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金鉴 《北京纪事》2014,(6):105-107
古人将一尺长的木牍用来写信,因此后来人们把书信称作尺牍,而书信又称书札、手札、手简、帖。写在木板上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称“简”,写在布帛上称“帖”。  相似文献   

2.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鸟龙"纹彩陶盆,专家们认为其对中华文明、中国史前文化和传说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石兴邦先生称其为"中华第一飞龙";王仁湘先生称其为"彩陶之光";刘庆柱先生称其为"龙之传人之魂";张朋川先生称其为"华夏之徽";郎树德先生称其为"中国史前彩陶重器";王先胜先生认为其对炎黄传说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意义";许顺湛先生称其为"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年来的又一个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3.
书信的代称     
书信在我国历来有许多代称,现略述如下: 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而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做策(册)。汉朝简策均有一定的规矩,故书信又有书简、小简、尺牍等代称。札:古时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转化为公私文书,因称书札、信札、手札等。  相似文献   

4.
漫话简牍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用竹片写的书叫"简策",用木板写的叫"版牍"。简牍,则是对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简)的统称。一枚简牍称为"简",它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字数较多,写在数张"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为"册"。长篇文字内容  相似文献   

5.
刘育剡 《中华魂》2012,(16):29-32
任光(1900-1941年),浙江省嵊州市人(原嵊县)。著名的革命音乐家,中国音乐运动的先驱之一。他创作的许多抗日革命歌曲,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又是我国电影音乐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和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叶挺将军称他是"中国的音乐之星";聂耳称他为"我们的导师";延安的《新华日报》则赞誉他为"民族的号手";1941年1月13日任光在新四军北撤皖南的战斗中  相似文献   

6.
入木三分     
《阅读与作文》2008,(11):6-6
此语出自唐·张怀璀《书斯:王羲之》。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因他曾做过右军将军,所以人们又称他办王右军。王羲之的书法,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刚劲,历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所以人们学习书法都以他的字作范本,古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序》、《黄庭经》等。  相似文献   

7.
张先的名作《归朝欢》词之末句,列为"张三影"之一,却在流传中有着不同版本.例如万树《词律》卷一八作"帘压卷花影";朱祖谋《瞗村丛书》本、唐圭璋《全宋词》、吴熊和先生《张先集编年校注》作"帘押残花影";《御选历代诗余》卷八二作"帘幕卷花影";《花草粹编》卷一一、《百家词》之《张子野词》作"帘押卷花影";近年发现的有"秘籍"之称的《天机余锦》卷二作"帘压桃花影".至于其他诗话、词话、史传、笔记类的记载也是各有不同,如陈师道《后山诗话》即记为"帘幕卷花影",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张先传》作"帘栊卷花影" .吴熊和师《张先集编年校注》 吴熊和《张先集编年校注》,附录五"张先传记资料"之"陆心源《张先传》"条.、《辞源》皆云"帘押"为镇帘之具(按:简化字中,"帘"已经一律用"帘"代替."押"与"压"意义可通,不必推究.)私意若知"帘押"(或"帘压")为怎样之"镇帘之具",则此末句庶可确定矣.……  相似文献   

8.
李白父为任城尉问题李白卒后之五十五年范传正为作《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据李白子伯禽手疏,称李白"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林泉,不求禄仕".五代时刘昫的《唐书·文苑列传》不知何据,称李白"父为任城尉";宋钱易《南部新书》一袭《唐书》,也说李白"父为任城尉".后代的人们大都依范碑而弃《唐书》,认为所谓李白父为任城尉的说法是不可信的.范碑是,《唐书》非,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查《唐书》之虽无实据,却也恐事出有因.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说自己"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相似文献   

9.
元麻沙刘氏南涧书堂刻本《书集传》,现存于日本内阁文库。该书卷首,有朱熹写给门人蔡沈的四通手书,称为"文公亲帖"。一直以来,罕为学界所知。从文献的角度看,此"亲帖"乃朱子手书,其内容比所有传世版本都更准确。将此四通书信内容,对照四部丛刊本或朱子全书本,文字有不少优胜之处,因而也就更具校勘价值;从书法的角度看,此帖的重新发现,为朱熹传世的手书遗墨增添了新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书信》1—10卷出版问世了。《书信》内涵十分丰富,从科学思想到科学精神,从人生哲理到人品风范,一位大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为本书的编者,我将要写一些文章,谈谈自己学习《书信》的体会,这也可以说是我对钱学森的研究和理解,供读者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书信文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一种重要的文类,在曹魏时期开始大兴。应璩是此时期创作书信文最多的作家,所以,《文选》"书"类文中,收录应璩书信文也最多。应璩书信文多是与朋友、同僚生活交往的情感记录,以表现个人的生活之思、情怀之感为主,呈现出异于同时期其他作家作品独特的一面。应璩书信文具有深婉典雅、句式骈化、寓骈于散、辞采清丽、结构精密的审美特点。应璩书信文在先唐书信文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12.
枟道德经枠言"大",除有"四大"之论,更主张以"大"名"道",可见其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但为老子所重视的"大",并不是日常的程度比较之"大",而是指"容"或"有容乃大". 是故,以"大"名"道"就不仅意谓"道"之崇高伟大,更意谓包容性是"道"的基本特征. 它包括三个层次:大道以潜藏万物的一切可能而称"大";大道以总揽万物的一切生成而称"大";大道以保全万物的一切价值而称"大". 第三层次最为核心,也是"域中四大"的"大"之所在. "四大"之"大"表现为价值上的包容,又被老子界定为"公". 这既是指不以外力干涉具体存在者的发展,也是指存在者因自身之故堕落时能有所补救. 总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万物之自然".  相似文献   

