾寄予以极大的关心和希望。他曾为《社会》创刊号寄文,其著名论文《江村五十年》也是首先发表在《社会》杂志上的(1986年第6期)。在即将迎来他95岁华诞之际,本刊特刊发一组有关他学术思想的述评文章。  相似文献   

3.
经典文献     
严格说来,费孝通先生这一本新译为中文的著作应取名为《中国乡绅与城乡问题》。费先生研究中国乡绅问题也并不仅仅是出于知识社会学的兴趣,而是力图以中国乡绅为出发点来探讨中国的城乡问题。  相似文献   

4.
凌鹏  孟奇 《社会》2023,43(1):173-202
《茧》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后完成的一部英文小说,具有丰富的纪实与理论意涵。对《茧》的先行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经济与家庭结构的分析,较少探讨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情感与心态变化的意义。本文通过引入“生活世界”的概念与视角,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与心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费孝通通过塑造宝珠的形象,展现了他理想的中国现代个体的诞生过程,即,现代个体在家(即“茧”)与工厂的意义重叠与张力中得以真正成长,随之确立的是基于现代个体而成立的新的生活世界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家既是个体的养育之所,也是个体的动力之源与安居之所。王婉秋的形象则展示缺少真实的家的个体可能呈现的纠结状态。这两个形象的对照,真正揭示了费孝通所理解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复杂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人口的急剧增长已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效应,控制人口增长也由此成为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的共识。《社会》1990年第8期上刊载的俞德鹏先生的文章,提出了一项控制农村人口剧增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文经《报刊文摘》报转载后,带来了相当广泛的读者群。作者比较新颖的方案,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和思考。笔者认为:该《方案》实际上并不具备可行性,但其思路对控制农村人口剧增仍有启发意义。可以在此基础上修改为一项可行的方案。下面分二部分加以说明。一《方案》的中心内容是:立即开始实行“农村独生子女可以转为吃商品粮”的政策,使农民只愿生一个子女。《方案》假定,在1990——2000年间所有的育龄妇女都完全赞同此政策,那她们生育的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6.
李友梅 《社会》2005,25(2):25-33
去年11月,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度过了他的九十五华诞。他 70 多年的学术生涯可以使人们感悟到中国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成长的艰辛。1979年中国社会学这门学科得以重建时,他已是60 多岁的老人,因为坚信社会学可以成为一门为人民服务的学科,他决定挑起重建社会学的重任。1在这以后的20多年中,他怀着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从农村到小城镇,从小城镇到城市,又从城市到经济中心,足迹遍及全国。他“行行重行行”,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走在社会经济变化的前沿,提出并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课题。20世纪90年代初,费孝通教授开始把…  相似文献   

7.
本刊于一九八○年第五期上刊登刘长林同志的《论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文后,上海《文汇报》文荟专栏曾摘发,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纷纷寄信和著文给《文汇报》和本刊,现在从《文汇报》转给本刊的来信和投寄本刊的文章中选发两篇,供读者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署,引起了 国内外学术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与兴趣,一时间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论说可谓潮起云涌 。但据笔者观察,种种新思维、新思路更多地集中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维度 ,而关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注与论说却相当匮乏。固然, 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所需解决的问题,但“西部大开发”所要 达成的目标并不止于此,而是西部地区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实现。众所周知,中国问题实质上 是农民问题。我国13亿人口,农民占三分之二,约为世界农民…  相似文献   

9.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社会,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超负荷开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如何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一大课题。本文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对西部大开发下的生态资源保护做了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在国内外事有盛名在费孝通先生的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学实践中,他分别对中国农村社会、社会结构、少数民族、小城镇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一套以实地调查为主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同时,他对推进社会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振兴和发展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刊从本期开始将连载概述费孝通先生五十年学术生涯的文章此文系莫晓羱同志研究费孝通社会学实践和理论的一部分,仅限于学术生涯的概述,有关费孝通学术思想的论述方面、本刊将在适当的时候刊出  相似文献   

12.
三,用鲜血和生命开拓的社会调查之路一个人获得多少,往往同他付出多少是成正比的。付出越多,获得也越多,这一点在科学道路上可以说是一条定律。1935年8月,费孝通先生和他的前妻王同惠女士,根据史禄国教授的需求,应当时广西省政府的邀请,去研究“特种氏族”,来到了广西大瑶山(今金秀瑶族自治县)进行调查。这次调查,对费孝通和王同惠女士来讲,不仅仅是作为一桩单纯的科研任务去完成的。对此,费孝通先生在这次调查整理出版的《花蓝瑶社会组织》(1936)的编后记中曾讲到:“我们是两个学生,是念社会学的学生。现在中国念社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11):98-103
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云南三村》中商业化入侵度最高的玉村,现已发展成以商业为主的城市社区。以土地、市场、人口等要素视角,从城市征地、商业化、人口流迁中揭示玉村社会分层现象和传统乡土社会的没落。  相似文献   

14.
《社会》1995,(7)
1993年《福建论坛》第8期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农村社会学新篇章──从梁漱溟、费孝通到辛秋水》。同年安徽《学术界》第5期刊登了又一篇重要文章《社会科学也应和自然科学一样有自己的实验场所──谈辛秋水的社会学方法》。这两篇高度评价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辛秋水在社会学理论上创新和突出贡献的文章迅即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所选用,并刊登在该中心编辑出版的93年第5期《社会学》上,这在全国社会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从任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辛秋水终于摘掉了扣在他头I:K达22年之久的“右派…  相似文献   

15.
费孝通先生的《社会调查自白》,新近由知识出版社出版了。诚如费老所说,“其中并没有多少技术性的指导,也说不上什么高深的哲理,只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自白罢了。”但透过这些自白,我们却能清楚地看到费老在“认识中国社会”的路途上所留下的一个个足迹,感受到他的博大的胸怀与精湛的思想,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周飞舟 《社会》2017,37(4):143-187
本文是对费孝通先生晚年思想转向之成因的研究。费孝通晚年的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力倡"文化自觉",由早年注重西方文化变而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费孝通晚年著作的详细考察,本文认为,费孝通的思想转向是他在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间断的调查、实践和反思中形成的。这种思想转向是一种"社会科学"的转向,而不是文化立场的转变。本文以四个部分来论述这种转向的发生。前两个部分讨论费孝通晚年谱写的"两篇文章",即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研究、民族和边区开发研究。在这两个领域的经验研究中,费孝通都遇到了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挑战,他发现:乡村工业、民族和边区的发展都不只是经济社会政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问题,而是和其背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态和文化有关。如何把握这些心态和文化,是本文的第三个部分,即费孝通晚年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费先生从英国人类学家Leach因《江村经济》所提出的两个方法论问题入手,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里展开了漫长而严谨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一方面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看法,也是对上述两个经验问题的总回答,另一方面是对"文化自觉"理论的方法论补充。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讨论的是费孝通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晚年如何身体力行,在"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是为真正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7.
《江树经济》(英文名为《中国农民生活》)里费孝通教授的成名作。此书目1939年在英国出版以后多次重印,列入“国际社会学丛书”,成为社会人类学名著之一;1981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因该书在学术上的成就而授于费孝通赫胥黎奖章。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中译本,嗣后始见少量推荐文章,且均囿于马林诺斯基在该书《序言》中的评价,着眼于对社会人类学方法的贡献。社会调查的方法论固然重要,但这原本是一个手段,一个达到了解中国社会目的的手段。依笔者之见,此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方法上的更新,即把功能方法从原始社会推广到文…  相似文献   

18.
对现实主义升温的审视与思考王秀珍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现实的新的写作现象。尤其是1996年,何申的《穷人》,谈歌的《大厂》、《大厂续篇》,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九月还乡》等一系列中篇小说的出现,构成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新景观。此现象引起了...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一生的学术旨趣便是社区研究。针对同行对《江村经济》这种由点及面的演绎、推理方法有以偏概全的责难,费孝通主张社区研究视角应该比较更加广阔性地不同的社会地域提供的条件和结构,而不应该限制在单一个案之中。由此,从"江村"研究再到"云南三村",体现了费孝通早年试图通过社区研究到类型比较模式再到"文化格式",从而认识整个中国社会结构的抱负。这其中,《云南三村》构成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应用类型比较方法的典范,并值得当代每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习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费孝通思想探微——谈文化自觉及对文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柳 《社科纵横》2010,25(7):145-146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实地调查和文化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如"文化自觉"理论、"差序格局"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建设都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从文化自觉理论提出的背景、含义及文化自觉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他的"文化自觉"理论,从中可以看出费孝通思想理论的深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