13.
宋代竹纸以浙江所产最佳。《负喧野录》说:“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米芾《评纸帖》甚至称,越州竹纸超过了著名的杭州由拳纸(藤纸)。他的评论很出人意外。实际上,竹纤维较短,平均长度只有1—2毫米,质量很难与皮纸相比。据现代学者潘吉星鉴定,米芾遗墨所用的纸张,《珊瑚帖》是会稽纸,《公义帖》、《新恩帖》属于竹料与麻料的混料纸,《寒光帖》为竹料与楮皮混料纸。  相似文献   

14.
路志霄同志在《皇甫枚及其〈三水小牍〉》(载《甘肃师大学报》1981.1)一文中说:“皇甫枚,……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北)人,……原来著籍三水(今陕西省邠县)”,(晰按:唐代的三水县属邠州,今陕西省旬邑县)。这就是说,皇甫枚的原籍是甘肃,以后著籍三水。他这样说,必有所据。但语焉不详,不好悬猜。据我掌握的资料看,这一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皇甫枚是三水人,这是确定无疑的。他所写的《三水小牍》中《王知古为狐招婿》、《殷保晦妻封氏驾贼死》两篇,篇末均有“三水人日”云云。这与《史记》篇末著“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篇末著“异史氏曰”是同一用意,用以直接表述著书人的意见。《三水小牍》,也即“三水”人写的“小牍”之谓也。篇末的“三水人曰”和书名《三水小牍》,  相似文献   

15.
《周易》在中国古代位于群经之首,有“天书”之称,在现代又颇受西方人重视,被看作“奇书”。《周易》的思想和价值至今值得人们去研究和发掘。本文以《易经》为主,结合《易传》,试对《周易》整体观的特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周代,尤其是西周,天子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兄长称"伯父",又要按职官礼制对于二位方伯称"伯父";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弟弟称"叔父",又要该按职官礼制对各位州伯称"叔父"。由此也可见,《逸周书.本典解》成王称周公为"伯父"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7.
明朝末年,在宣(今河北宣化)、大(今山西大同)、山西(今山西宁武)三镇曾大规模兴置屯田。这一带又称为宣云,故此屯田也叫宣云屯田。宣云屯田是很有特色的,其详细情况见于卢象昇在主持此处屯田时先后所上的疏文中,这些上疏辑于一九八四年浙江古籍出版社选编出版的《卢象昇疏牍》。因此,本文实际上是读了《卢象昇疏牍》后所写的一篇札记,实属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8.
近有文章考证万历十八年《焚书》并没有刊刻;《焚书自序》的作者不是李贽,而是后人一篇伪作;又论述《焚书》原刻本只有两卷书信。对此文章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焚书》万历十八年已经刊刻流传,《焚书自序》应该是李贽的作品。《焚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焚书》指书信,广义的《焚书》包括狭义的《焚书》(书信)和其他杂著,后者也称《老苦》,广义的《焚书》是书信和杂著《老苦》合刊本的总名。  相似文献   

19.
读编互联网     
《阅读与作文》2007,(1):96-96
书信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英语书信与中文书信在格式上很大差异。因此,要写好英文书信,我们首先要了解英语书信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药地炮庄》因觉浪道盛所托,始撰于1653年—1655年,后再三增补、修订,于1664年雕版,最终于1667年由福建"大集堂"梓行。"大集堂"本标明系"此藏轩"版。"此藏轩"版《药地炮庄》,在该书现存四种版本中刻印质量最优,学术价值最大。有学者断言:《药地炮庄》系方以智解《庄》两书——早期的"炮庄"著作与因觉浪所托而写的《炮庄》——"合为一书",证之《炮庄发凡》关于该著形式架构的交代:"训词,注之于下;诸家议论,汇之于后;别路拈提,列之于上,"此论断难以存立。《药地炮庄》称引诸家议论,多采取省称。省称方式各异,其中以人名、书名的一字省称最难解。但运用"内证法",不难考明:所谓"一曰"即"三一曰"之省,亦即"吴应宾曰"之省;所谓"笑曰"即"笑翁曰"之省,亦即"方以智曰"之省。而所谓"正曰"即"《正语》曰"之省。《正语》当为吴应宾解《庄》的专著,其全名可能是《庄子正语》;其解《庄》特色,可能同于觉浪道盛的《庄子提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